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酒王守仁名句赏析?
劝酒
王守仁〔明代〕
平生忠赤有天知,便欲欺人肯自欺?毛发暗从愁里改,世情明向笑中危。
春风脉脉回枯草,残雪依依恋旧枝。谩对芳樽辞酩酊,机关识破已多时。
“谩对芳樽辞酩酊,机关识破已多时。”这首《劝酒》虽是慰勉朋友之作,实则也是自慰自勉。正因为他是冷眼看人生,热情向朋友,辛酸人作豪放语,所以形成这诗的独特情调和风格,豪而不放,稳重得体。
寻春王守仁赏析200字?
前六句给人的意象,是一种阴暗的畏途,思乡的情思、凄苦的前程都在笔下呈现,然而笔锋一转,凄苦之调遂化为“身在夜郎家万里,五云天北是神州”之境界,显得格外坦荡。王守仁善写山川景色之秀丽、归隐林泉之悠思。《山中示诸生》系列,总能给人带来秀逸清丽之感。
“桃源在何许,西峰最深处。
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溪边坐流水,水流心共闲。
不知山月上,松影落衣斑”,带给读者的是一种多么静谧、悠闲的韵味。
再看他的《寻春》诗:“十里湖光放小舟,漫寻春事及西畴。
江鸥意到忽飞去,野老情深只自留。
白暮草香含雨气,九峰晴色散溪流。
吾侪是处皆行乐,何必兰亭说旧游。”
他的诗歌,全没有复古派模拟古人的色彩,而是用最简洁的文字,描摹最自在的意象。王守仁曾说过:“人之诗文,先取真意。
这就好像童子垂髫肃揖,自有佳致。
如果童子戴假面具和假胡须,低头弯腰,则令人生厌了。”
这话其实很适合他自己的诗文,观其诗,想见其人,浪漫之气,溢于言表。王守仁的诗文,洋溢着他的生存体验和生命智慧,具有浪漫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气质。
先有他以良知为前提的“真意”,才有后来李贽提倡的“童心”、袁宏道等人提出的“性灵”,从而在晚明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革命运动。
从这层意义上说,王阳明的体认良知,不仅对明代的思想界影响深远,而且推动着明代文学突破复古的樊篱,趋向个性解放。
十里湖光放小舟,慢寻春事及西畴。
江鸥意到忽飞去,野老情深只自留。
日暮草香含雨气,九峰晴色散溪流。
吾侪是处皆行乐,何必兰亭说旧游。译文乘着小船行走在潋滟的十里湖波,在浩渺的湖面漫无目的的寻找春天的踪迹,其实春天就在人们辛勤的劳作和农事里,就在人们忙碌的身影和汗水里。
江欧估计(我)到近旁了,哗啦啦翩飞而去,农夫深情地将诗人挽留。
日暮时分,小草含香,微微带些水气,远处的数峰静立在暮色里,美丽的倒影浸润在缓缓流淌的溪水里。
我们只要融入自然之中,到处都可以找到欢乐,我们为什么要学兰亭诗人要游旧时圣地呢?
王守仁妻子?
王守仁先后共有两位夫人。 1、诸夫人:王阳明十七岁娶江西布政参议诸养和的女儿为妻,诸王两家是表亲,这位诸氏夫人算是阳明先生的表妹。婚后诸夫人始终没有生育,正德十年王阳明四十四岁过继表弟的儿子接续香火。
2、张氏夫人:嘉靖四年元月阳明先生五十四岁时诸夫人去世,第二年二月,为夫人守丧一年后阳明先生娶一位张氏夫人为续弦,当年十一月生下一个儿子,取后正聪。
王守仁主张?
王守仁心学的中心思想便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这两部分内容。“致良知”就是指一个人可以不必在意外物,只要能够遵从自己的内心的道德标准即可。“良知”不仅仅是指自身内心的思想道德,更是指天理。王守仁认为每一个人又都良知的存在,理就存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而“知行合一”则是指知要与行相互依存,两者不可分离。“知”是指认知,知善知恶知万物。“行”则是一个人在“知”的基础上保留善去除恶。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之中有关于某一种事物善恶的认知,那么他就会遵循自己内心的认知,将行动付诸实践。假如一个人并没有将其的心中的认知付诸于行动,那么简单来说就是他并没有达到王守仁所说的“知行合一”。从该方面上可以表明知在行中,行中有知。而“致良知”则是“知行合一”的前提条件,“知行合一”又是“致良知”的准则,两者不能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王守仁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有没分离知与行两者的关系,认为只要两者相结合才会是一个完整的存在,这也是其思想成为明代主流思想之一的重要因素。即使是在现今的社会里,心学对我们认识自我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守仁爵位?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庆时追赠侯爵。
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精通儒释道,著有《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大学问》《王文成公全书》等代表作品。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9日),逝世,时年五十七。明穆宗继位,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王守仁父亲?
王守仁的父亲是王华。王华,字德辉,号实庵,晚号海日翁。曾读书龙泉山中,学者又称他龙山先生,浙江余姚人。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科进士第一人。授翰林院修撰,历任翰林院学士、詹事府右春坊右谕德、詹事府少詹事、礼部右侍郎,正德初年晋礼部左侍郎、南京吏部尚书。
王守仁 结局?
王守仁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
王守仁一生仕途坎坷,先后担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后因得罪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不久被刘瑾追杀。王守仁被称为“大明军神”,一生军功卓越,晚年率军平定了两广藤峡盗乱,1529年1月9日在归途中病逝,卒于江西南安青龙浦舟中,享年56岁。
有人认为,王阳明享寿不长,死于服食外丹(一说砒霜),也有说因肺病而逝。至于其真正死因,史书说是病逝,并未详细记载。
王守仁背景?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
王守仁,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是状元出生,祖父也颇有学识,因此王守仁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他天生聪慧,据说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从将他生下,身具异象,一直长到五岁,仍然没有开口说话。直到有一天,一位高僧路过,看见王守仁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于是他的祖父依据《论语·卫灵公》中的:“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守仁”,他这才开始开口说话。
王守仁少年丧母,这对他的打击很大,但他有一颗坚强的心,此后更加全副心思都放在学习上。而在经过明英宗被瓦剌俘虏的事件后,立志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后来在多次献策皇帝平定农民起义没有结果后,便远游塞外,磨砺己身。
十七岁与其子诸氏成婚,十八岁通过娄谅接触到朱熹“格物致知”的学说,此后遍读朱熹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直到后来,为了验证“格物致知”的正确性,他对着竹子,思考竹子的本质,一看就是好几天,不吃不喝,毫无所成不说,还搞的自己生了一场大病。此后王守仁对朱熹的“格物致知”陷入深刻的怀疑之中,此后才逐渐发展了“心学”的学说。
王守仁二十岁参加乡试,中举人,此后却屡试不中。直到二十八岁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此后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王守仁在任职期间,虽然遭到贬谪,许多政绩并没有得到嘉奖,但是他的历史功绩却是不容抹去的。平定宁王之乱、平定思田、诸瑶叛乱、剿灭南赣盗贼,这些战争的胜利,让王守仁在民间拥有极好的声名。而他开创的“阳明心学”,更是让人将其与孔子、孟子、朱熹等并称孔、孟、朱、王。孔子是儒学创始人,孟子是儒学集大成者,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而王守仁则是心学集大成者。
王阳明晚年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推荐勋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嘉靖七年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舟中,留下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曾国藩: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王守仁家谱?
发现之二,王阳明与王羲之是宗亲。《达溪王氏宗谱》中记载,王阳明祖籍上虞,并且是王羲之堂伯父王导(东晋丞相)的第四十世孙。据谱中记载,王导二十六世孙泽元公自剡(今嵊州)徙居虞南达溪一带,世代繁衍形成“生畈(村)十里王”,王阳明系王导的四十世孙。
上虞有位陈秋强专门收集了许多王氏家谱,他说,据现身上虞的同治和光绪年间修辑的两册《王氏宗谱(永思堂)》记载,王羲之筑馆金庭(今嵊州金庭)、游弋虞山舜水,其子孙分居“古虞下官殂溪(今陈溪干溪)”、“上虞花堪”,并与谢安家族联姻。它与《达溪王氏宗谱》称得上是“姐妹篇”。《王氏宗谱(永思堂)》也记载,王导系王羲之堂伯父。根据这一记载,王阳明与王羲之有宗亲关系。
如何评价王守仁?
一:文武全才。但是,阳明先生一生的目标是做圣人,他也在为此为努力,不管是文还是武都只是顺带为之。就仅仅顺手而为的事,他也能做到极致,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王阳明可以,光杆司令也能平定宁王叛乱。
二:思想。他是心学集大成者,留给后人最大的思想精华就是“致良知”、“知行合一”,也就是让人们明辨是非,为善去恶,做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