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诗歌大全

黄庭坚秋兴八首? 黄庭坚的诗歌主张?

2023年12月02日 01:23:551

黄庭坚秋兴八首?

《秋兴八首》是杜甫所写,不是黄庭坚

《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

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为基调,其间穿插着轻快欢乐的抒情。每一首都以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作者的思想情绪。全诗感物伤怀,借深秋衰惨冷寂之景抒写人之暮年知交零落、漂泊无依、空怀抱负的悲凉心境,表达了深切的身世之悲、离乱之苦和故园之思,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黄庭坚的诗歌主张?

黄庭坚强调作诗之旨在于重理,崇尚儒家的正统雅正之风,提倡温柔敦厚的诗风。

他认为作诗须重法度,讲究音律和谐,重视学习前人并超越前人,使诗文自然脱俗,并主张以学问为诗,“潜心六艺,玩思百家”。

他的诗学主张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也影响了姜夔等南宋诗人的创作。

诗歌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首律诗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对仗的第一个特点,是句法要相同。如《旅夜书怀》的首联第一句没有谓语,第二句也用无谓语句式相对。颔联上句的句式是“主谓定宾状”,下句也用相同的句式相对。颈联用的也是相同的句式。

对仗的第二个特点,是不能用一样的字相对。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对仗,在词、曲中是可以允许的,在近体诗中则绝不允许。实际上,除非是修辞的需要,在近体诗中必须避免出现相同的字。

对仗的第三个特点,是词性要相对,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

黄庭坚秋兴八首其四?

秋兴八首是杜甫诗作,其四为: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第四首一安史之乱为中心,写长安近况,是八首的枢纽。

这一首是感叹长安时局多变以及边境纷扰。广德年间,宦官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组由此首开始,主题转向回忆长安。

旅夜书怀首联赏析?

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从写景入手,交代时间(夜)、地点(舟)、天气(细草微风)、状况(危樯独舟),通过这些描写迅速勾勒出一副水墨画。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着。描写精致而又不单单只是写景,让人同时感觉到诗人自身的状况:我就像微风岸的细草,又像夜里孤独的小舟。既写景,又寓情于景。

黄庭坚诗歌的主题思想?

黄庭坚的诗歌主张

  导语:黄庭坚的诗歌主张是什么呢?黄庭坚是宋代有名的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别具一格,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黄庭坚论诗以“不俗”为高标,而要达到这种境界,他强调须多读书,只有“胸中有万卷书”,才能“笔下无一点尘俗气”。黄庭坚对多读书的强调,并非是为学问而学问,而主要有三层意思:其一在于认真学习、广泛吸取前人一切好的东西,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和发展。

  其二是作为一种学养的积累,以增加诗歌的内涵与意蕴,力去浅俗。其三在于主观修养和性情的陶冶,培养一种以儒家基本精神为底蕴而又超脱流俗、独具个性的气质,为人“不俗”,才能写出“出尘拔俗”之诗。黄庭坚最为著名的诗歌主张之一“点铁成金”实际上也与他所强调的主观修养有关。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这段话往往被认为是指翻用古人陈言,因此是提倡蹈袭剽窃。

  事实上,黄庭坚借用了道家术语,用铁比喻被陶冶的万物即诗歌的素材,用金比喻点化后的成品即诗歌,灵丹则比喻诗人的主观思想和精神修养,所以他的意思是说出色的诗人善于将外界的事物拿来为己所用,而关键在于有诗人的主观思想和艺术修养作为统摄万物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即使取用古人陈言,也能变旧为新。所以黄庭坚虽然有以故为新之意,但重点在于强调诗人主观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

  在对诗歌传统的选择过程中,从北宋庆历时期就被奉为道德和诗歌艺术典范的杜甫其人其诗,经过王安石和苏轼的大力褒扬,此时进一步得到推尊。黄庭坚曾说:“老杜虽在流落颠沛,未尝一日不在本朝,故善陈时事,句律精深,超古作者。忠义之气,感然而发。”(《潘子真诗话》引)“忠义之气”与“善陈时事”指出了杜甫的儒家道德追求和其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可看出黄庭坚作诗并非不关注现实,事实上他早期的很多诗作充满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随着文字狱的不断增多,黄庭坚的诗歌观念才有所改变,主张诗歌当吟咏情性,而“非强谏争于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这一反对直刺现实的诗歌态度在政治形势日趋严峻的北宋后期为江西诗人所普遍接受。

  “句律精深”的评价则体现出黄庭坚对杜甫诗歌艺术的.服膺。他对杜甫在炼字、造句、谋篇等方面的艺术特点以及杜诗的艺术境界都有许多细致的分析,而在这些分析中往往见出他自身的审美追求和宋诗的时代精神,如他对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平淡而山高水深”等评价,实际上体现了他本人重读书、提倡以故为新以及宋人追求平淡有味、涵咏深沉的审美境界的特点。黄庭坚以其鲜明的诗学主张和体现宋诗美学风范的卓越诗歌成就而为诗坛所瞩目,更由于他为后辈诗人提供了具体的创作门径,使他们有诗法可循,黄庭坚因此受到众多学诗者的拥戴。陈师道即尽焚旧作,转学黄诗。而他的创作实绩使他很快与黄庭坚一起成为这一诗派的核心

苏轼与黄庭坚诗歌的比较?

黄庭坚诗从苏轼,但二者的诗歌创作有着明显的不同,除开生活经历的差异,更多的是二者创作理念的不同,因此导致二者创作上的差异。

苏轼天赋斐然,才气四溢,生性旷达而又忠君爱国,强调有为而作,反映时事,受“兴观群怨”诗歌的创作理论影响深远,同时又认为诗歌的创作源泉来自现实生活的“直寻”,讲究有感而发,直抒胸臆,也就是“天机”、“自然”,因而下笔有神,圆满婉转,情真意切,忠实心灵,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思想情感。向前人学习习百家而自成一派,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内容广泛,兴托深远。

黄庭坚的思想更为正统看,注重“道德文章”,重视诗文的伦理教化,同样注重时事,推崇杜甫诗歌的不忘朝廷饭思君,但就干预现实的程度,黄庭坚远比苏轼温和,受儒家传统的安贫乐道的影响,自身含蓄蕴藉的审美趣味的内在,以及新旧党争的险恶外部环境,黄庭坚表现出的诗歌创作继承了“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也就是“ 发乎情止乎礼义 ” 或“ 怨诽而不乱”的创作理念。这样的内敛风格在是诗歌创作的源泉寻找时,黄庭坚也更看向内部,把眼光集中在书卷中,也就是“补假”,希求在经书中使自己的思想圆满,二是让技法混熟。不同于苏轼诗歌的自然天成,黄庭坚深知诗歌创作的甘苦,他讲究诗歌句法的锤炼,结构布置,追求平淡,提出“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的学习创作方法,也开辟了一些新的句法和意境。

因此具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1.选材上:苏轼注重反映现实,关注政治,但也题材广泛。黄庭坚更关乎阐发义理,、以登临怀古、咏物寄意、赠别题诗为题材。

2.主题上:苏轼更多的呈现一种人生如梦、虚幻不实的禅宗主题,苏轼儒释道三教汇通,但主导思想仍是儒家思想,正是儒家济世为民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残酷差距,因而在文学上产生这样的禅宗思想主题。黄庭坚受临济禅宗的影响,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贯穿着心性修养的主题。

3.艺术风格上:苏轼注重自由发挥,写诗往往不为题材束缚,旁逸斜出,,随性而作,,他追求以气运笔, 纵横驰骋,笔随心性, 因此他的诗变化莫测,结构复杂, 无迹可求,但又浑然流转,文章天成。黄庭坚基本上沿题赋诗,以题材为线索展 开构思,强调内容的切题,思路清楚,追求一种苦心经营的平淡。

古代诗歌首联项联尾联外还有什么?

不是所有古诗都有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这是在律诗中才有的。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首联是第一,二句,颔联是第三,四句颈联是第五,六句,尾联是第七,八句。

例如: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首联)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颔联)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颈联)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尾联)

怀素秋兴八首全文?

《怀素秋兴八首》全文及译文:“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秋怀二首原文及译文?

译文

其一

秋阴细细压茅堂,吟虫啾啾昨夜凉。

雨开芭蕉新闲旧,风撼篔簹宫应商。

砧声已急不可缓,檐景既短难为长。

狐裘断缝弃墙角,岂念晏岁多繁霜。

其二

茅堂索索秋风发,行遶空庭紫苔滑。

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

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

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原文。其一

秋阴细细压茅堂,吟虫啾啾昨夜凉。

雨开芭蕉新闲旧,风撼篔簹宫应商。

砧声已急不可缓,檐景既短难为长。

狐裘断缝弃墙角,岂念晏岁多繁霜。

其二

茅堂索索秋风发,行遶空庭紫苔滑。

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

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

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