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古诗词

折桂令主旨? 折桂令词牌名来历?

2023年10月25日 06:02:101

折桂令主旨?

元代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是谁把那一轮悬挂在高空中的明镜打磨得如此靓丽?让它照遍了整个山河。秋天的露珠散发着清凉的气息,明净的夜空像用水洗过一样,还有那迢迢的银河,银河平静无波。

今天的月光比平时更加亮丽,我竟然能够清晰无碍地看到桂树的影子在舞动。激动的我不由引吭高歌,对着遥远的月亮向嫦娥仙子发出邀请:这美好的夜晚,何不与我纵情一醉?

在心情郁闷的人眼中,嫦娥是孤独惆怅的代表;而在洒脱豪迈的人眼中,嫦娥却是可以共邀一醉思维知己。从这首小曲中,可以看见张养浩的心情是多么舒畅,举杯邀明月,请嫦娥共醉,好一番闲情雅致。

《折桂令》主旨:人生在世,如果没有特别难过的坎儿,不妨让心情豁达一些,不必把忧愁时常挂在嘴边、记在心里,用一个美好的愿望,去感受不一样的中秋,给自己的人生留下更多的快乐岂不更好!

4

不喜欢

千万不要去补牙

折桂令词牌名来历?

折桂令是由唐宋词牌演变而来的一个曲牌。一名“秋风第一枝”,又名“广寒秋”“蟾宫引”“蟾宫曲”“步蟾宫”“折桂回”“天香引”,是元曲中属变化较多的曲牌,为北曲双调“新水令”联套里第一支上板的过曲,几乎是这个联套里不可或缺的一支过曲。

折桂令是一支能适应各种行当的人物演唱、能表达各种感情情调的可塑性很强的曲牌,各种行当都用它,如生行(含外、末)的《千忠戳·打车》《绣襦记·打子》《麒麟阁·打子》《永团圆·堂配》《党人碑·酒楼》等;武生的《宝剑记·夜奔》《义侠记·打虎》等;旦行(含贴旦、武旦)的《渔家乐·羞父》《南柯记·情尽》《金雀记·醉圆》《桃花扇·寄扇》《白蛇传·盗草》等;小生的《白罗衫·井遇》 《西楼记·错梦》《牡丹亭·硬拷》 《荆钗记·男祭》等;净行的有《恶梦》等;丑行的有《儿孙福·宴会》《玉簪记·佛会》等。此调与“水仙子”合为带过曲。

元曲王维的古诗?

王维的古诗是属于唐诗,不是元曲。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套数两种。

双调折桂令叹世译文?

马致远《双调·折桂令(叹世)》翻译:

其一:

咸阳,万夫难攻的险固山河,因为功名两个字,曾发动过多少次战乱干戈。项羽兵败东吴,刘邦在西蜀兴立汉朝,都像南柯一梦。韩信有功却得到被杀的结果,当初蒯通的预言哪里是疯话?成功也是因为萧何,失败也是因为萧何;喝醉了一切都由他去吧!

其二:

我半生来虚度了光阴,在那通幽的竹径中,隐映着一座小巧的游亭,走到竹径的尽头,就是小巧的庭院。在那儿有个池塘,我醒的时候轻声吹起渔笛,醉酒之后又放声唱起渔歌。严子陵一定会嘲笑我,孟光台我要学他。笑我什么呢?偌大的江河湖海,也自有躲避风波的办法。

蟾宫折桂在今朝,古诗?

折桂蟾宫动魄魂,出自《考状元的七绝古诗》

全诗:

折桂蟾宫动魄魂,

回眸一笑饱含春。

寒窗独耐三千日,

浴火凤凰终至尊。

折桂蟾宫出处:

《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晋武帝泰始年间,吏部尚书崔洪举荐郄诜当左丞相。后来郄诜当雍州刺史,晋武帝问他的自我评价,他说:“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

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这便是“蟾宫折桂”的出处。蟾宫即月宫,即月亮之宫。晋武帝大笑并嘉许他。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考中进士。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先考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来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写诗祝贺说:“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

飞花令里包括元曲吗?

飞花令包括元曲,也包括唐诗、宋词等。

飞花令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源自古人的诗词之趣,得名于唐代诗人韩翃《寒食》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行飞花令时可选用诗词曲中的句子,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七个字。

以“飞花令”为代表的饮酒行令,其实是中国人在饮酒时的一种特有的助兴游戏。飞花令属雅令,比较高雅,没有诗词基础的人根本玩不转它。

初夏元曲古诗意思?

初夏元曲意思是指竹子在微风中将清雅的影子笼罩在幽静的窗户上,成双成对的鸟儿正在夕阳下尽情地喧噪鸣叫。

在这海棠花凋谢、柳絮飞尽的初夏,只觉炎热的天气世人感到乏困,白昼也开始变得漫长。

关于元曲游子的古诗?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这首诗也同样触我心弦, 还记得四川汶川大地震吗?那一幕幕扣人心弦的画面里处处荡漾着母爱……

有一幅图一直在我心里铭记,那是一副妈妈抱着孩子的照片,可妈妈已经死了,孩子还活着,旁边有一只血淋淋的手机,屏幕上还保存着一条未发出的短信:孩子如果你还活着,请你记住妈妈爱你。

多么朴素的话语,却饱含着母亲那无疆的爱;也许当时地震的一瞬间母亲的所作所为是一种本能,但正是这无声的本能动作,又有谁会去替代呢?只有母亲,她用自己的身躯保护孩子,用自己的生命换回孩子的重生,有谁能说还有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吗?其实作为襁褓中的婴儿,没有言语和情感,一瞬间的地震失去生命,远比任何一个成年人的痛苦要少,但是此时的母亲不会去想太多,更不会去放弃,伟大的母爱,世人称颂!

结合折桂令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

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他的诗文。陶渊明的诗歌中所展现出来的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以及不愿与那些热衷于利益的尘世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都对后人起到了一定的模范和教育作用,但是陶渊明那般辞官隐退的避世态度也给后世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陶渊明所引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即使诸多著名的伟大诗人也曾受到他的影响。唐代著名世人李白不愿巴结奉承权贵的自尊不屈与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唐朝诗人高适也曾想要学习陶渊明辞官归隐山林的做法,远离世俗利益。不仅如此,陶渊明的诗歌也给后人带去了精神支持与鼓舞。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与清朝诗人龚自珍都曾在自己的作品中赞美陶渊明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因他而得到的感悟。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显示了他对于桃花源的向往,而他的桃花源社会也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后世中有不少文人学者对陶渊明提出的桃花源社会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对此种社会的向往与歌颂。就例如著名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经用自己的作品对那般安定和谐的桃花源社会表示赞赏,而对与之相反的现实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与感慨。

  陶渊明在给后世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他那舍弃所有归隐山林,逃避现实的态度也给后世之人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后世中颇为有名的诗人白居易曾在晚年退隐山林,而在那期间他非常喜爱陶渊明以及他的诗歌,但实际上那只是他在超脱世俗的陶渊明那寻求精神上的安慰罢了。

  对陶渊明的评价

  对于陶渊明的评价,用几句话都不能完全说清陶渊明到底有多优秀,总的来说,他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诗人,可以说是汉魏南北朝八百年间最为杰出的诗人。在世人眼中,陶渊明还是一个悠闲飘逸、不热衷于名利的诗人,就好似一个不在世俗之中的隐士,他的诸多诗作都表达了他归自然生活的喜爱与对官场之类的厌恶。

  陶渊明虽然自二十岁时为求生计踏入官场,但是功名利禄并没有使得陶渊明随波逐流,与官场上那些为了利益算计他人的那类人一样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忘记自己的本心。陶渊明自幼就是喜好宁静悠闲的人,也因此十几年的官场生涯并没有让他被利益蒙蔽双眼,反而使他更为厌恶充满利益的官场生活,使他最终决定辞去官职,归隐田园。可见陶渊明是个淡泊名利的人,宁愿回归田园过清寒的生活,也不不愿在官场中沉浮。

  陶渊明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那些他所写的诗歌,他所写的那些诗作中不管是饮酒诗,还是咏怀诗,亦或是田园诗,都是极佳的诗文作品,被世人纷纷传颂与赞扬。即使是现今,仍然有人将陶渊明的诗作作为自己的精神标杆,虽然在现今社会中,没有人能够做到如陶渊明那般远离尘世与利益,放弃所有归隐山林以逃避利益竞争,但是却可以学习陶渊明身上那种安贫乐道、不随波逐流的精神品质。

双调折桂令的全文是什么?

1双调·折桂令》中秋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2徐再思的折桂令 平生不会相思, 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云, 心如 飞絮, 气若游丝.。

空一缕馀香在此, 盼千金游子何之 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 月半明时! 就知此二,不知是否为你所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