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古诗词

塞下曲白居易? 塞下曲杜牧?

2023年11月30日 02:57:131

塞下曲白居易?

《塞下曲》不是白居易写的,是卢纶写的。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县(今山西蒲县)人,北魏济州刺史卢尚之的后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于天宝末年考中进士,但因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大历年间被权贵举荐,先后出任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检校户部郎中等职。卢诗擅长写景,语言简练,气势不凡,尤以《塞下曲》最为有名。

塞下曲杜牧?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是唐代诗人卢纶的组诗作品。这六首诗通过写将军发令出征、夜巡射虎、雪夜慑敌、奏凯庆功、宴舞狩猎等场面,表现了边塞真实生动的军旅生活与将士们英勇无畏的性格情怀,将边关将士英勇善战豪情满怀的磅礴气势描绘得生灵活现,跃然纸上。

全组诗既是一个整体,而每一首又都能独立成章,内容丰满,寓意隽永,气势雄阔。

塞下曲典故?

卢纶《塞下曲》: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引用了李广的典故,史书记载李广箭术高超,一天夜里看到草丛中有动静,以为是虎,张弓射箭,等天亮后才发现射中一块大石头,箭头入石很深。

塞下曲(三)?

  其一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译文】  将军配戴着用鹫鸟的羽毛做成的箭,燕尾形刺绣的旌旗飘带迎风飘动。  屹立着宣布新的命令,千营的将士一齐回应。  【注释】  鹫翎:箭尾羽毛。  金仆姑:神箭名。  燕尾:旗的两角叉开,若燕尾状。  蝥弧:旗名。  独立:犹言屹立。  扬新令:扬旗下达新指令。  【赏析】  此为塞下曲六首中的第一首。本诗描写了威武的将军传达新命令时的誓师场面,千营军士的一同回应,正表现出威武的军容,严明的军纪及大家必胜的信心,读起来不免被这种雄壮的气势所征服。  其二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译文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注释  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④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⑥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⑦石棱――石头的边角。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惊得刷啦啦起伏抖动;蛙人起落处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恐惧感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不是石孔,不是石缝,也不是石面,而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汉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  其三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注释]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yú):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8.弓刀:像弓一样弯曲的军刀。  【译文】  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  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  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  其四  野幕敞琼筵,  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  雷鼓动山川。  【注释】:  1.雷鼓:旧时也以祀天神之八面鼓解。实即擂鼓。  【前言】: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此为第四首,描写我军胜利后庆祝时的场景。  【简析】:  ??写凯旋归营,设宴劳军的欢乐场面。语言精炼含蓄,情态活跃鲜明,细吟组诗,军营之生活,守边之艰苦,胜利之欢腾,无不历历在目,令人感奋。

陶渊明塞下曲?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著有《陶渊明集》。

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塞下曲诗意?

您好,《塞下曲》诗意如下:

《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译文: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 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赏析: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大雪满弓刀”一句,将全诗意境推向高潮。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这是一幅非常动人的画图:在静谴中蕴藏着呐喊,在昏暗中酝酿着闪电。虽然是在漆黑的夜间,勇士们被白雪勾画出的英姿仍然是“焕尔触目”。

全诗只有短短20个字,却饱含了大量的信息,激发读者产生无穷的想象。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战斗的场面,但通过读诗,完全可以通过领悟诗意和丰富想象,绘出一幅金戈铁马的战争画图来。

塞下曲王之涣?

原文】出塞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

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塞下曲范仲淹?

范仲淹没有写过《塞下曲》。

塞下曲源出汉乐府《出塞》、《入塞》,但因汉代边塞诗并未得到发展,《出塞》、《入塞》的曲目在此时诞生,但却没有歌辞流传下来。到了唐代,高适、李白、王昌龄、岑参、李益等人都有过从军边塞的经历。因此,这些诗人创作了大量的《塞下曲》。

范仲淹写了《渔家傲·秋思》词。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塞下曲注释?

塞下曲六首

唐 ·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释

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古诗《塞下曲》?

《塞下曲六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⑴,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⑵,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⑶,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其二天兵下北荒⑷,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⑸。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⑹。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⑺。

其三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⑻。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⑼。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⑽。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⑾。

其四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⑿。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⒀。无时独不见⒁,流泪空自知。

其五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⒂。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⒃。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⒄。

其六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⒅。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⒆。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⒇。这六首诗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其主题是要求平定边患。

全组诗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描绘了守边将士在沙场上征战的艰苦生活,歌颂了他们忠心报国的英勇精神。诗中有对战斗场景的描述,也有对闺中柔情的抒写,内容丰富,意境浑成,格调昂扬,豪气充溢,表现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⑴天山:指祁连山。

⑵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⑶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⑷天兵:指汉朝军队。

⑸衔恩:受恩。

甚:多。

⑹海:瀚海,大沙漠。

陇头:田野。

⑺高枕:高枕无忧。

⑻鸣鞭:马鞭挥动时发出声响。

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

⑼天骄:指匈奴。

⑽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⑾麟阁:即麒麟阁。霍嫖姚:即霍去病。

⑿云砂:细碎的石粒,指边塞风光。

⒀沙棠:植物名,果味像李子。

⒁独不见:为乐府古题,吟诵的是思而不得见的落寞愁绪。

⒂虎竹:兵符。

龙沙:即白龙堆,指塞外沙漠地带。

⒃剑花:剑刃表面的冰裂纹。

⒄殊:远。

嗟:感叹。

⒅甘泉:甘泉山,秦时在山上造甘泉宫,汉武帝扩建。

⒆合:满。

陇底:山坡下。

⒇负:凭借。净:一作“静”。妖氛:指敌人。折叠白话译文其一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其二天朝的大军开向北方的荒塞,是因为胡人的兵马准备南侵。战士们横戈走马纵横作战,只是为了报效朝廷的厚恩。他们不畏艰苦,在瀚海握雪而餐,在陇头拂沙而眠。只有一个心愿,就是攻破敌国平定边疆,使祖国的百姓高枕无忧,安居乐业。其三骏马像一阵旋风驰骋,战士们鸣鞭纵马出了渭桥。背着弓箭辞别了汉地的明月,在战场上弯弓射箭打败了胡人。战争结束后天上的客星也为之暗淡,军营渐空,海雾已消。功成之后,在麒麟阁的功臣像上,却只有霍嫖姚的画像。其四战马在黄金塞上奔驰,塞上的白云和黄沙回绕在思妇的梦中。在这易生悲思的秋天里,边疆的征夫勾起了闺中少妇的思念。萤火虫在秋窗前飞来飞去,边城之月在闺房门前远近徘徊。秋霜凋落了梧桐的残叶,西风在沙棠树枝间沙沙作响。思念的人儿怎么等也等不见,相思的泪水只有暗自空流。其五胡虏乘着秋高马肥之际兴兵南侵,唐朝大军出动兵马前去迎敌。将军带着虎符出征,战士们在龙沙坚守御敌。夜晚的月亮弯如弓影,胡地的霜雪凝剑成花。大军尚未进入玉门关,闺中的少妇还是不要太着急了吧。其六烽火在沙漠深处燃起,战火映红了甘泉宫的天空。汉皇勃然大怒,按剑而起,召李将军率领大军前去迎敌。杀气直冲云霄,鼓声震天动地,天兵英勇战斗,所向无敌。横行战场靠的是勇敢的气魄,一战而扫清胡虏,平定天下。创作背景这组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参考资料詹福瑞.李白诗全译.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