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古诗词

有关儿童的古诗? 有关于儿童嬉戏的古诗?

2023年11月15日 23:46:091

有关儿童的古诗?

1、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____高鼎《村居》

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____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3、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____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4、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____袁枚《所见》

5、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____贾岛《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

6、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____白居易《池上》

7、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____胡令能《小儿垂钓》

8、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____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9、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____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10、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____雷震《村晚》

1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____杜牧《清明》

1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____叶绍翁《夜书所见》

13、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____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14、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____杜甫《月夜》

15、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____苏轼《花影》

16、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____吕岩《牧童 / 令牧童答钟弱翁》

17、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____元好问《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

18、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19、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____胡令能《小儿垂钓》

20、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____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

2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____杨万里《舟过安仁》

2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____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23、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____黄庭坚《牧童诗》

24、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____李忱《吊白居易》

25、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____杨万里《稚子弄冰》

26、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____窦叔向《夏夜宿表兄话旧》

27、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____白居易《观游鱼》

28、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____苏轼《守岁》

29、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____白居易《为薛台悼亡》

30、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____杜甫《百忧集行》

有关于儿童嬉戏的古诗?

描写小孩玩耍的诗词有:《牧童》?《观游鱼》?《山家》?《宿郑州》

《村居》等。

描写小孩玩耍的诗词有: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唐·吕岩《牧童》

2、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唐·白居易《观游鱼》

3、马啼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怪见溪童出门望,鹊声先我到山家。——元·刘因《山家》

4、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唐·贾岛《宿郑州》)

5、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村居》

有关儿童的古诗:五言绝句?

《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神童》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清-袁枚《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池上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牧竖朝代:唐代作者:崔道融原文: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

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与方位有关的儿童古诗词?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

2、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清代 · 高鼎

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代 · 陆游

4、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 · 李白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宋代 · 陆游

儿童中秋节古诗对月饼有关?

1、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宋.苏东坡《咏月饼》

2、饼儿圆与月儿如,更兆嘉祥食有余,多感外家爱护意,年年例又贶双鱼。

——近代.施景琛的《中秋词》

3、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

——清.袁景澜《咏月饼》

4、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幡然嫦娥窃药手,奔入广寒归不得。

——清.彭蕴章《幽州土风俗》

儿童的古诗?

关于儿童的古诗有:

一、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出自金朝元好问的《倪庄中秋》

二、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出自唐代殷尧藩的《同州端午》

有关秋风的古诗?

1、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3、去岁辞巢别近邻,今来空讶草堂新。花开对语应相问,不是村中旧主人。——韦庄《燕来》

  4、我屋汝嫌低不住,雕梁画阁也知宽。大须稳择安巢处,莫道巢成却不安。——杜荀鹤《春来燕》

  5、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有关历史的古诗?

1、《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年代: 明 作者: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再过金陵》

年代: 唐 作者: 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3、《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年代: 宋 作者: 朱敦儒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4、《元日》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5、《泊秦淮》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行路难 其一》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有关桂花的古诗?

1、人闲桂花落 , 夜静春山空。

【出处】:唐 王维《鸟鸣涧》

【释义】:春天夜晚,寂无人声,芬芳桂花,轻轻飘落。青山碧林,更显空寂。

2、桂子月中落 , 天香云外飘

【出处】:唐 宋之问《灵隐寺》

【释义】:中秋常有桂花飘落寺里,佛香能向上飘到九重天。

3、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出处】:宋 杨万里《咏桂》

【释义】:桂花馥郁的香气,不像是人间种的,倒像是传说中月亮上移过来的。广寒宫的桂花树落下的芳香,吹开了漫山遍野的花一样的香。

4、暗淡轻黄体性柔, 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

【出处】:宋 李清照《鹧鸪天 桂花》

【释义】:淡黄色的桂花,并不鲜艳,但体态轻盈。于幽静之处,不惹人注意,只留给人香味。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红碧颜色。桂花色淡香浓,应属最好的。

5、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出处】:唐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释义】: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扩展资料:

据文字记载,中国桂花树栽培历史达2500年以上。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南山经》提到的招摇之山多桂。《山海经·西山经》提到皋涂之山多桂木。屈原的《九歌》有“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吕氏春秋》中盛赞:“物之美者,招摇之桂”。

东汉袁康等辑录的《越绝书》中载有计倪答越王之话语:“桂实生桂,桐实生桐”。由此可见,自古以来,桂就受人喜爱。自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桂花成为名贵的花卉与贡品,并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皆献名果异树奇花两千余种,其中有桂十株。

公元前111年,武帝破南越,接着在上林苑中兴建扶荔宫,广植奇花异木,其中有桂一百株。当时栽种的植物,如甘蕉、密香、指甲花、龙眼、荔枝、橄榄、柑橘等,大多枯死,而桂花有幸活了下来,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也提到桂花,当时桂花引种宫苑初获成功,并具一定规模。

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记载:“桂出合浦,生必以高山之巅,冬夏常青,其类自为林,间无杂树。”南京为天朝古都,南朝齐武帝(公元483—493年)时,湖南湘州送桂树植芳林苑中。

《南部烟花记》记载,陈后主(公元583—589年)为爱妃张丽华造“桂宫”于庭院中,植桂一株,树下置药杵臼,并使张妃驯养一白兔,时独步于中,谓之月宫。

可想而知,当时把月亮认作有嫦娥、桂树、玉兔存在的月宫这一传说已相当普及,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就把桂树用于园林栽培了。

现陕西汉中市城东南圣水内还有汉桂一株,相传为汉高祖刘邦臣下萧何手植,其主干直径达232厘米,树冠覆地面积400多平方米,枝叶繁茂,苍劲雄伟。

有关拥军的古诗?

曳柴眩人心,振旅拥军后。

或为羁雌吟,或作仓兕吼。

众音杂呼吸,异出殊圈臼。

中宵变凝冽,飞霰集粉糅。

萧骚蓬响干,晃荡窗光透。

坚凝忽成积,澎湃殊未究。

“夜拥军烟合”全诗

《石堂溪》

唐代 薛能

三面接渔樵,前门向郡桥。

岸沙崩橘树,山径入茶苗。

夜拥军烟合,春浮妓舸邀。

此心无与醉,花影莫相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