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咏徐州的经典诗句
咏徐州的经典诗句如下:
1、《大风歌》汉: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笑戚得猛士兮守四方!
2、《彭城杂咏》元:萨都剌;雪白杨花扑马头,行人春尽过徐州。夜深一蠢盯片城头月,曾照张家燕子楼。
3、《徐州》清代·邵大业;龙吟虎啸带升和帝王州,旧是东南最上游。青嶂四围迎面起,黄河千折挟城流。炊烟历乱人归市,杯酒苍茫客倚楼。多少英雄谈笑尽,树头一片夕阳浮。
以下是一些咏徐州的经典诗句:
1. 《大让裤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2. 《彭城杂咏》- 萨都剌
雪白杨花扑马头春拦,行人春尽过徐州。夜深一片城头月,曾照张家燕子坦森简楼。
3. 《徐州》- 邵大业
龙吟虎啸帝王州,旧是东南最上游。青嶂四围迎面起,黄河千折挟城流。炊烟历乱人归市,杯酒苍茫客倚楼。多少英雄谈笑尽,树头一片夕阳浮。
希望这些诗句对你有帮助。
二、歌颂徐州的诗歌
歌颂徐州的诗歌有很多,其中包括《赞徐州》、《徐州行》、《徐州诗》等。
1、都城十万户,敷水五千重。
头上楼阁起,城中树木丛。
碧海潮生石,青山雪满峰。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赞徐州》是一首描绘徐州风景的诗歌,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诗中通过描写徐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表达了作者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之情。用“绿野千重雪”、“高楼临大纯袭江”等形象而生动的语言,将徐州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揭示了徐州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让读者更加了解这座城市的背景和内涵。整首诗做兆兄既展现了徐州的美丽和魅力,又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厚爱,是一首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经典之作。
2、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耐公卿。
持樽逐吟咏,洞庭归思行。
《徐州行》是唐代的一首名篇,讲述了诗人在游历徐州过程中猜孙的所见所闻与感悟。在诗中,详细地描绘了徐州的自然风光和城市面貌,如高楼耸立、河水悠悠、桥梁相连、柳条垂拂等等,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
借此机会展现了自己对游历和远行的热爱之情,表达了对旅途中所遇到的人和事的感慨和思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邃、节奏流畅,尤以“行行重行行”这句反复出现的诗句更是为这首诗增添了古风和韵味。
3、徐州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徐州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徐州的城市面貌和人文景观,表达了对徐州的深情厚意。
通过描写徐州的城市面貌和人情风俗,表达了作者对旅途和远行的热爱和追求。这两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邃、节奏流畅,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为徐州的文化传统和旅游业开发增加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以下是一些歌颂徐州的诗歌:
1. 赞徐州:都城十万户,敷水五千重。头上楼阁起,城中树木丛。碧海潮生石,青山雪满峰。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2. 徐州行:八月湖水平,涵扮大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耐公卿。持樽逐吟咏,洞庭归思厅茄竖行。
3. 徐州诗:徐纳告州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以上诗歌赞美了徐州的美丽风光、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
三、赞美徐州彭城的诗
赞美徐州彭城的诗如下:
《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作者:苏轼
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
《题云龙草堂石磬》作者:苏轼,年代:宋代
折为督邮腰,洞搏悬作山人室。殊非濮上音,信是泗滨石。
《登云龙山》作者:苏轼,年代:宋代
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
《太虚以黄楼赋见寄作诗为谢》作者:苏轼,年代:宋丛庆代
我在黄楼上,欲作黄楼诗。忽得故人书,中有黄楼词。黄楼高十丈,下建五丈旗。楚山以为城,泗水以为池。我诗无杰句,万景骄莫随。夫子独何妙,雨雹散雷椎。雄辞杂今古,中有屈宋姿,南山多磬石,清滑如流脂。朱蜡为摹刻,细妙分毫厘,佳处未易识,当有纳郑祥来者知。
《石炭并引》作者:苏轼,年代:宋代
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取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 万车炭。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供吹散。
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四、赞美徐州的七言诗
赞美徐州的七言诗是《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
《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原文: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洞箫声断月明中,唯忧月落酒杯空。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译文:杏花飞扑帘幕散播着最后的春光,明月进入门户寻找我这幽居的人。提起衣袍在月下漫步踏着摇曳花影,月华如水,点点花影有如水中飘浮的青萍。在花下安排酒席杏花清香流溢,客人争攀枝条花片如纷纷香雪。山城酒薄喝起来没有味道,劝各位不如吸取映入杯中的明月。
清越的洞箫声在这月明之夜吹断,我只愁明月落下,酒杯空空。明朝可恶的春风卷地刮起,就前中只见绿叶丛中栖息着点点残红。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慧判山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冲模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