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曾巩古诗鉴赏?
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忧。桑问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
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从今菽粟非虚祷,会见瓯窭果满篝。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曾巩诗歌流派?
曾巩的主要成就在文,但亦能诗。现存诗400余首,大都写得比较质朴,雄浑超逸,含义深刻,略似其文。
醒心亭记曾巩原文?
醒心亭记
曾巩 〔宋代〕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曾巩《醉心亭记》的译文?
滁州的西南,泉水的边上,欧阳先生(欧阳修)担任太守的第二年,建造亭子叫做“丰乐亭”,并亲自写了记文,来宣扬它的名字和意义。后来又在丰乐亭的东边,几百步远,在山的顶上,建造了亭子叫做“醒心亭”,让我来写文章记下来。
凡是欧阳先生和本地的宾客者出游,必然到丰乐亭饮酒。有时喝醉而且感到疲劳,必然到醒心亭眺望,来观赏群山相环,云烟相连,旷野无边,草木众多而且泉石美观,所看到的使眼睛明亮,所听到的使耳朵灵敏,因此他的醉意就会突然醒过来,更加打算长时间停留而忘记了回去,所以用亭子的用处来命名它们,抄写了韩退之(韩愈)《北湖》的诗句回去。啊!这真能算得上善于从山泉之间找到乐趣了。
虽说如此,欧阳先生的寻找乐趣,我能写出来,我们的长官在上面悠闲游玩无为而治,我们的百姓在下面自给自足而没有缺憾。天下的学者,都有才能而且品德好;少数民族、鸟兽、草木的生存,都各自得到了自己的方便。欧阳先生向东出游,一座山的角落,一眼泉水的旁边,难道这是先生的乐趣所在吗?其实是先生在这里表达胸臆罢了。
像欧阳先生这样的贤能,韩愈死后几百年才出现。如今一同出游的宾客,后不知道遇到先生非常难得啊。往后上百年、上千年,有倾慕先生的为人的,看到先生出游的足迹,想要见到他,就会产生遥不可及的感叹,然后才知道遇到先生是多么难得呀。所以一同出游到这里的人,怎么能不高兴并感到庆幸呢!而我,又能够用文章把我的名字放在先生文章的后面,怎么能不高兴并感到庆幸呢!
登快哉亭诗歌鉴赏答案?
登快哉亭
陈师道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
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 奔云亦自闲。
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⑴ 试分析诗歌前两联作者是如何写登亭所见之景的?(4分)
⑵ 有人说陈师道的诗歌与杜甫诗歌相近,试分析杜甫诗句“仰看一鸟过,虚负百年身”与师道“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的异同?(4分)
参考答案
⑴ 首联:动静结合,“江”与“泉”是动的,“城”与“石”是静的,这种结合与对照,将蜿蜒曲折的江水与飞沫四溅的泉水的动态刻画了出来。
颔联:拟人,“隐”“依”二字赋予了“太阳”“暮霭”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落日刚刚隐没于地平线下,暮霭便依傍着山峦升起的景象,富有情趣。
⑵ 相同点:都包含时光流逝,人生倏忽如鸟而过,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
不同点:杜诗中“虚负”二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短暂却无所作为的无奈与伤感;陈诗中一个“闲”字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恬淡与平静,表达了诗人追求平静,向往自由的意愿。
登快哉亭诗歌鉴赏译文?
登快哉亭
宋代 :陈师道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
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
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一条蜿蜒曲折的江水,绕着城墙缓缓地流淌;泉水穿过乱石,溅起阵阵水花,发出哗哗的声响。远处,西下的太阳刚刚隐入地平线,层层暮霭就遮住了重重山冈。那空中的鸟儿急忙地飞翔,不知道它要飞向何方;天上飘浮流动的白云,是那么的悠闲,和我的心情一样。我站在快哉亭上游兴正浓,留连忘返;忽然想到家中的小孩子正在等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这迷人的地方。
注释解释
(1)快哉亭:故址在今江苏省徐州市,名称为苏轼所取。
(2)“城与”二句:言徐州城建在一湾清澈的江水之畔,泉水由乱石间汨汨流出。与,共。
(3)“夕阳”二句:落日刚刚隐没,云雾在山中升起,形容晚景。初隐地,刚刚沉入地平线下。暮霭,黄昏时山林间升起的雾气。
(4)度鸟:飞鸟。李白诗云:“天涯有度鸟。”何向:飞向哪儿。杜甫诗:“途远欲何向。”
(5)奔云:流云。自闲:指云悠然舒卷。
(6)“登临”二句:意谓家中有稚子候门,只得未尽兴而返。稚子,指家中幼儿。
创作背景
《登快哉亭》是北宋诗人陈师道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写作者登临快哉亭所见,从请江流泉、夕阳暮霭到飞鸟奔云,逐层描写,勾画出一幅景色明丽的山野夕照图。文末宕开一笔,以游兴未尽而“须还”,反衬景物的美丽迷人。诗中“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两句,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隐隐透出诗人安闲自若的心情和向往自由的心愿,笔法不凡。全诗简洁精练、苍劲有力,外表浑朴而意味深长。
宋神宗熙宁(1068年—1077年)末年,李邦直持节徐州,在唐人薛能建阳春亭旧址重建一亭,后被苏轼命名为快哉亭。此诗为元符元年(1098年)陈师道任徐州教授时游览快哉亭之景所作。
诗文赏析
《登快哉亭》一诗开门见山,直写登临所见。首联写近景,描绘城下,见到一条盘旋曲折的江水绕城而流,泉水冲激乱石,哗哗作响。这联是景句,有意创造幽寂静阒的环境,起句与杜甫《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境地相仿,密合徐州城依汴水、泗水而筑的特点。又以流动的江、泉,在静止的城、石中流淌,动静相衬,加以诗人的视线是从高向下,既有大境,又有小景,将蜿蜒曲折的江水与飞沫四溅的泉水的动态刻画了出来。
次联远望,写山。作者登临是在黄昏,因此在写山时便通过夕阳来衬托。“夕阳”两句描绘了一幅山间落照图:落日刚刚隐没于地平线下,暮霭便在山间升起了。这两句写黄昏山峦如画,诗用流水对,上下呼应,词意流动;“隐地”“依山”造语工巧,形象而具体,富有画面感;动词“隐”“依”二字也用得很切,使客观景物带有主动性,这里用来形容太阳与暮霭,就赋予客观的自然现象以人性。与柳宗元笔下的“苍然暮色,自远而至”(《始得西山宴游记》),境界相近。两句所写,实际上是一个场面,这样分写密合的手法,是江西诗派的特色。
第三联是传颂的名联。诗由黄昏景色,远山暮霭,又捕捉到远处的飞鸟与云朵。“度鸟”二句写空中景物,然而融情于景,寓意深刻。这两句虽是直道眼前所见,但也隐隐透出诗人心境平静、向往自由的意愿。其中不乏令人咀嚼的深意,那横空而过的飞鸟,正是人生匆匆的象征。杜甫诗说:“仰看一鸟过,虚负百年身。”其含义为人生倏忽如鸟过,可与此句同参。陈师道学杜甫诗炼字,在虚词上极费工夫。这两句中的“欲”字及“亦”字,极得神韵。“欲何向”以问语出之,给人以想象;“亦自闲”用肯定句,说云闲,也说自己闲,语意双关,表达诗人悠闲自乐、恬淡寡欲的胸襟与意趣。杜甫诗“水流心不竟,云在意俱迟”(《江亭》),把此种感情表现得很为明朗,而陈师道此联则较含蓄蕴藉。诗取境高远,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从容与淡泊的境地相同,也与杜甫《江亭》诗“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相仿佛,元人方回说“如‘度鸟’‘奔云’之句,有无穷之味”,清朝纪昀也称赞说:“五、六挺拔,此后山神力大处,晚唐人到此,平平拖下矣。”说明了此二句寓意深长,有振起全篇之功。
前三联都写亭上所见,分别描绘水、山、天,由低到高,层次分明,全方位地描摹出野外黄昏的景色,在写景中别具一格。足见诗人观察之仔细,领略之完美。到结尾,诗才点出“登临”,以“兴不尽”概括前面三联,而以家中稚子等自己回去,自己不得不走,表示兴犹未尽,依依不舍。这样写,打破了历来登临诗的布局;最后以情收煞,也反衬景的可爱,以不是自己要回去,特地加重离开时的情感,被方回称赞说:“尾句尤幽邃,此其所以逼老杜也。”这种结法,正是作者有意加重尾句分量,为情造境。
陈师道写景诗往往以孤拔遒劲、情致深远见长,在推敲词句的同时,更注意表现自己对景色的悟性,以发掘自然界独特的美,常常能把自己的情感深沉地注入景物中,体味其中的的真趣。这首诗景物层次井然而摹写生动,展现了其人格境界。清江迤逦,泉流琤琮,暮色降临,鸟飞云奔。此番意象显示了在人世纷纭中悠闲从容、安贫乐道的高尚情趣。全诗苍劲有力,老气横秋,虽不用奇字僻典,然而意兴无穷,纯以气格胜。被纪昀赞为“刻意陶洗,气格老健”。作者这种风格,得力于杜甫,也与陈师道孤傲的性格有关。方回评价说:“全篇劲健清瘦,尾句尤幽邃,此其所以逼老杜也。”正指出了此诗苍劲老健的风格与杜甫诗相近。
西眉镇马上作诗歌鉴赏答案?
贯休
柳岸花堤夕照红,风清襟袖辔璁珑。
行人莫讶频回首,家在凝岚一点中。
这首《马上作》主要写诗人途中马上的娱景清兴。
“柳岸花堤夕照红”,写沿途景致。看岸边,杨柳成行,绿丝万缕;看堤上,草花缀满,红紫成锦;还有西天夕照如火,绚丽浪漫,触目皆是美景!“风清襟袖辔璁珑”,接写马上神情。璁珑,明洁貌。骑在配着明洁鞍辔的马上,本就使人觉着精神,这时清凉的晚风,阵阵徐来,轻轻掀动襟袖,多惬意,多使人神清气爽!这两句写沿途风光美好,诗人兴致很高,《马上作》到此,意似已尽,何以为继?诗人笔锋一转,翻出新境。
“行人莫讶频回首”,是转。沿途风光那般美好,诗人不尽情玩赏,反而频频回首,这是何故?然而诗人对那些行人说:“莫讶”。莫非诗人“别有说话”?且读下去看。“家在凝岚一点中”,妙!妙在何处?妙在诗人有深厚的艺术修养,有高尚的艺术鉴赏力。对于自然美的欣赏,艺术素养不同的人,其欣赏的层次是不一样的。普通人只能欣赏其自然状态的美,如岸柳、堤花等;而艺术家则能将之提炼为艺术美。“家在凝岚一点中”是诗人将一般自然景物提炼为一幅诗意浓郁的画。“凝岚”与“夕照”对应。傍晚时,山凝翠岚,林着紫烟,而诗人距藏寺之山已经很远很远了,那山貌已经模糊,只隐隐约约有一个紫色的岚点,瞧,家就藏在那一点岚烟之中。这很像一幅画,且是南派文人画,笔意淡远。它是经过诗人精心浓缩了的自然,溶入了想象的成分,比一般自然美更精练,更含蓄,更空灵,因而审美价值也更高。这一句在表现手段上用的是指点法,用提醒点破的方式把别人没有注意到或注意不到的美揭示出来,使你在豁然顿悟中获得更大的美感。诗人之所以要“频回首”,是由于在诗人看来,眼前的花柳固然悦人耳目,但身后的那幅图画则更符合他那高层次的审美趣味。这频频回首的动作,把诗人马上清兴,给生动地表现出来了。这里应该也有着对“家”的依依之情,但那是淡淡的,不易觉察的。
这首诗在艺术上用高层衬托的手法,以美衬美,以近景衬远景,以自然景衬画中景,以实景衬虚景,从而把后一种美突出出来。且如无前美,则后美也就没有了新奇处;若无前面的神清气爽,也就没有了后一句的兴致。
曾巩传和醉翁亭记的阅读理解?
以欧阳修的《丰乐亭记》引出自己写这篇记的原因,也为下文丰乐亭与醒心亭的对比做准备。
在酒醉人倦的时候,登亭眺望美景可使人耳目一新,内心也随之清醒爽快;
公之所以寄意于醒心亭者,是基于远大宏阔的政治抱负。吾君优游而无不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天下,天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背得其宜。在曾巩看来,这才是欧阳修的真乐所在,也是醒心所在
登快哉亭最后两句诗歌鉴赏?
1、登快哉亭最后两句为:“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鉴赏
前三联都写亭上所见,分别描绘水、山、天,由低到高,层次分明,全方位地描摹出野外黄昏的景色,在写景中别具一格。足见诗人观察之仔细,领略之完美。到结尾,诗才点出“登临”,以“兴不尽”概括前面三联,而以家中稚子等自己回去,自己不得不走,表示兴犹未尽,依依不舍。这样写,打破了历来登临诗的布局;最后以情收煞,也反衬景的可爱,以不是自己要回去,特地加重离开时的情感,被方回称赞说:“尾句尤幽邃,此其所以逼老杜也。”这种结法,正是作者有意加重尾句分量,为情造境。
2、原文
登快哉亭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
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
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3、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1068年—1077年)末年,李邦直持节徐州,在唐人薛能建阳春亭旧址重建一亭,后被苏轼命名为快哉亭。此诗为元符元年(1098年)陈师道任徐州教授时游览快哉亭之景所作。
4、作者简介
陈师道(1053—1102),北宋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境贫寒。早年学文于曾巩,绝意仕进。元祐(1086—1094)初期,因苏轼等人举荐,任徐州教授。后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诗学杜甫,苦心锤炼,质朴苍老,深受黄庭坚推重。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代表性作家,常与苏轼、黄庭坚等唱和。有《后山先生集》《后山谈丛》。
曾巩传和醉翁亭记两文中获得什么教益?
《醉翁亭记》是北宋大诗人欧阳修的散文作品,其中的第二段描写了山间四时的景色。《醒心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曾巩所作的一篇散文。文章描写欧阳修等人登亭游山的乐趣,热情地赞扬了欧阳修忧国忧民以普天下之乐为乐。曾巩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他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也深得欧阳修的青睐。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说理精深,感情醇厚、精于构思,这篇散文就颇有深意既描写了醉心亭的美好,也赞美了欧阳公的学识与品质,值得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