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鉴赏及赏析?
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2.关注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3.了解诗歌的结构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4.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
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5.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
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6.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而且这两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7.清楚诗人的用典
古代的诗人喜欢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为表达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气壮一些;三是可以用较少的文字传递较多的信息,使表达简明一些。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1)用历史旧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既自明心迹,又丰富诗歌的意蕴,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
8.记诵诗歌鉴赏口诀
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9.掌握诗歌鉴赏题的答题一般程序
(1)认读感知。读诗后继续仔细阅读各个选择项,借助它们进一步再去对材料做全面的理解,再去解题。另外,还要读标题,读注释,弄清材料的背景或领悟作者的心情。
(2)启动情思。熟悉材料以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已知选项进行大胆筛选。比如,选择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则可以去掉;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小,或武断,或偏激的,也可视为“不恰当”。
(3)单项核对。选择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的修辞项的解释,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去掉那些无中生有的,指鹿为马的。这样,又可为鉴赏扫除了一大障碍。
(4)辨析真伪。在提供的答案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有时还会出现自相矛盾,如选择项中出现“都”、“全部”的判断词,我们就更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诗内容去伪存真。
2021届初中必背古诗词鉴赏?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唐代〕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外 一作:青山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赏析
这是一首五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时序匆匆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虽是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
师德古诗鉴赏?
歌颂“师德”的诗句大多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借物喻人,具体如下师德师风诗歌: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2、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白居易
裴令公的桃李学生遍布天下,哪里用得着再在门前屋后种花呢?
3、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落下的花朵营养了大地,提供了养料,培育了下一代。
5、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郑燮
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
古诗鉴赏题?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春古诗鉴赏?
鉴赏如下:
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一句中分三层叙说,特别是以“泗水滨”结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无边光景”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大的空间落笔。
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光景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意谓胜日寻芳,本不期望有无边光景的所得,今既有如此新鲜感受,不禁欢欣雀跃。“东风面”,把春气、春景形象化了,拟人化了,把“识”字落到实处。
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近承“东风面”,远承“无边光景”,对偶修辞,意象色彩强烈。诗以“总是春”收官,都落到“春日”上。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无边光景”所示空间极其广大,就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初中背诵古诗和文言文技巧?
背诵古诗和文言文需要一些技巧。
首先,要理解诗句和文言文的意思,可以通过查阅注释和解释来帮助理解。
其次,可以将诗句或文言文分段背诵,逐段逐句地记忆,这样可以减轻记忆负担。
另外,可以利用韵律和节奏感来记忆,通过朗读和吟诵来加深记忆。
此外,可以使用联想和联结的方法,将古诗或文言文与自己熟悉的事物或场景联系起来,帮助记忆。
最重要的是,要坚持每天背诵一定量的古诗和文言文,持之以恒,不断巩固记忆。通过这些技巧,可以更好地背诵古诗和文言文,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初中语文古诗词报效祖国鉴赏?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初中必背的古诗和文言文?
1、《论语》十则 (七上)
2、桃花源记陶渊明(八上)
3、陋室铭刘禹锡(八上)
4、爱莲说周敦颐(八上)
5、三峡郦道元(八上)
6、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八上)
7、马说韩愈(八下)
8、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八下)
9、小石潭记柳宗元(八下)
10、岳阳楼记范仲淹(八下)
11、 醉翁亭记欧阳修(八下)
12、出师表诸葛亮 (九上)
1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九下)
14、鱼我所欲也孟子 (九下)曹刿论战《左传》(九下)
1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九下)
16、曹刿论战《左传》(九下)
观鹊桥古诗鉴赏?
原文:秦观《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风⽟露⼀相逢,便胜却、⼈间⽆数。
柔情似⽔,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岂在、朝朝暮暮!
赏析:
⽜郎织⼥的爱情故事,是我国流传甚⼴⼜深受⼤众喜爱的神话传说。⼈们常对他们相爱⽽不得相聚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并由此痛恨拆散他们幸福爱情的罪魁祸⾸——王母娘娘。历代诗⼈词家对七⼣相会也都是作为悲剧故事来吟咏。最早如《古诗⼗九⾸》,“迢迢牵⽜星,皎皎河汉⼥,纤纤擢素⼿,札札弄机杼。终⽇不成章,泣涕零如⾬。河汉清且浅,相去复⼏许?盈盈⼀⽔间,脉脉不得语。”可谓“悲悲凄凄惨惨”,催⼈泪下。⽽到了秦观⼿⾥,再写七⼣题材,却能独辟蹊径,不落窠⾅,以全新的⾓度,独创的意境,别致的情调,使⼈⽿⽬⼀新,回味久长。
语文古诗鉴赏技巧?
语文古诗鉴赏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下是一些鉴赏技巧: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古诗多以意境和情感为主题,需要通过诗歌中的形象、意象、比喻等手法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古诗的结构和韵律是其独特之处,需要通过分析古诗的韵律、格律、押韵等来理解诗歌的结构和特点。
理解诗歌的文化背景。古诗多与历史、文化等相关,需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注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仗等,需要通过分析这些修辞手法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注意诗歌中的字词用法。古诗中常用的字词有其独特的用法和含义,需要通过了解这些字词的用法和含义来理解诗歌的意义。
总之,鉴赏古诗需要多读多思,通过不断地阅读和分析古诗,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的内涵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