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古诗词

秋夜唐李峤古诗? 中秋夜古诗李峤译文?

2023年11月29日 17:00:211

秋夜唐李峤古诗?

李峤秋夜有关古诗:

中秋夜

作者: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译文:天上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作者简介:李峤,字巨山,赵州赞皇人,唐朝宰相,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晚年更被尊为“文章宿老”。

中秋夜古诗李峤译文?

《中秋月》的译文:寒冷的夜空升起了一轮圆月,都说每个地方的月亮都是一样的。哪里知道千里之外的地方没有急风暴雨呢?全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了世上万物都是千差万别的道理。

  《中秋月》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赏析

  《中秋月》是一首五言绝句,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的道理。全诗短小,却寓意深刻。这首诗告诉我们不要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

中秋夜李峤古诗背景?

创作背景

中秋月圆人未圆,举杯望月把亲牵。独自守着中秋夜,借酒消愁了心愿。只为幸福的明天,漂泊异乡又一年。中秋月圆之夜本是亲人团聚的时候,因漂泊在外却不能团圆。这首词很明显,反映了作者对家乡思恋和对亲人牵挂。中秋月圆之夜,把酒对月诉说相思苦。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中秋夜其一古诗李峤?

李峤写的诗名为《中秋月》。

《中秋月二首 其一》

唐初 · 李峤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其二》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诗人: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古诗中秋夜唐代作者李峤?

《中秋月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李峤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中秋夜李峤的古诗的意思?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

《中秋夜》唐 李峤

圆魄上寒空,

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

不有雨兼风?

【译文】

天上升起一轮明月,

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

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

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赏析】

中秋夜,碧宇中冉冉升起一轮明月,赏月的人们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

但是,又有谁能够确切地知道,千里之外的此刻,天空中会不会阴云密布,可能,那里的人们不仅不能当庭赏月,还要躲避疾风骤雨呢?

秋夜唐李峤的诗?

《秋夜》是韦应物写的诗。李峤写的是《中秋夜》。

原文:韦应物《秋夜》

暗窗凉叶动,秋天寝席单。

忧人半夜起,明月在林端。

一与清景遇,每忆平生欢。

如何方恻怆,披衣露更寒。

中秋夜

李峤 〔唐代〕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李峤的古诗?

李峤古诗推荐这首《中秋夜》。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译文

夜空中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

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咏柳李峤古诗?

《柳》

    李峤唐

杨柳郁氤氲,金堤总翠氛。庭前花类雪,楼际叶如云。列宿分龙影,芳池写凤文。短箫何以奏,攀折为思君。

作者李峤简介

李峤(644年-713年),男,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

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早年进士及第,历任安定小尉、长安尉、监察御史、给事中、润州司马、凤阁舍人、麟台少监等职。武周时期,依附张易之兄弟。中宗年间,依附韦皇后和梁王武三思,官至中书令、特进,封为赵国公。唐睿宗时,贬为怀州刺史,以年老致仕。唐玄宗时,再贬滁州别驾,迁庐州别驾。开元二年(714年)病逝于庐州,终年七十岁。

古诗《风》李峤?

《风》李峤

jiě luò sān qiū yè ,

解落三秋叶,

néng kāi èr yuè huā 。

能开二月花。

guò jiāng qiān chǐ làng ,

过江千尺浪,

rù zhú wàn gān xié 。

入竹万竿斜。

译文

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这首诗能让人看到风的力量。如果把诗题盖住,这首诗就是一则谜语,这是此诗的一大妙处。风是无形的,风又是实在的,我们看不到风,却能感受到风。秋风能扫尽落叶,春风能催开鲜花,风能激起千层浪,风能吹得万竹斜。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风”在作者笔下,变得形象生动,读后仿佛满纸是 飒飒的风声,似乎手可以捧、鼻可以闻、耳可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