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晚晴》翻译及赏析
晚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注释
夹城:城门外的曲城
幽草:幽暗地方的小草
高阁:指诗人居处的楼阁
迥:高远
微注:因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故说“微注”。
越鸟:南方的鸟
译文
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
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
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天高地迥,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
越鸟的窝巢已被晒干,它们的体态也恢复轻尺物盈了。
赏析
细腻地描画晚晴景物,或许不算太难。但如果要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人独特的感受与心境,特别是要不露痕迹地寓托某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读者在思想上受到启示,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境界和艺术工力上都“更上一层楼”。
首联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城门外的曲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乍读似不涉题,上下两句也不相属,其实“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而清和的初夏又进而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不妨说是从时、地两方面把兄皮诗题一体化了——初夏凭高览眺所见的晚晴。
初夏多雨,岭南尤然(此时诗人在桂林郑亚幕供职)。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这种景象与感受,本为一般人所习见、所共有。诗人的独特处,在于既不泛泛写晚晴景象,也不作琐细刻画,而是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虚处用笔,暗寓晚晴,并进而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诗人触景兴感,忽生“天意怜幽草”的奇想。这就使作为自然物的“幽草”无形中人格化了,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诗人自己就有着类似的命运,故而很自然地从幽草身上发现自己。这里托寓着诗人的身世之感。他在为目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时不期然地流露出对往昔厄运的伤感,或者说正由于有已往的厄运而倍感目前幸遇的可慰。这就自然引出“人间重晚晴”,而且赋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义。晚晴美丽,然而短暂,人们常在赞赏流连的同时对它的匆匆即逝感到惋惜与怅惘。然而诗人并不顾它的短暂,而只强调“重晚晴”。从这里,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颔联写得浑融概括,深有托寓,颈联则转而对晚晴作工致的描画。这样虚实疏密相间,诗便显得弛张有致,不平板,不单调。雨后晚晴,云收雾散,凭高览眺,视线更为遥远,所以说“并添高阁迥”(这高阁即诗人居处的楼阁)。这一句从侧面写晚晴,写景角度由内及外,下句从正面写,角度由外羡困差及内。夕阳的余晖流注在小窗上,带来了一线光明。因为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而柔和,故说“微注”。尽管如此,这一脉斜晖还是给人带来喜悦和安慰。这一联通过对晚景的具体描绘,写出了一片明朗欣喜的心境,把“重”字具体化了。
尾联写飞鸟归巢,体态轻捷,仍是登高览眺所见。“巢乾”、“体轻”切“晴”,“归飞”切“晚”。宿鸟归飞,通常是触动旅人羁愁的,这里却成为喜晴情绪的烘托。古诗有“越鸟巢南枝”之句,这里写越鸟归巢,带有自况意味。如果说“幽草”是诗人“沦贱艰虞”身世的象征,那么,“越鸟”似乎是眼前托身有所、精神振作的诗人的化身。
这里要交代一下作者入桂幕前后的一些情况。李商隐自开成三年(838)入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被视为李党)以后,便陷入党争的狭谷,一直遭到牛党的忌恨与排挤。宣宗继立,牛党把持朝政,形势对他更加不利。他只得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郑亚对他比较信任,在幕中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人情的温暖;同时离开长安这个党争的漩涡,得以暂免时时遭受牛党的白眼,精神上也是一种解放。正因为这样,诗中才有幽草幸遇晚晴、越鸟喜归乾巢之感。
作为一首有寓托的诗,《晚晴》的写法更接近于“在有意无意之间”的“兴”。诗人也许本无托物喻志的明确意图,只是在登高览眺之际,适与物接而触发联想,情与境谐,从而将一刹那间别有会心的感受融化在对晚晴景物的描写之中,所以显得特别自然浑成,不着痕迹。
古诗《晚晴》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其五翻译与赏析
从军行(其五)是王昌龄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它侧面烘托、虚实相生的笔法。诗歌所写的是唐军与敌人进行的一次激烈夜战。
从军行其五翻译
大漠中狂风怒吼,尘沙顿起,天色黯淡。一支队伍半卷着红旗出了营门,向敌营进军。此时前方部队传来捷报:他们已在洮河北的夜战中生擒敌首,取得大胜。
原文
从军行(其五)
【原文】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① 。
【注释】
①吐谷浑:古部落名,唐代曾长期入侵西北地区,此处指敌军首领。
【鉴赏】
这是王昌龄《从军行》系列诗中的第五首。本诗不是通过正面描写,而是通过细节,从侧面展开描写表现戍边战士获悉夜战胜利的消息后的欣喜,彰显了唐代军事力量的强大,歌颂了精兵强将奋勇杀敌的逼人气势,同时又给人想象的空间,不愧为边塞诗的力作。
前两句写边境环境的糟糕及后方部队的支援。“大漠风尘日色昏”并非指天色已晚,而是指滚滚风沙遮盖了天日,指出了军事条件的不利。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昆仑山、天山均为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于青海东部和河西走廊形成一个大收缩口,风力强劲,狂风一起便是黄沙蔽日。因而“大漠风尘”后紧接“日色昏”,边疆羡橡之状况得以充分显现。“红旗半卷出辕门”写出后方支援之快、气氛之压抑。支援部队半卷红旗,挺出辕门,快步行进,一场近身肉搏战已是一触即发。
后方支援尚未到达,前方夜战得胜的消息便已传来,生擒敌首是何等的大快人心,令人振奋。情节急转直下却又合情合理,“已”字道尽了全军上下的欣喜之情。
不同于丛派散其他诗对战争的表述,全诗没有对战场搏杀的惨烈描述,仅仅从侧面勾勒便好似让人有亲临战场之感,又有无尽的想象空间,诗人的写作功力由此可见一斑。
写作背渗氏景
盛唐时,汉民族与四方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互通有无,交流广泛。然而也存在着毋庸讳言的矛盾。当时,东北的契丹、北方的突厥、回纥及西面的吐蕃等游牧民族,凭恃兵锐马多、习于武事,时而伺隙掳掠边庭,而唐王朝为保护边境或开拓疆土,也常常东征西讨。因此,自武则天临朝秉政到李隆基开元、天宝年间,边境线上烽火时起,战事不断。盛唐边塞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军威四震,培养了文人积极用世的社会风尚。他们看不起白首穷经的书生,也不愿做沽名钓誉的隐士,而希望建功立业,流芳后世,认为功名只向马上取(岑参诗),勋业在临洮(高适诗),封侯取一战(王昌龄诗),把边塞看作是成就功业的理想场所而热情向往。王昌龄在中进士前后,也曾亲临西北边塞,他的许多边塞诗,即写于那时。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