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炯故里?
杨炯,华阴人,卒于唐武后如意元年。幼聪敏,博学善属文。
杨炯(650─约695),初唐著名诗人。十岁举神童,待制弘文馆。二十七岁应制举,补校书郎。高宗永隆二年(681)充崇文馆学士,迁太子詹事司直。他恃才傲物,因讥刺朝士的矫饰作风而遭人忌恨,武后时遭谗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后出为婺州盈川令,卒于官。与王勃、骆宾王、卢照邻齐名,世称「王、杨、卢、骆」为「初唐四杰」。工诗,擅长五律,其边塞诗较著名。有《盈川集》。
杨炯诗词?
1、夜送赵纵
唐·杨炯
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2、游废观
青幛倚丹田,荒凉数百年。
独知小山桂,尚识大罗天。
药败金炉火,苔昏玉女泉。
岁时无壁画,朝夕有阶烟。
花柳三春节,江山四望悬。
悠然出尘网,从此狎神仙。
3、战城南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4、梅花落
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开。
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
泣对铜钩障,愁看玉镜台。
行人断消息,春恨几裴回。
5、送临津房少府
岐路三秋别,江津万里长。
烟霞驻征盖,弦奏促飞觞。
阶树含斜日,池风泛早凉。
赠言未终竟,流涕忽沾裳。
杨炯的笔顺?
杨的笔顺是:横、竖、撇、点、横折折折、撇、撇
炯的笔顺是:点、撇、撇、点、竖、横折钩、竖、横折、横
炯jiǒng
繁体:烱
(1)(形声。从火,冋({jiǒng})声。本义:光明,光亮)
(2)同本义 [bright]
(3)又如:炯介(光明刚正);炯心(光明的心地);炯炯(光明,光亮);炯晃(光耀明朗)
(4)明显 [obvious]。如:炯尔(明显的样子)
杨炯的骈文?
杨炯现存骈文类46篇,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为死人所写,包括神道碑、墓志、行状和祭文。此类文章数量最多,共27篇,其中绝大多数均是受人所请,为死者立传。因是受人所托,对死者生平事迹本不甚了了,多是笔录加工而己,并没有多少真情实感可言。第二类是为寺庙所撰写的碑铭,共4篇。此类文字亦是受人所请,代为捉刀,但因碑铭均镌刻于寺庙的石碑上,供游人及膜拜者鉴赏吟诵,是为作者展示自己才华的好机会,亦是时人对作者文才作出评价的重要依据。
因此,杨炯写这几篇文章时,态度还是非常认真的,铺叙排陈,引经据典,力图显示出自己最高水平。但终因碑铭内容大同小异,形式亦基本统一,纵然他努力展示自己才技,还是鲜能有所突破。第三类是表、议、诗序,共14篇,其中序言11篇,表、辩、议各1篇。
凉州词杨炯?
不是杨炯写的。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异族之间的关系,写一位北方胡人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从军行杨炯?
杨炯诗《从军行》
作品信息
【名称】从军行【年代】盛唐【作者】杨炯【体裁】五言律诗
其诗原文
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杨炯从军行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其诗注释译文
【注释】1.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2.西京:长安。3.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4.凤阙:皇宫。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5.龙城:汉代匈奴聚会祭天之处,此处指匈奴汇聚处。6.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7.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译文】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杨灼炯经典诗?
诗人名字为杨炯。
1《从军行》
唐代: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巫峡》
唐代:杨炯
三峡七百里,惟言巫峡长。
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
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
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
美人今何在?灵芝徒自芳。
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3《出塞》
唐代:杨炯
塞外欲纷纭,雌雄犹未分。
明堂占气色,华盖辨星文。
二月河魁将,三千太乙军。
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
4《战城南》
唐代: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5《梅花落》
唐代:杨炯
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开。
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
泣对铜钩障,愁看玉镜台。
行人断消息,春恨几裴回。
6《夜送赵纵》
唐代:杨炯
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7《西陵峡》
唐代:杨炯
绝壁耸万仞,长波射千里。
盘薄荆之门,滔滔南国纪。
楚都昔全盛,高丘烜望祀。
秦兵一旦侵,夷陵火潜起。
四维不复设,关塞良难恃。
洞庭且忽焉,孟门终已矣。
自古天地辟,流为峡中水。
行旅相赠言,风涛无极已。
及余践斯地,瑰奇信为美。
江山若有灵,千载伸知己。
8《和郑雠校内省眺瞩思乡怀友》
唐代:杨炯
铜门初下辟,石馆始沉研。
游雾千金字,飞云五色笺。
楼台横紫极,城阙俯青田。
暄入瑶房里,春回玉宇前。
霞文埋落照,风物澹归烟。
翰墨三馀隙,关山四望悬。
颓峰暌酌羽,流水旷鸣弦。
虽欣承白雪,终恨隔青天。
9《早行》
唐代:杨炯
敞朗东方彻,阑干北斗斜。
地气俄成雾,天云渐作霞。
河流才辨马,岩路不容车。
阡陌经三岁,闾阎对五家。
露文沾细草,风影转高花。
日月从来惜,关山犹自赊。
10《出塞》
唐代:杨炯
塞外欲纷纭,雌雄犹未分。
明堂占气色,华盖辨星文。
二月河魁将,三千太乙军。
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
杨炯几岁死的?
杨炯43岁死。
杨炯(650年-693年),字令明,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唐朝大臣、文学家,常山郡公杨初曾孙,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聪敏博学,文采出众。显庆四年(659年),进士及第,授弘文馆待制。上元三年(676年),参加制举,补为校书郎。永淳元年(682年),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垂拱二年(686年),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如意元年(692年),迁盈川县令。如意二年(693年),卒于任上。
杨炯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歌。现存诗30余首,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明代童佩辑有《杨盈川集》十卷。
杨炯幽兰赋全文?
乾德广运,甄万类以发端;坤元洪载,鞠天物而滋演。览群品之纷糅,禀二仪之均育;何兹兰之颖拔,挺自然之奇秀。尔其容质高妙,风仪俊爽,董公赞四清之德,孔圣称王者之香。流芬射越,入陈王之肴馔;染墨含贞,托耿节于所南。睇汉殿之旧址,孝武曾运风云;鉴兴废于楚宫,屈宋并吐玉润。步越王之芳丘,今人犹睹其春荫;怀会稽之亭宴,往事空追于右军。是以百代袭赏,千秋共观,腾休光于史乘,蜚英声于遐年。
◆惟斯兰之所处,于窈窕之深谷。襟溪濑以左奔,倚层峦而右矗。讶惊湍之轰豗,激逸势而电走;骇巉崖之岑崟,疑六翮其莫度。顾微径之迮迫,掩丛薄之重阻。结根荄于遐陬,混形迹于榛芜。云消雾敛,目霄末之霞飞;月明风清,聆松梢之鹤唳。载同盟于麋鹿,复结邻于林吹。谢流俗之喧扰,永安栖于幽僻。朝云晨播,暮霭夕挥,挹沆瀣之丰润,承灵雨之渥滋。吸元造之精粹,秉醇和以颐志。恍然林泽隐沦,却似深闺淑丽。
◆若乃玄阴告徂,青帝司时,回迟日于阳天,转清明于坤维。惠风广被,开浮岚于千里;甘霈周施,列葱翠于九地。于是感淑气,应韶景,敷纤叶,擢紫茎。偕百草以齐发,指乔木而飞荣。神姿朗彻,镜疏影于泓澄;文藻清绮,烁素采于灵景。蕴奇芳以潜发,挟轻飙而遥赴。既袭岩以沁流,复畅远而达幽。宜芝桂以为匹,非萧艾之能俦。虽曼曼以旁溢,觉氲氲其诡殊。遗麝薰之馥烈,抱清逸以自守。引众葩以厘比,配国香之嘉誉。
◆而其振条千仞之下,铺华空明之畔。日翔闲鹤,夜笼愁烟,任日月之往来,听风云之舒卷。载托窈冥之区,如入壶中之天。粉黛弗施,播玉蕤以表洁;铅华洗尽,标自然之狷介。譬高士之逸放,超纷浊以遐逝。捐功名于场屋,付爵禄于脱屣。虽地清而观绝,自色令而中懿。有高致之洒落,无俗情之哀悴。取泉石以枕漱,执真元而罔失。若君子之立世,违宦途之尘缁。固霜雪以玉峙,载握珠而俟机。宁萧然以处穷,孰摧折而荐媚?
◆是以唐宗振藻,咏妙态于禁苑;晦翁摛翰,诵殊姿于宋篇。韩昌黎之琴操,徽音含怆;李太白之古风,诗肠凄惘。载披施章,动羁旅之长思;时观杨赋,哀美质之徒赍。辞人才子,野客达卿,莫不濡松烟以剖怀,击金石而宣情。诵兰溪之新咏,念荆楚之故实。望汉水以北征,反沅湘而南历。慨烟波之辗转,怜屈子之播徙。浮汨罗之澜波,感英灵之靡寂。宁抱贞以沈骸,孰解皓而和鄙。九畹芜没,共重渊以冥契;芳华虽陨,同遗风而靡坠。
杨炯幽兰赋赏析?
回答如下:《杨炯幽兰赋》是唐代文学家杨炯所作的一篇赋,以描写幽兰为主题。下面是对这篇赋的赏析:
首先,这篇赋的描写非常细腻,用了很多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绘幽兰的美丽。如“袅袅香烟,薄薄瑟瑟”,“荣华若春,绝色似秋”,“粲然可爱,清芬可人”,这些词语生动地描绘了幽兰的清新、秀美和高贵。
其次,这篇赋的写作手法独特,运用了一些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使描写更为生动形象。如“兰之香,犹似春风,而比春风更加袅袅;其色犹似秋霜,而胜于秋霜之洁白”,这种比喻的手法,使读者更能够感受到幽兰的美丽。
最后,这篇赋的语言非常优美,音韵优美,句式优美,语言流畅。如“凤箫声动,玉壶光转”,这句话就像一幅画面般美丽。
总之,《杨炯幽兰赋》是一篇描写幽兰的经典文章,读来令人心旷神怡,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