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的诗歌主张?
黄庭坚强调作诗之旨在于重理,崇尚儒家的正统雅正之风,提倡温柔敦厚的诗风。
他认为作诗须重法度,讲究音律和谐,重视学习前人并超越前人,使诗文自然脱俗,并主张以学问为诗,“潜心六艺,玩思百家”。
他的诗学主张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也影响了姜夔等南宋诗人的创作。
古代诗歌阅读黄庭坚黄庭坚《北窗》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初夏的景色,下语平淡但却耐人寻味。
第一句“生物趋功日夜流”说的是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的荣枯代谢、繁衍生长,就像那长江大河,日夜流淌不息。随后一句“园林才夏麦先秋”转入了具体的描写,万物的生长变化都有自己的特点,看那园林之中花木茂盛,刚刚进入夏天,而外面庄稼地中的麦子却已经黄熟,等待着人们去收割,从而让我们想到自然界如此,那人世间的变迁也是一样的。三、四两句借窗外的景物,抒发自己的感受。诗人坐在北窗下铺着席子的床上,听窗外树上黄鹂的鸣唱,一副悠然自得;第四句“付与来禽安石榴”写出了诗人听任自然的心态,因为现在窗外的林檎与石榴花儿开得正艳,但过一段时间便会被其他花所代替,故而且听其自然吧。黄庭坚诗歌的主题思想?
黄庭坚的诗歌主张
导语:黄庭坚的诗歌主张是什么呢?黄庭坚是宋代有名的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别具一格,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黄庭坚论诗以“不俗”为高标,而要达到这种境界,他强调须多读书,只有“胸中有万卷书”,才能“笔下无一点尘俗气”。黄庭坚对多读书的强调,并非是为学问而学问,而主要有三层意思:其一在于认真学习、广泛吸取前人一切好的东西,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和发展。
其二是作为一种学养的积累,以增加诗歌的内涵与意蕴,力去浅俗。其三在于主观修养和性情的陶冶,培养一种以儒家基本精神为底蕴而又超脱流俗、独具个性的气质,为人“不俗”,才能写出“出尘拔俗”之诗。黄庭坚最为著名的诗歌主张之一“点铁成金”实际上也与他所强调的主观修养有关。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这段话往往被认为是指翻用古人陈言,因此是提倡蹈袭剽窃。
事实上,黄庭坚借用了道家术语,用铁比喻被陶冶的万物即诗歌的素材,用金比喻点化后的成品即诗歌,灵丹则比喻诗人的主观思想和精神修养,所以他的意思是说出色的诗人善于将外界的事物拿来为己所用,而关键在于有诗人的主观思想和艺术修养作为统摄万物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即使取用古人陈言,也能变旧为新。所以黄庭坚虽然有以故为新之意,但重点在于强调诗人主观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
在对诗歌传统的选择过程中,从北宋庆历时期就被奉为道德和诗歌艺术典范的杜甫其人其诗,经过王安石和苏轼的大力褒扬,此时进一步得到推尊。黄庭坚曾说:“老杜虽在流落颠沛,未尝一日不在本朝,故善陈时事,句律精深,超古作者。忠义之气,感然而发。”(《潘子真诗话》引)“忠义之气”与“善陈时事”指出了杜甫的儒家道德追求和其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可看出黄庭坚作诗并非不关注现实,事实上他早期的很多诗作充满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随着文字狱的不断增多,黄庭坚的诗歌观念才有所改变,主张诗歌当吟咏情性,而“非强谏争于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这一反对直刺现实的诗歌态度在政治形势日趋严峻的北宋后期为江西诗人所普遍接受。
“句律精深”的评价则体现出黄庭坚对杜甫诗歌艺术的.服膺。他对杜甫在炼字、造句、谋篇等方面的艺术特点以及杜诗的艺术境界都有许多细致的分析,而在这些分析中往往见出他自身的审美追求和宋诗的时代精神,如他对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平淡而山高水深”等评价,实际上体现了他本人重读书、提倡以故为新以及宋人追求平淡有味、涵咏深沉的审美境界的特点。黄庭坚以其鲜明的诗学主张和体现宋诗美学风范的卓越诗歌成就而为诗坛所瞩目,更由于他为后辈诗人提供了具体的创作门径,使他们有诗法可循,黄庭坚因此受到众多学诗者的拥戴。陈师道即尽焚旧作,转学黄诗。而他的创作实绩使他很快与黄庭坚一起成为这一诗派的核心
苏轼与黄庭坚诗歌的比较?
黄庭坚诗从苏轼,但二者的诗歌创作有着明显的不同,除开生活经历的差异,更多的是二者创作理念的不同,因此导致二者创作上的差异。
苏轼天赋斐然,才气四溢,生性旷达而又忠君爱国,强调有为而作,反映时事,受“兴观群怨”诗歌的创作理论影响深远,同时又认为诗歌的创作源泉来自现实生活的“直寻”,讲究有感而发,直抒胸臆,也就是“天机”、“自然”,因而下笔有神,圆满婉转,情真意切,忠实心灵,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思想情感。向前人学习习百家而自成一派,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内容广泛,兴托深远。
黄庭坚的思想更为正统看,注重“道德文章”,重视诗文的伦理教化,同样注重时事,推崇杜甫诗歌的不忘朝廷饭思君,但就干预现实的程度,黄庭坚远比苏轼温和,受儒家传统的安贫乐道的影响,自身含蓄蕴藉的审美趣味的内在,以及新旧党争的险恶外部环境,黄庭坚表现出的诗歌创作继承了“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也就是“ 发乎情止乎礼义 ” 或“ 怨诽而不乱”的创作理念。这样的内敛风格在是诗歌创作的源泉寻找时,黄庭坚也更看向内部,把眼光集中在书卷中,也就是“补假”,希求在经书中使自己的思想圆满,二是让技法混熟。不同于苏轼诗歌的自然天成,黄庭坚深知诗歌创作的甘苦,他讲究诗歌句法的锤炼,结构布置,追求平淡,提出“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的学习创作方法,也开辟了一些新的句法和意境。
因此具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1.选材上:苏轼注重反映现实,关注政治,但也题材广泛。黄庭坚更关乎阐发义理,、以登临怀古、咏物寄意、赠别题诗为题材。
2.主题上:苏轼更多的呈现一种人生如梦、虚幻不实的禅宗主题,苏轼儒释道三教汇通,但主导思想仍是儒家思想,正是儒家济世为民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残酷差距,因而在文学上产生这样的禅宗思想主题。黄庭坚受临济禅宗的影响,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贯穿着心性修养的主题。
3.艺术风格上:苏轼注重自由发挥,写诗往往不为题材束缚,旁逸斜出,,随性而作,,他追求以气运笔, 纵横驰骋,笔随心性, 因此他的诗变化莫测,结构复杂, 无迹可求,但又浑然流转,文章天成。黄庭坚基本上沿题赋诗,以题材为线索展 开构思,强调内容的切题,思路清楚,追求一种苦心经营的平淡。
黄庭坚诗歌艺术特征?
就题材范围而言,黄庭坚诗没有显著的特点。他流传下来的一千九百多首诗,约有三分之二是思亲怀友、感时抒怀、描摹山水、题咏书画的诗,这种题材趋向与王安石、苏轼基本相同。黄诗的特点是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诗中的人文意象格外密集。
首先,黄庭坚喜爱吟咏书画作品、亭台楼阁以及笔、墨、纸、砚、香、扇等物品,这些对象自身都是文化活动的产物或与文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自然会使诗歌充满文人色彩。
其次,黄庭坚写其他题材也努力抉发其中的文人意识。例如《演雅》一诗,咏及蚕、蛛、燕、蝶等43种动物,它们本来全是自然意象,查是黄诗并没有到自然界中去观赏这些禽鸟虫鱼,而是从古代典籍的字里行间去认识它们,全诗充满着典故。又如茶本来是一种生活用品,但在黄诗中茶却成为文人雅致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例如《双井茶送子瞻》
黄庭坚诗歌与词创作的异同?
黄庭坚在北宋文坛的地位很显然被低估了,很多人可能会第一时间想到他是书法家,反而忽略了他的文学上的成就,其实无论是诗歌和词,那都是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以他的诗歌来说用词讲究,层次分明,写得很有韵味,完全可以媲美唐诗,其中的名篇佳作,可谓是比比皆是,连苏轼和欧阳修都对他赞誉有加。
当然宋朝的词才最为后人津津乐道,黄庭坚生于那个时代,自然也留下了很多优秀的词作,同样水平很高写得不错,譬如《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就是他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全词意境高远,而且有一种如梦如幻朦朦胧胧独具一格的美,读来也是让人赞叹不已,不仅写出了新意,也是宋词里的千古名篇。
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主张赏析?
黄庭坚论诗以“不俗”为高标,而要达到这种境界,他强调须多读书,只有“胸中有万卷书”,才能“笔下无一点尘俗气”。黄庭坚对多读书的强调,并非是为学问而学问,而主要有三层意思:其一在于认真学习、广泛吸取前人一切好的东西,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和发展。
其二是作为一种学养的积累,以增加诗歌的内涵与意蕴,力去浅俗。其三在于主观修养和性情的陶冶,培养一种以儒家基本精神为底蕴而又超脱流俗、独具个性的气质,为人“不俗”,才能写出“出尘拔俗”之诗。黄庭坚最为著名的诗歌主张之一“点铁成金”实际上也与他所强调的主观修养有关。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这段话往往被认为是指翻用古人陈言,因此是提倡蹈袭剽窃。
事实上,黄庭坚借用了道家术语,用铁比喻被陶冶的万物即诗歌的素材,用金比喻点化后的成品即诗歌,灵丹则比喻诗人的主观思想和精神修养,所以他的意思是说出色的诗人善于将外界的事物拿来为己所用,而关键在于有诗人的主观思想和艺术修养作为统摄万物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即使取用古人陈言,也能变旧为新。所以黄庭坚虽然有以故为新之意,但重点在于强调诗人主观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
在对诗歌传统的选择过程中,从北宋庆历时期就被奉为道德和诗歌艺术典范的杜甫其人其诗,经过王安石和苏轼的大力褒扬,此时进一步得到推尊。黄庭坚曾说:“老杜虽在流落颠沛,未尝一日不在本朝,故善陈时事,句律精深,超古作者。忠义之气,感然而发。”(《潘子真诗话》引)“忠义之气”与“善陈时事”指出了杜甫的儒家道德追求和其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可看出黄庭坚作诗并非不关注现实,事实上他早期的很多诗作充满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随着文字狱的不断增多,黄庭坚的诗歌观念才有所改变,主张诗歌当吟咏情性,而“非强谏争于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
(《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这一反对直刺现实的诗歌态度在政治形势日趋严峻的北宋后期为江西诗人所普遍接受。“句律精深”的评价则体现出黄庭坚对杜甫诗歌艺术的服膺。他对杜甫在炼字、造句、谋篇等方面的艺术特点以及杜诗的艺术境界都有许多细致的分析,而在这些分析中往往见出他自身的审美追求和宋诗的时代精神,如他对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平淡而山高水深”等评价,实际上体现了他本人重读书、提倡以故为新以及宋人追求平淡有味、涵咏深沉的审美境界的`特点。
黄庭坚以其鲜明的诗学主张和体现宋诗美学风范的卓越诗歌成就而为诗坛所瞩目,更由于他为后辈诗人提供了具体的创作门径,使他们有诗法可循,黄庭坚因此受到众多学诗者的拥戴。陈师道即尽焚旧作,转学黄诗。而他的创作实绩使他很快与黄庭坚一起成为这一诗派的核心。
黄庭坚诗歌主要特点有哪些?
(一)严密的谋篇结构的法度。
(二)讲究修辞造句。
(三)重视律诗中对偶句的锤炼。
(四)具有一种特殊的音乐美.黄庭坚论诗,提倡“无一字无出处”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法,在宋代以至后来的诗坛上都发生过一定的影响。
原始诗歌的内容?
1、原始诗歌
原始诗歌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它出现于原始社会,是在原始人类为求得生存发展的集体劳动中产生的,如《弹歌》和《伊耆氏蜡辞》,反映了原始人类狩猎生活的情景和战胜自然的愿望。原始诗歌是集体的口头创作,它以劳动为主题,带有不同程度的原始宗教意识,是歌、乐、舞三者结合为用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2、《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前
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它内容丰赡,全面地
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其中民歌最富于现实主义精神。《诗经》句式以整齐的四言为主,名
用重章迭句与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语言丰富多采,朴素优美,音节自然谐和,富有艺术感染力。
3、《楚辞》
楚辞的代表作家是屈原。屈原是战国后期楚国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吸取民间文学营养,利用楚国民歌的传统形式,创造了句式参差灵活的“楚辞”体。他的作品有《离骚》《九章》等二十多首光辉诗篇,这些诗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想象丰富,夸张大胆,比喻生动,词藻绚丽,为我国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树立了榜样。《诗经》和《楚辞》,形成了后世诗歌发展的《风》《骚》传统。
概括诗歌内容的方法?
一、诗歌的5种主要内容
1、写景抒情诗,即描写自然景色、歌咏山水名胜。
2、咏物言志诗,即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的品质或者理想。
3、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
4、怀古咏史诗,即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感慨。
5、边塞征战诗,即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
二、诗歌中常见的6种人物形象
1、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将进酒》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苏轼《定风波》中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乐观豁达的形象,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慷慨悲壮的形象,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忠心报国的形象,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踌躇满志的形象,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三、诗歌主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很多种,主要有这些: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 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四、诗歌语言的6种特点
1、清新自然,如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生动形象,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含蓄隽永,如李煜《浪淘沙令》中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4、言简义丰,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平实质朴,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6、简洁明快,如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怎样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一、感知诗词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看题材。题材往往决定诗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如:田园诗多写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对恬淡闲适生活的热爱或向往;
写景诗多写诗人对自然的陶醉、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送别诗多写与友人的惜别、对亲人的思念、对友人或亲人的安慰劝勉;
边塞诗多描写壮丽的边塞风光、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愤、思乡念亲的孤独;
咏物诗多写自己的人生态度、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蕴含对人生道理的理解;
咏史诗、怀古诗多写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或表达对民众的同情等。
2、抓题目。诗词的题目往往是诗词内容的高度概括。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一看题目就知道这首诗是写诗人读书的感受。因此,从题目入手,应该成为感知诗词内容的重要环节。
3、析词义。因为诗词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所以必须调动文言文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逐步揣摩关键词语的含义,扫清诗词中的阅读障碍,断不能一知半解,否则无从把握内容,更谈不上分析技巧和情感了。
4、联背景。有些诗词,仅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还难以真正把握其内容,这时,便要借助对背景的分析。如:读《石壕吏》就要联系到当时的“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理解“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可以联系诗人刘禹锡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