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古诗词

失之得之典故? 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什么意思)?

2023年10月22日 06:05:471

失之得之典故?

楚弓楚得的故事应流传于春秋战国时期,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公孙龙子·迹府》,该书提到楚国的一位君主带着“繁弱之弓”和“忘归之矢”到云梦泽打猎,却把弓遗失了,他的侍臣都要去找,楚王却阻止了他们,说道:“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这则故事想表达出楚王胸襟广大,但后来演变成为成语“楚弓楚得”。

故事虽提及楚王,但并未说明是哪一位楚王,《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甚至连楚王都未提及,只说是一个楚国人(荆人),刘向在《说苑·至公》一书中说楚王指楚共王,后来的《艺文类聚》“卷六十·军器部”中又说弓是“乌号之弓”。

对楚弓楚得的故事,后来儒家、道家、佛家都有评价,立场往往是批评其具有局限性。儒家评论说不应拘泥于楚国,道家评论说不应拘泥于人,佛家评论说对弓、人、楚等概念都应超脱。

根据《公孙龙子》和《孔子家语》的记载,孔子听到了楚弓楚得的故事后,觉得楚王心胸仍不够宽广,没有尽到仁义,说道“人遗弓,人得之,何必楚也”, 他认为应该超越楚国的局限,失弓的是人,得弓的也是人,楚国人与否无关紧要。由此观之,楚王的国家观比孔子的天下观比较为狭窄。而孔子把“楚人”和“人”的概念作了区分,这一点后来被公孙龙用来佐证自己的白马非马说。

《吕氏春秋·贵公》中进一步加上了道家的评论,称当老子听到楚弓楚得的故事以及孔子的评价后,说道“去其人而可矣”,表示连“人”也不必拘泥,只说“失之,得之”即可。这则评价很可能是《吕氏春秋》的附会之作,反映了道家的立场,即主张人与万物都是一样的,是自然的平等产物。

根据各派对楚弓楚得的不同立场,有人评价说楚王是民主主义者(楚王没有说“楚王失弓”,而是说“楚人失弓”,没有区分王和民),孔子是世界主义者,而老子则是宇宙主义者。

明朝的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评价说:“楚王的楚弓楚得乃是沧海之胸襟,孔子的人弓人得乃是天地之度量,虽然孔子的境界高于楚王,但仍‘不能忘情于弓’,弓乃身外之物,本来就无所谓失,也无所谓得。但看到这一点仍然不够,因为这样仍然是‘不能忘情于我’,而连自我都不可得,又如何去求所谓弓、人、楚呢?” 莲池大师的评价体现了佛家四大皆空的境界。

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什么意思)?

出自《劝学篇》日本近代福泽谕吉的文集,他是脱亚入欧论者,主张对亚洲国家不必客气,像欧洲一样对待中朝等国。文化上他具有反华色彩,批判孔孟文化,和父子尊卑的伦理观,认为父亲没有权利用伦理道德的压力去管控限制儿子的行为,兄长对弟弟亦然。

失之坦然得之淡然意思?

意思是没有得到也不难过,得到了也不惊喜。

得之什么失之什么成语?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是指在某一处有所失败,但在另一处有所成就,常用此语。

东汉光武帝刘秀,派大将冯异率军西征,赤眉假装失败,在回溪之地大破冯军.冯异败回营寨后,重召散兵,又使人混入赤眉军,然后内外夹攻,在崤底大破赤眉.事后,汉光武帝刘秀下诏奖之,可谓在此先有所失,后在彼终有所得,当论功行赏,以表战功。

得之越多失之越多典故?

得之越多,失之越多,就是患得患失(huàn dé huàn shī),汉语成语,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该成语出自《论语·阳货》“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余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出处

《论语·阳货》

原文

子曰:“鄙夫①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②;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患得患失

①鄙夫:品质低下的人,相当于说“小人”。②:患不得之:通行本作 “患得之”据《荀子,子道篇》和东汉王符《潜夫论·爱日篇》等增加一“不”字,以通文理。

译文

孔子说:“可以跟品质低下的人一起侍奉君主吗?当他没有得到的时候,虑患不能得到;当他得到以后,又虑患失去。如果虑患失去,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了。”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得之泰然,失之淡然,是什么意思?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得之泰热,失之淡然!

宽广的胸怀,低调的思维方式,感悟通透,明白得到是我的幸运,失去我尽力了,命该如此,得到也不开心过份,失去也不伤心欲绝!

失之桑榆得之东隅出处?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后汉书·冯异传》。

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原义是早晨丢失了,傍晚得到了(东隅:指日出处,借指早晨。桑榆:日将落时余光在桑榆之间,因用以指日落处,借指傍晚)。后比喻开始时或暂时在某一方面失利,但最终得到了补偿。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定语、分句;多含褒义。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讲的是事物在特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对于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大有裨益。

得之东隅失之桑榆意思?

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现考证,东隅为郑州,桑榆为开封。东隅亦指早晨,桑榆亦指黄昏。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得之易时失之易意思?

如果通过不正当手段取得,来得容易失去也容易。

在《雍正王朝》中,邬思道借故离开之前说了两句忠言“可疑之利不可收,得之易时失之易”,就是说与田文镜听的。

因为邬思道知道田文镜借的90多万两银子,都是他的属下们贪污盘剥得来的带血的银子,将来如果被人翻出来,必定后患无穷;况且田文镜是因为跟随雍正筹款赈灾才青云直上,官得来的太安稳,没有牢固的根基,就容易丢乌纱帽。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出自哪里?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这句话出自佛家。

释义:

1、得之坦(泰)然:获得东西要正大光明,取之有道,不损人利己,问心无愧。

2、失之淡然:物有得必有失,要看淡得与失,不要为得到而沾沾自喜,也不要为失去而耿耿于怀.以上两者又可称为“不必患得患失”,对待得失要有平常心,要减少对外物太过执着的欲望与追求,提升自身的境界。

3、争其必然:是指我有必然之理才可以去坚持,也就是说可以使我争论坚持的唯有真理,不强辩,不无理争三分,为人应堂堂正正,有理则维护,无理则承认,虚心听取道理。

4、顺其自然:是说万物自有其发展规律,世事不可强求。很多时候谋事在人,而成事在天。对于人生的经历与结果,要用达观豁然的心情去面对,时时刻刻抱有一颗平常心。

其实这四句都是在讲人应具备内心修养,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如何更好的调整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