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云《别诗》赏析?
《别诗四首》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范云。其古诗全文如下: 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翻译】 上次离去时,雪像花一样地飘落,如今再度前来,花开得像雪一般的白艳。这两句诗是感叹相聚太短,离别太长,每次分手后总要经过许久才能相见。 【赏析】 用分别时雪花飞舞的凄凉和重逢时百花盛开的温暖做对照,抒发重逢的快乐。
别诗范云夏日绝句李清照?
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
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
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全诗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连用三个典故,可谓字字珠玑,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正气。
别诗范云注音版古诗?
luò yáng chéng dōng xī ,zhǎng zuò jīng shí bié 。
xī qù xuě rú huā ,jīn lái huā sì xuě 。
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别路云初起全诗赏析?
表达了诗人对于离别的思念,以及愿意与挚爱共同游览美景的心愿。其中的意境灵动,情感真挚,值得我们一一欣赏。首先,诗中的用词精准,情感真挚,在语言的表达上非常成功;其次,诗歌中的描写生动细腻,人物形象丰满,展现诗人的想象力和艺术功力;最后,整首诗谈及了离别、思念、美景等多种主题,表现了诗人深刻的思考和广泛的情感经验。此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因其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巨大,被誉为其代表作之一。这首诗通过对别离和思念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于人生遭遇的感慨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
《别云间》赏析?
别云间
别云间
---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作者简介]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注释]
1.“云间”,即今上海松江,是作者家乡。顺治四年(1647),他在这里被逮捕。在对故乡的依恋外,诗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
2.“三年”句:作者自顺治二年(1645)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1647),共三年。
3.“南冠”,用春秋钟仪的故事。
4.“毅魄”二句:是说死后,仍将抗清。
5.“灵旗”,汉武帝为伐南越,祷告太一,作灵旗。这里指抗清的旗帜。
[译文]
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
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
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
[赏析]
公元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完淳与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1646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此时南京已陷落,身在义军之中的夏完淳依然抱有消灭敌人、恢复明朝的坚毅决心。为了抗清,义军上下结成了同仇敌忾的情谊。不久义军兵败,吴易被执,夏完淳只身流亡,隐匿民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1647年(顺治四年)夏间,夏完淳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被解送南京后,夏完淳坚强不屈,顽强斗争,在接受变节降清的原明朝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洪承畴的审讯时,采取反话正说、寓贬于褒的方式当面声色俱厉地痛斥这个朝廷的叛徒、民族的败类,令洪承畴面红耳赤、颜面尽失。在南京狱中,夏完淳给嫡母盛氏写了绝笔《狱中上母书》,一方面以琐琐家事,谆谆嘱托,流露出对家人的依恋不舍之情,一方面又将复明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后嗣为念,表示要“报仇在来世”,体现出视死如归的气节。最终不屈而死,年仅17岁。
《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诗作首联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欲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尾联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正如诗人在《狱中上母书》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意。
别范安成古诗赏析?
《别范安成》
沈约诗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本篇是写给友人范安成的赠别之作。范安成,即范岫,字懋宾。因在南齐时任过安成内史,就称为范安成。据《梁书·范岫传》记载: 他与沈约曾共同受到过蔡兴宗的礼遇。南齐文惠太子入居东宫时沈约等人因为文才倍受重视,范岫也在其列。其文名虽然不如沈约显赫,但也受到时辈的推重。沈约、范云就很称赞他的学识渊博。范安成平时恭敬严格,进止以礼,居官恒以廉洁著称。根据他于南齐永明中丧母后任“安成内史”的记载,以及他于南齐永元末又曾升迁的事例,可知此诗当写于永明年之后。
全诗八句,分两层叙写离别情景。第一层为前四句,对比言明“少年”之日和“衰暮”之时离别的不同感触。好友话别,天各一方,必然感慨多端,思绪万千。开篇不从眼前分别说起,却宕开去先写“生平”中“少年”之日屡多出现的别离情景,并且把这种别离写得颇为轻松。这是以彼比此,蓄足文势,为下文叙写暮年相别作好铺垫。人在少年时代,涉世未深,不知何难,血气方刚,性格豪爽。朋友之间来日方长,后会有期。“分手”之时,展望再会的“前期”,就觉得实在容易,并非难事。一个“易”字,把少年之辈离别的特点状写得十分真切,令人信服。以下,笔势一转,跳跃过年龄的间隔,把诗意拉回到眼前的暮年之别。别离双方同是“衰暮”之年,已属来日不多。因而,也就不比以往青年时代的相别了,恐怕今后再难相会了。这两句反过来,也是对前两句分别之“易”的最好注脚。轻易衬托艰难,便使诗人惜别情思真挚厚重,感人至深。这不是竭力的铺陈和造作的夸饰所能奏效的。
第二层为后四句,借劝酒表达自己的惜别深情和别后之思。“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这里对今后难以相见的预想,正是基于上文“衰暮”之年,因而是合乎情理的。正因为如此,一杯薄酒看似寻常,却能让你品味出浓烈的惜别之情。这就把感情抒发加深一步,从而更为真挚动人。最后两句: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据《韩非子》记载: 战国时期,张敏与高惠友善,感情诚笃。别后,张敏想念高惠而不能见面,就在梦中屡次去寻找,却又因中途迷路只是怏怏而归。诗人借此倍伤情怀地说: 从此一别之后连梦魂萦绕在你的身边,恐怕都是难以实现的了,让我用什么方法来自我安慰这种相思的情况?运用这一典故,十分恰当生动,从而把惜别的情思推向了顶点。如果以抽象的表白、空洞的抒情方式叙写,就难免枯燥乏味,苍白无力了。
这首送别诗表现了年迈之人对人生离别的认识和体验。令人赞叹的是诗篇中所表露出来的幽思密意,淡淡哀愁,并未给人以消极颓丧之感,只觉得这是人性固在,人情味浓,该当如此。
本篇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逐层叙写,脉络清晰。八句诗,每两句分别为一个时间断层: 以往的少年之日,而今的衰暮之年;明日的难重持酒,未来的梦中相思。这样写来,环环紧扣,步步相联,互为衬比,表意完整。并且,这四个时间断层的人称也富于变化,前四句是你我,五、六句是你,七、八句是我。但实际上又你我难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的心情同样沉重。这样写法,可以使行文多变,感情格调却显得纯厚朴实。全诗词约义丰,诗人精选了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借年龄,借酒,借梦,一层重似一层,把依依惜别之情逐步加深加浓,使之产生了铭人肺腑的感染力量。
守岁诗的诗歌赏析?
《守岁》
十六句,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六句:“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这里用生动的比喻说明守岁无益,从反面人题,跟前两首有所不同。这个比喻不但是形象生动,而见辰龙巳蛇,以蛇比岁,不是泛泛设喻。这六句的前四句写岁已将近,后二句写虽欲尽力挽回,但是徒劳无益。“系其尾”字面虽然用《晋书·贾后传》“系狗当系颈,今反系其尾”的话,但是在行文中完全以“赴壑蛇”为喻:到了除夕,已经是末梢了,倒拔蛇已不大可能,何况只抓蛇尾巴梢,哪里能系得住呢?以这样六句开头,好像说这个风俗无道理。要写守岁,先写守不住,不必守,这是欲擒故纵,使文字多波澜的手法。
中间六句是第二个层次:“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谌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这个层次写守岁的情景。一个“强”字写出儿童过除夕的特点:明明想打磕睡,却还要勉强欢闹。这两句仍然是诗人回味故乡的'风俗,而不是他在凤翔时的情景。这一年苏轼才二十六岁(虚龄二十七岁),膝下只有一子苏迈,虚龄五岁,不可能有这两句所写的场景。“晨鸡”二句将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写得细腻入微,“坐久”两句将守岁时的情景写得很逼真。这两句主要是针对大人守岁所说的。纪昀很欣赏这十个字,说是“真景”。实际上这是人人守岁都有过的感受,他能不费力地写出来,增添不少亲切感。
最后四句是第三个层次:“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这个层次与开头第一个层次的欲擒故纵相对照,表明守岁有理,应该爱惜将逝的时光。正面交代应该守岁到除夕尽头。结尾两句化用白居易“犹有夸张少年处”,意在勉励苏辙。苏辙在京师侍奉父亲,苏轼希望两地守岁,共惜年华。这个结句含有积极奋发的意味,是点睛之笔,使全诗精神陡然振起。
林徽因的诗别丢掉赏析?
这是一首理想的爱情诗,托为当事人的一造向另一造的说话;说你“别丢掉”“过往的热情”,那热情“现在”虽然“渺茫”了,可是“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三行至七行是一个显喻,以“流水”的“轻轻”“叹息”比“热情”的“渺茫”;但诗里“渺茫”似乎形容词。下文说“月明”(明月),“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和往日两人同在时还是“一样”,只是你却不在了,这“月”,这些“灯火”,这些“星”,只“梦似的挂起”而已。你当时说过“我爱你”这一句话,虽没第三人听见,却有“黑夜”听见;你想“要回那一句话”,你可以“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
但是“黑夜”肯了,“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你的话还是要不回的。总而言之,我还恋着你。“黑夜”可以听话,是一个隐喻。第一二行和第八行本来是一句话的两种说法,只因“流水”那个长比喻,又带着转个弯儿,便容易把读者绕住了。
“梦似的挂起”本来指明月灯火和星,却插了“只有'人’不见”一语,也容易教读者看错了主词。但这一点技巧的运用,作者是应该有权利的。
别云间尾联赏析?
别云间
夏完淳 〔明代〕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山河 一作:河山)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尾联“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正如诗人在《狱中上母书》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悼朝云诗赏析?
原文
悼朝云
宋 · 苏轼
苗而不秀岂其天,不使童乌与我玄。
驻景恨无千岁药,赠行惟有小乘禅。
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
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
赏析
这首词是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所作
苏东坡做了一个遇见亡妻的梦,
醒来感慨系之,写这首词,来表达对妻子的怀念.
此词开了悼亡词之先河,被行家视作悼亡词中绝唱.
上片一开始,
作者并未以通常的写景、写情起头之手法,
而是直接进入叙事主题.
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
苏妻王井病逝汴京(今开封),
夫妻一生一亡正值十年.
因分离已久,茫然不知对方这些年如何渡过.
因此,“十年生死两茫茫”.
这不仅抒出生者的深哀至痛,也为后面的相逢应识打下了伏笔.
“不思量,自难忘”出句貌似平淡,
却流露出夫妻间那种深挚的情分.
妻子的音容笑貌早已深潜作者的脑际,
不去想她,她也不会在心中抹掉.
下面点出亡妻的墓地.
“千里”指其坟葬在眉州彭山,
相距作者当时所在的密州(今山东诸城)已逾千里.
遥远的孤坟,即使寂寞,有贴心话想倾诉,
亦无法立刻赶到密州,岂不更添“凄凉”.
所以,用“十年”和“千里”,
将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
再加上夫妻间生死界限,
以此来强调作者对夫妻不能相见的无限沉痛的心情.
既然如此,那么只有在梦中沟通了.
但作者并未直接继续写梦,而是先宕开一笔,
用设想“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因为在这十年中,苏东坡仕途失意,
生活颠簸不定,神情疲惫不堪,
再加上年化而容颜哀老,
面貌自然变得使亡妻认不得了.
这上片的最后一句,
又将词推向作者隐痛的高潮,那悲凉的心境催人泪下.
下片进入昨夜的梦境,
然而作者下笔未将凄凉、伤慷的气氛继续下去,
而是忽地还乡回到新婚燕尔之情景,
“小轩窗,正梳妆”.
作者清晰看到了真实美妙的画面,娇妻在窗前,
桌上放些花粉胭脂,对着铜镜梳妆打扮.
紧接着笔锋一转:“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句与上片“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呼应.
梦境虽不受时间、空间和生死界限的限制,
但即使真能相遇,也会因夫妻分离久远,
还由于情感波动,思绪如麻,话不知从何说起,
只有淌不尽的泪水.这里写的不是梦境,而是人间真情.
最后三句是作者从梦中回到了现实,
作者料想在异地短松岗的墓地,
亡妻伴着明月,长年孤独悲伤地思念着丈夫.
作者以亡妻的断肠柔情,来表示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
作者写此词的高明手法是先叙事,再言情,
最后以写景结束,让人无一不为之动情.
这首词结构严密,直抒胸臆,淋漓酣畅,一气呵成.
在技巧上极尽曲折跌宕,起伏突变,
写梦前怀念感情深邃,含意丰富;
写梦中相逢情感执著,动人心弦;
写梦中相逢情感执著,动人心弦;
写梦后伤感用词朴质,寓情于景,一泻其妙.
这首词语言纯用白描,自然真切,
毫无斧凿之痕,用词凝炼深沉,音响凄历.
全词句句有声,与悼亡之情十分契合,
感染力非一般哀愁之作可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