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古诗词

《终南别业》古诗原文及翻译?

2023年11月29日 08:30:521

《终南别业》古诗原文及翻译?

终南别业【唐】王维作品原文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chuí)。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sǒu),谈笑无还期。作品注释  中岁:中年。   道:这里指佛理。  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 川别墅所在地。  胜事:美好的事。  值:遇见。  叟(sǒu):老翁。  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作品译文  中年以后厌倦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  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乐。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然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地就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偶然间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自由交谈说笑毫无拘束,忘了回去的时间。

《汉南春望》古诗原文及翻译?

《春望》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解】: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评析】: ?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 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 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 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 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 流传千古之名言。

《过南邻花园》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雍陶

莫怪频过有酒家,多情长是惜年华。春风堪赏还堪恨,才见开花又落花。

《南歌子(林钟商)》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

《南歌子》是词牌名称之一,又名《南柯子》、《春宵曲》、《风蝶令》、《望秦川》、《水晶帘》、《碧窗梦》、《十爱词》、《恨春宵》。《金奁集》入“仙吕宫”,廿六字,三平韵。例用对句起。宋人多用同一格式重填一片,谓之“双调”。

首二句对偶,与平起五律颈联相同。唐人另有《南歌子词》,单调廿字,平韵,即五绝,与此调不同。

词牌来源

《南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隋唐以来曲多以“子”名,“子”有小的含义,大体属于小曲。

调名本自汉张衡《南都赋》:“坐南歌兮起郑舞”句,取淳于棼事。此调首创于温庭筠。

词牌格律

定格

格律对照词:张泌《南歌子·柳色遮楼暗》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柳色遮楼暗,桐花落砌香。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画堂开处晚风凉, 高卷水晶帘额衬斜阳。

双调

格律对照词:苏轼《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雨暗初疑夜,风回便报晴。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淡云斜照着山明, 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卯酒醒还困,仙村梦不成。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蓝桥何处觅云英? 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对照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

逗号“,”和句号“。”:表示句;顿号“、”:表示逗。粗体字:表示平声或仄声韵脚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韵脚。下划线:领格字。『』:例作对偶;〖〗:例作叠韵)

典范词作

1。

【唐】温庭筠《南歌子·手里金鹦鹉》(单调23字平韵)

2。【近代】张大烈《南歌子·蛾眉羞自画》(双调50字平韵)

3。【近代】张大烈《南歌子·艾符云鬓飐》(双调51字平韵)

4。

【五代】毛熙震《南歌子·惹恨还添恨》(双调52字平韵)

5。【宋】石孝友《南歌子·春浅梅红小》(双调52字仄韵)

6。【宋】周邦彦《南歌子·腻颈凝酥白》(双调54字平韵)

7。

【宋】秦观《南歌子·霭霭迷春态》(双调55字平韵)

8。【宋】秦观《南歌子·香墨弯弯画》(双调52字平韵)

9。【宋】秦观《南歌子·玉漏迢迢尽》(双调52字平韵)

10。

【宋】李清照《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双调52字平韵)

11。【宋】黄庭坚《南歌子·槐绿低窗暗》(双调52字平韵)

12。【宋】贺铸《南歌子·疏雨池塘见》(双调52字平韵)

13。

【宋】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双调52字平韵)

14。【清】王鸿《南歌子·咏鲤鱼溪》(双调52字平韵)。

《南徐夕眺》古诗原文及翻译?

南徐夕眺

作者:司马扎 (唐)

行吟向暮天,何处不凄然。

岸影几家柳,笛声何处船。

楼分瓜步月,鸟入秣陵烟。

故里无人到,乡书谁为传。

《南歌子_天上星河转》古诗原文及翻译?

  

1、《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往日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在生活变迁的痛切情绪,以旧时衣物反衬非旧时情怀,悲怆已极。  

2、原文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李清照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3、译文  天空中银河不断转动、星移斗转,人世间的帘幕却一动不动的低低下垂。枕席变凉,泪水更多的流淌,一片湿滋滋。和衣而睡,醒来脱去绸缎外衣,随即问道:“夜已到何时?”  这件穿了多年的罗衣,用青绿色的丝线绣成的莲蓬已经变小;用金线绣制的荷叶颜色减退、变得单薄而稀疏。每逢秋凉,还总是还上这件罗衣。唯独人的心情不像从前舒畅适时。  

4、简析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描写闺怨,上片由景及事,下片睹物感怀,真切细致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特定环境的感受、对生活变迁的痛切情绪。全词有锻炼精巧之语句,而以寻常言语入词则为其最感人之处。

古诗《遣兴》翻译?

水槛遣心① 杜甫 去郭轩楹敞②,无村眺望赊③。

澄江平少岸④,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⑤。 译文: 草堂远离城郭,轩楹宽敞,极目远眺,没有村庄阻隔,视野开阔。江水清澈,江水上涨,几与江岸齐平,因而几乎看不到江岸,草堂四周,树木葱茏,在春日的黄昏里 ,盛开着似锦的繁花。

蒙蒙细雨中,鱼儿欢跃,时不时跳出水面,微微风中,燕子斜飞。城中有十万户人家,而此地只有两三户人家。 疑难点注释:

①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共两首,这是第一首。诗人自上一年春定居浣花溪畔,经营草堂,至今已粗具规模。

水槛,指水亭之槛,可以凭槛眺望,舒畅身心。

②去郭:远离城郭。轩楹:指草堂的建筑物。轩,长廊;楹,柱子。敞,开朗。

③无村句:因附近无村庄遮蔽,故可远望。

赊:长,远。

④澄江句:澄清的江水高与岸平,因而很少能看到江岸。

⑤城中两句:将“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照,见得此地非常清幽。城中,指成都。

寒食古诗翻译?

《寒食》的译文: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全诗原文:寒 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相关轶事:该诗形象生动的典型化描写征服了当时的皇帝。据《本事诗》记载,唐德宗十分赏识韩翃的这首诗,阅后,特意赐予他“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与韩翃同名,德宗特意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韩翃的《寒食》一诗,不仅受当时皇帝喜爱,一般朝士也口口相传,珍爱有加。《唐音癸笺》里,还特意记录“韩员外(翃)诗匠,意近于史,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士珍之”这一盛况。

翻译《潼关》古诗?

原文: 《潼关》谭嗣同 终古①高云簇②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③,山入潼关④不解平。 注释: ①〔终古〕久远 ②〔簇〕簇拥 ③〔束〕拘束 ④〔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翻译:久远以来,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少年纵马奔上潼关古道,)秋风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吹远。

眼见黄河奔腾流向广阔的原野,那气势好像嫌河床拘束太紧,连绵的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突兀险峻,再也不懂得何谓平坦。

小池古诗翻译?

全文意思:小泉无声像珍惜泉水淌着细流,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早早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原文: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扩展资料

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象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第一句写小池有活水相通。次句写小池之上有一抹绿荫相护。第三句写小荷出水与小池相伴。结句写蜻蜓有情,飞来与小荷为伴。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政治上主张抗金,正直敢言。宁宗时因奸相当权,辞官退居,终忧愤而死,赐谥文节。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南宋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