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当代诗

李清照的丈夫是谁? 宋代著名女诗人是谁?

2023年12月02日 06:47:041

李清照的丈夫是谁?

话说李清照:再嫁之谜 马瑞芳 满朝皆知,李清照是当朝宰相的儿媳,是着名金石家、江宁知州赵明诚的遗孀,她手里有比金子贵得多的金石书画。即使战乱丢失,仍是守死的骆驼,想占有这些稀世珍宝?将夫死无子、孤苦无依的才女娶进门是最好的办法。 赵明诚故世三年,移居杭州的李清照身边,摇摇摆摆、鬼鬼祟祟、踉踉跄跄出来个张汝舟,这个跟李清照做了100天夫妇的角色,被著名词女以“妄增举数入官”(“妄增举数”为科举名词,宋代规定举子考到一定次数、取得一定资格后可以授官,张汝舟虚报考试次数取得官职,是欺骗皇帝)罪告发,经皇帝判罪流放,二人离婚。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了李清照讼后夫的简单过程:“(绍兴二年九月戊子朔)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张汝舟属吏,以汝舟妻李氏讼其妄增举数入官也。其后有司当汝舟私罪徒,招除名,柳州编管。(十月己酉行遣)李氏,格非女,能为歌词,号易安居士。”李清照后夫的名字、官职、罪名、结果,记载得清清楚楚。 李清照《投内翰綦公崇礼启》描绘误嫁张汝舟过程是:“既尔仓皇,因成造次,信彼如簧之说,惑兹似锦之言。弟既可欺,持官文书来辄信;身几欲死,非玉镜架亦安知,黾勉难言,优柔莫决,呻吟未定,强似同归。”这段话的大意是:误嫁张汝舟是仓促中办的错事,她病中乏智(所谓“牛蚁不分”)时,张汝舟热诚地向她示爱,其弟是老实人,希望姐姐晚年有靠信了媒人的花言巧语,她自己病得要死,分辨不出求婚者并非可托终身的可靠人,姐弟首鼠两端时,迫不及待的张汝舟抢亲搬将她迎回家・・・ 仔细琢磨字里行间,我们又有两点惊讶的发现:其一。李清照并不为再嫁本身抱愧,只承认再嫁匪人(“非玉镜架”即此意)。这说明当时并不视再嫁为大逆不道。其二,李清照解释再嫁缘由没说真话。何以见得?以李清照的才智,处理再嫁大事,怎么可能如此轻率和被动?以李清照的身份,区区张汝舟,除非是吃了熊心豹子胆的山大王,否则怎敢把有如此家庭背景、且有“词女”赫赫声名的寡妇“强以同归”?只能这样解释:李清照《投内翰綦公崇礼启》是在借不得不进行的表述做尽可能的隐藏。也就是说,她必须写信感谢在她遇难时帮助她脱牢狱之灾,却完全是个人隐私,她不想也没有必要向亡夫的这位远亲和盘托出,于是来了个犹抱琵琶半遮面。 中 李清照再嫁一事较为说得过去的解释是: 第一、寡妇在家在当时是常事,名臣范仲淹就是幼年丧父,母亲将其带到朱家养大,考上官后认祖归宗。大理学家朱熹写《荣国夫人管氏墓志铭》时, 明白第谢明其次女先嫁谁、再嫁谁。《癸辛杂识》 还记载魏了翁之女夫死再嫁、“人争欲娶之”的轶事,不得而知,但她再嫁肯定不会有多大阻力。 第二,夫死无子女的李清照极端孤独,盼望温情。她多情善感,富浪漫秉性,虽年近五十,因从未生育,并不自认为是“妈妈”中人。就在此时,风流倜傥、口才出众的张汝舟可能作为“酒朋诗缕”来到李清照身边,当面陈述火盆样的钦慕之情,即所谓“如簧之说”和“似锦之言”,再通过官媒表达明媒正娶的郑重,传达指天画地的婚誓,又做通李清照之弟的工作,李清照终于将鱼目当明珠,认爝火为朝日,欣然再嫁。 “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才”!盼枯木逢春的李清照掉进了陷阱,后夫竟是贩马贩驴般市侩人物!她进张家后发现,张汝舟卑劣之极。他的官职是“妄增举数”偏来的。迎娶她也不是因爱“才”而是图“财”,是觊觎她的文物珍藏! 图穷匕首见,张汝舟迫使李清照交出价值连城的金石书画,不给,就拳脚相加!怎么办?一般女人会这样做:嫁鸡随鸡,听命从命,投张汝舟所好,要什么给什么,换得自身安全,忍辱负重,了此残生! 李清照之为李清照,就因她不按常规办事。她做了当朝女人决不敢做的事:告发后夫违法行为并请求离婚,恢复自由之身。 按照宋朝的法律,告发自己的亲人,即使罪名成立也要入狱两年。李清照告倒了自己的后夫张汝舟,自己也锒铛入狱,九天后,因翰林学士綦崇礼营救,再见天日・・・ 一个弱女子,冒入狱危险告发丈夫,太不寻常! 上下千年,滚滚红尘,女子被夫家休弃者如过江之鲫,妻公然公堂告夫并赋“休夫曲”者,几乎绝无仅有! 这桩离婚案恰好显露了李清照的个性光辉,她不仅在文学创作上独立物表,敢在常人不敢下笔的地方痛下笔墨,为人也算封建时代凤毛麟角奇女子:果断坚强,拿得起,放得下,因想爱而结合,一旦认清骗子真实面目,决不姑息迁就、拖泥带水,立即分道扬镳、光明磊落地坚决离婚! 李清照不仅敢作敢为,而且聪明机智,善于斗争。可以设想:在当时,妻子受丈夫虐待而告官求离是绝对不可能的,即使已虐待致死,娘家人告官,仍可能被加上“以尸讹诈”之罪,如果妻子告丈夫欺骗皇帝,那就成了任何贪官都不敢上下其手的案子。那就必须动真格的,查出实据还要报告皇帝。事实正是如此,张汝舟被妻告发“妄增举数入官”,确实经过皇帝亲自过问,下令将张汝舟流放柳州。 当年李清照因政治斗争导致新婚夫妇天各一方,没想到几十年后,政治斗争倒成了她摆脱婚姻枷锁的有力武器,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下 李清照再嫁,北宋时多人确切记载,明代文人开始“辩诬”,至今学术界仍争论不休。这是个从文学人物身上引发的耐人深思的非文学现象。 从历史记载推断:李清照讼后夫案轰动一时,成为街谈巷议热门话题。在她生前就有好几位文人以讥笑的语气说她讼后夫事,如:绍兴十九年(1149)李清照66岁时,王灼的《碧鸡漫志》说:“易安居士……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依。”王灼在同一本书内还认为,李清照的词作也违犯闺秀文学规则,肆意落笔,无所顾忌,甚至将“淫词”写到作品中;绍兴二十一年(1151)李清照68岁时,晃公武的《郡斋读书志》说:“格非之女……然无检操,晚节流落江湖间……”这是李清照在世时的记载,按常识,年龄偏大的官宦女子再嫁,人们会嘲笑她“晚节”不好。但如果她不曾再嫁,恐怕没人敢在本人活着时造“更适”这类有关婚姻大事的谣言。这几个人所嘲笑的,是李清照不仅再嫁,而且选了个不合适的对象,又纷纷扬扬地打离婚官司,闹出不小的丑闻。这样的嘲笑和讽刺,正说明再嫁是事实。 另一说明李清照再嫁的有力证据是:右仆射(右丞相)洪适也说:“赵君无嗣,李又更嫁”(见《〈金石录〉跋》)。洪适说《金石录》是赵明诚身后经李清照整理呈进皇帝。然后顺便说起李清照再嫁。以洪适的身份和写文章的目的,更不可能是造谣。 几百年后明代文人却出来为李清照“辩诬”再嫁即失节,而李清照不该失节。是“辩诬”主要立论。这些文人没发现任何新史料,只说原有再嫁史料“不可靠”,有的则以感情代替史实,直言不讳“余素恶易安再适张汝舟之说”。李清照曾否再嫁的争论至今还在继续。 如果做个假设:李清照是男的,还会不会有这些争论?我相信一切争论都会烟消云散,没准儿这“再婚”会成为佳话。因为李清照是女人,而社会对男人和女人向来有两把截然不同的尺子。男子死了妻子,谓之“断弦”,理当再娶,且褒之曰“断弦再续”;女人死了丈夫,谓之“塌天”,理当心随丈夫死去,再嫁则贬之曰“失节不忠”。男子有明文规定“七出”的休妻权利,还能随意行事,可以把妻子当成随便丢弃的衣服,也可以纳妾收婢多置办几套“衣服”,不必顾忌结发妻这件旧“衣服”的感受;女子却必须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才子娶小老婆、玩妓女是风流韵事,才女再嫁或“人约黄昏后”就是淫奔不才……按照这样的传统观念,李清照堂堂名门闺秀、宰相儿媳、郡守妻子、“老命妇也”,居然再嫁,成何体统?李清照是杰出的、千百年来影响着中国人思维的文学女人,难道不该给她立个贞节牌坊供女人仿效?维护杰出文学女人的“贞节”,无异于维护中国名教,维护传统的“脸面”。即使宋代人对李清照再嫁有明确记载,明代卫道者们也认为有必要采取鸵鸟政策,来一番强词夺理的“辩诬”。 希腊神话中有个魔鬼,总是将人捉到自己的床上,按固定尺寸,长了截短,短了拉长。中世纪的李清照,为寻求爱情幸福勇敢迈出“再嫁”一步,又更加勇敢地迈上“讼后夫”的公堂,这是多富有个性和反抗性的惊世骇俗之举?几百年后明代文人却借“辩诬”,将她捉上“再嫁即失节”这一魔鬼的床。

宋代著名女诗人是谁?

李清照从小出生都比较好,属于书香门第,在家里面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他的父亲钟爱于收藏书,所以她父亲的书房里面藏了很多的书,所以她就在家里面翻阅父亲的藏书。而且她父亲是苏轼的学生,更是受他父亲的影响,她对诗词非常的喜欢。他很是聪明,在小时候后学什么都很快,在家里文学氛围里面熏陶着,慢慢的才华显露出来。李清照善于写文章,诗也作品的精妙,她是跟着父亲去了汴京生活,生活环境非常的舒适优雅,所以就激发了她想要创作的欲望,她就相继创造了一些作品,她的这些作品使得她在词坛上受到了关注,得到了赞扬与认可。

她写的《如梦令》一直被流传至今,在当时这首词也使整个词坛造成了轰动,被人拍案叫绝。本来已经有着很深厚的文学基础了,李清照在她二十一岁的时候和她的丈夫赵明诚结了婚,赵明诚也很有文采,两个人结婚可所谓是门当户对,因为两个人父亲在朝中有属于高级官员。当时赵明诚还在读书,之后考取了功名,走上了仕途,有了经济来源,但是他们的生活依旧过的很是清贫,完全不像富贵人家的公子小姐。夫妻两个人在一起想要共同收集整理古时的名书名画。到后来朝廷发生了变动,政治风云在激烈的上演着,李清照也多少受到了牵连,后来她们移居到了青州,在这期间,他们一直没有间断过整;理,后来在李清照的帮助下,赵明诚整理完了《金石录》。

李清照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时局动荡,颠沛流离的生活,再到后来她的丈夫在途中感染了疾病,不幸离世了。所有的一切生活经历都对李清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赵明诚去死以后,李清照非常的伤心,因此还病倒了,病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在当时的严峻的国情中,她为了保全赵明诚的书籍和文物,李清照想要带着东西去找赵明诚的妹夫,但是没想到金人很快就打来了他妹夫所坚守的阵地,李清照只能简单的收拾后就走了。因为这些经历,也使李清照的词前后有了不一样的风格,她在前期生活非常的雅致,所以他反映的就是一些现实生活的情感,写写自然景色和离别后的相思。而在她的后期,她主要就在于抒发怀念和悼念之情,标的自己心中的孤独,哀伤和无限惆怅的情感。

李清照一生无论是前期和后期所创作的作品都让人为之感叹,她主要的作品《小重山 春到长门草青青》、《念奴娇》、《声声慢》等等。在她的词里面你可以读出她内心的孤独和悲伤,厚重的哀愁直击我们的内心。她之前还曾写过一首《武陵春》,这首词就是作者对人对物都已经变了模样的感叹。她的后半生经历的都是山河破碎,所以情感也都是抒发的比较哀愁,凄凉的感觉。李清照的词非常的值得人细细品味,男诗人的词里面在面对国破家亡的时候,所表达的情感总会强硬很多,而李清照的词里面反而多了一丝阴柔。但所表达的情感却是丝毫不减的。喜欢古代词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一下李清照的词,真的是值得研究的。

丈夫孩子被敌军杀死的女诗人是谁?

她出身豪门,父亲是将军,弟弟是元帅,叔父是史上著名的宰相;她7岁能诗,40岁杀敌,其事迹还被写入《三字经》

她就是谢道韫,字令姜,东晋时女诗人,是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妻子。

  在卢循孙恩之乱时,丈夫王凝之为会稽内史,但守备不力,逃出被抓后杀害。谢道韫听闻敌至,举措自若,拿刀出门杀敌数人才被抓。

李清照的丈夫是如何评价李清照的?

李清照的丈夫是这样评价她的:

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历史的角度李清照的爱国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广大妇女追求男女平等、关心国事、热爱祖国的一个侧面,让后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

李清照是男诗人还是女诗人?

李清照是女的。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王阳明是李清照的丈夫?

不是,应该是赵明诚,字德甫(一作德父),山东诸城龙都街道兰家村人,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官员、学者。左仆射赵挺之第三子,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

著名的江南女诗人?

1、卓文君: 汉代才女, 善鼓琴。家中富贵的卓文君却看中了穷书生司马相如,并且夫唱妇随,当垆卖酒,而司马相如在得卓文君帮助后也终得成名天下。

2、蔡文姬:大文学家、大书法家蔡邕之女,字昭姬(因避讳司马昭改为文姬),自幼博学能文。蔡文姬一生三嫁,先嫁河东卫家,被掳至南匈奴后再嫁给匈奴左贤王。后被曹操赎回,在"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不能两全的痛苦中终成千古名曲"胡笳十八拍"。自朔漠归来后蔡文姬嫁给了董祀。

3、李清照:南宋杰出女文学家,以词著名,兼工诗文。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李清照文词绝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

4、上官婉儿,复姓上官,小字婉儿,又称上官昭容,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陕州区)人, 唐代女诗人、政治家,有巾帼宰相之名,因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婢。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动唐隆政变,与韦后同时被杀。[2]

5、班昭,又名姬,班昭(约公元45年-约公元117年),字惠班,又名班姬,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女史学家、文学家,且是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班昭主要作品有《东征赋》《女诫》,因嫁与曹世叔为妻,故后世称其为“曹大家”。班固著《汉书》未竟而卒,班昭奉旨续写《汉书》,邓太后临朝后,班昭曾参与政事。[3][4]

曾帮其兄班固修与《史记》齐名的《汉书》,也曾以其文采打动皇帝使哥哥班超回归洛阳。班昭年逾古稀而逝,皇太后为她素服举哀。班昭作品存世七篇,《东征赋》和《女诫》等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李清照的丈夫的成就?

李清照丈夫赵明诚

宋代著名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

赵明诚(1081年-1129年),字德夫,山东诸城龙都街道兰家村人,左仆射赵挺之第三子,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官员、学者。

主要成就

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

对两《唐书》多作订正

赵明诚21岁尚在太学读书时,娶李清照。崇宁四年(1105年) 十月授鸿胪少卿。大观元年(1107年)三月,赵挺之去世,遭蔡京诬陷,被追夺赠官,家属受株连。赵明诚夫妇从此屏居青州乡里13年。宣和年间赵明诚先后出任莱州、淄州知州。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起知江宁府。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移知湖州,未赴,病逝于建康。赵明诚致力于金石之学,可谓幼而好之,终生不渝。他曾自谓:“余自少小喜从当世学士大夫访问前代金石刻词。”(《金石录》序) 。与李清照结婚后,赵明诚对金石学志趣更是有增无减,日趋痴迷,有“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金石录后序》) 。屏居青州与出守莱州、淄州时期,是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相濡以沫共研学问的最美满的时期,也是赵明诚金石事业最有成就的时期。

赵明诚《金石录》

从大观二年(1108年)至宣和三年(1121年),赵明诚曾四游仰天山,三访灵岩寺,一登泰山顶。或题名,或拓片,获得了大量的碑文资料。经过多年的亲访广集,在李清照帮助下,赵明诚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这是一部继欧阳修《集古录》之后, 规模更大、更有价值的研究金石之学的专著。著录所藏金石拓本,上起三代下及隋唐五代,共2000种。《金石录》30卷。前10卷为目录,按时代顺序编排;后20卷就所见钟鼎彝器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石刻文字,加以辨证考据,对两《唐书》多作订正,是研究古代金石刻必资之书,也是必读之书。

李清照的丈夫和唐婉的丈夫?

李清照的丈夫是,赵明诚,张汝舟 唐婉的丈夫是,陆游,赵士程,李清照第一个丈夫是赵明诚,赵明诚去世后,她又嫁给了张汝舟,唐婉和陆游成亲后,被婆婆休了,后来又嫁给了赵士程。

李清照丈夫死后的作品?

李清照后期的经历比同时代的词人都沧桑得多,丈夫赵明诚死了,这一惨痛的的经历也造成了李清照独特的艺术个性美,真切、沉重的糅合在一声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是“易安体”的特殊格调。如:《清平乐》,还有《鹧鸪天》《声声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