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当代诗

桃花是诗人笔下的? 诗人笔下的白莲特点?

2023年10月13日 21:41:511

桃花是诗人笔下的?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出自盛唐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赏析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当时 ,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但年逾半百,垂垂老矣。感慨之情,溢于言表。每每独步寻幽,消遣世虑。此诗虽题为寻花 ,实为遣愁散闷 ,因而隐藏着悲的情调。诗人共作7首《江畔独步寻花》,这里所选的一首,是七绝句中的第五首。它所突出表现的是桃花之美和诗人爱花、赏花的审美心理。首先,诗人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风景画,高耸的黄师塔,巍然屹立着;流动的江水,从塔前东流而去,构成了有纵有横的几何图。塔,是静止的;江,是流动的。画面有动有静,与巨大的几何形相映衬 ,给人以壮美的感受。塔前、水东,标明了方位,这就为下句的风景描绘 ,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中,“黄师塔前 ”句 ,在制造氛围方面,尤为重要。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道:“蜀人呼僧为师,葬所为塔,乃悟少陵‘ 黄师塔前’句 。”僧亡塔在,崇敬之余,夹杂着几分悲怆之情。

  然而诗人毕竟在寻春,风和日丽,春光怡人,不觉困倦 ,且倚微风,以寄雅怀。诗人以一“倚”字,就将自己与大好春光融合为一,达到寓情于景,以景寄情的完美境界。

  下两句着力写桃花。在诗人笔下,桃花一簇,深浅放红,然主人已逝,唯有寂寞相随耳。若诗人不寻花至此,则无人赏识。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这与七绝句的总调子是合拍的。但此诗重点毕竟是写爱花 ,故也萦绕着喜的气氛。“可爱深红爱浅红”句,用了两个爱字,两个红字,表现诗人对花之美的欣悦,并以反问的语气作结,不仅饶有兴味,而且由己及人,这就扩大了审美的范围,强化了美感。杨伦评道:“绮语令人欲死,叠用爱字有致”(《 杜诗镜铨 》卷八),可谓肯綮。明王右仲也说 :“其五:‘春光懒困倚微风’,似不可解,而于恼怕之外,别有领略,妙甚。桃花无主,可爱者深红耶?浅红耶?任人自择而已 。”(《杜臆》卷之四)如果说七绝句前四首是在分别描写恼花、怕春、报春、怜花而流露出悲愁的情怀的话,那么,此首(其五)却表达出爱花 、赏花时的喜悦之情。如此由悲入喜的描写,造成了节奏的起伏变化,给人以新奇的美感。这种喜悦之情 ,并未戛然作结,而是自然而然地向后延伸;以致在下一首,达到了最高潮。如果缺少了它,就缺少一个必要的情感过渡,而显得美中不足。

诗人笔下的白莲特点?

白莲唐白居易素房含露玉冠鲜,绀叶摇风钿扇圆。本是吴州供进藕,今为伊水寄生莲。移根到此三千里,结子经今六七年。不独池中花故旧,兼乘旧日采花船。特点:诗歌描绘了白莲美丽的特点。

①外形美。素房含露,绀叶摇风,展示了白莲纯洁如玉、婷婷玉立的风姿。

②内在美。移根三千里,结子六七年,生命力顽强;远离故土、移根北方,白色如故,品格坚贞。

诗人笔下写竹子的诗词?

清代诗人郑燮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代诗人郑燮的《新竹》: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诗人(艾青)笔下大堰河的形象?

大堰河是个童养媳,她的名字就是她出生的那个村庄的名字。她的村庄叫大叶荷,大堰河是谐音。艾青家乡浙江金华方音“大叶荷”与“大堰河”是一样的。大叶荷在距离艾青家的村庄——畈田蒋村约有五华里的地方。这个村子很小。大堰河出生于穷苦人家,她的苦难经历正同祥林嫂那样,连名字都没有,只是以村庄的名字“大叶荷”替代为她的姓名。

她自幼就被贩卖到畈田蒋村当蒋忠丕的童养媳。

她在生了两个孩子以后,丈夫蒋忠丕死了,为生活所逼,又不得不改嫁给姜正兴为妻,过了劳碌孤苦的一生,死时只有一口很简陋的棺材,一把纸钱的灰,几把稻草盖着棺材,旁边也围点稻草,就算是一个坟墓。

大堰河善良、勤劳、坚强,的确是个旧中国的农村妇女的典型。

她饱受了“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得到的是“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但她心地善良,勤劳朴实,性格坚强。

清早,搭好灶火,操劳饭食。扩展资料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大堰河——我的保姆》诗意画贫苦农民家里抚养。

他的养母就是大堰河(即浙江金华方言中“大叶荷”的谐音。

她的奶妈是大叶河村人,她是童养媳,没有自己的的名字,当地人因此就叫她“大叶荷”。)

艾青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落,不准称自己父亲母亲为爸爸、妈妈,只能叫叔叔婶婶。

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被冷落,被歧视的环境中成长的。”

相比之下,他的养母大堰河却给了他温暖的母爱,得到了幸福的家的感觉。这首诗写于1932年的冬日。当时的诗人因参加“左翼美术家联盟”被国民党逮捕,被关押在看守所中。据诗人自述,写这首诗时是在一个早晨,一个狭小的看守所窗口、一片茫茫的雪景触发了诗人对保姆的怀念,诗人激情澎湃地挥笔写下了这首赞颂劳动人民,诅咒黑暗世界的诗篇。诗几经辗转,于1934年发表。诗人第一次使用了“艾青”这个笔名,并且一跃成为中国诗坛上的明星。

除了艾青笔下的绿,还有哪些诗人笔下的绿?

许多诗人笔下的绿也是各不相同,有古诗中的韵律,现代文中的抒情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村绝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艾青的诗《绿》和宗璞的散文《西湖漫笔》,两者都写了绿,都把绿写作是希望的象征,都用了拟人的比喻手法细腻地描写了绿色,只不过艾青是用一种诗意的手法,笼统的比喻描写形容绿色,而宗璞则是详细的有着重点和目的的细致的描写绿,两个人都是用各自的手法把绿描写的生动活泼,有动感,拟人化,使人看后如沐春风,流连忘返。

关于诗人笔下的江南的特点?

知江南

v (一)

水秀山清眉远长,归来闲倚小阁窗。春风不解江南雨,笑看雨巷寻客尝。

(二)

闻听江南是酒乡,路上行人欲断肠。谁知江南无醉意,笑看春风十里香。

江南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似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赞美江南的诗句。

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先说选材。这首词就是写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江南风光之美,在于她的秀丽明艳,而最美丽的是那碧绿的江水,最明艳的是那鲜红的江花。可以说,写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来江水”,正是写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时刻,最美的景色。

再说修辞。形容花红和水绿的两句诗,都是比喻: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锰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诗不禁叹息地说: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的向往。

在诗人笔下,月夜是这样的?

古诗中的夜晚,也不尽相同,诗人笔下的月夜,抒发着不同的情感。

唐代张继《枫桥夜泊》:在苏州的城外,在寒冷的夜晚,一个孤独的诗人,一个疲倦的身影,久久凝望着点点渔火,夜半的钟声和漂泊的客船,好像也载不动心中的忧愁。

唐代刘方平《月夜》:相对于张继那无法消解的忧愁,刘方平的夜晚却是那样的恬淡自然,怡然自乐。也已经深了,诗人静静的看着天上的星辰,倾听着透过窗纱而来的虫鸣,感受着初春的温暖。

王维《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古代诗人笔下描写穷人的诗句?

悯农一

唐•李申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料料皆辛苦。

《悯农二》

唐•李申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尤饿死。

诗人笔下的杏花村指的是哪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杜牧《清明》

意思是: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消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诗人笔下的杏花村是指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古时诗人笔下的景物常被赋予芭蕉?

1.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二首》)

2.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3.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无名氏《眉峰碧》)

4.点点不离杨柳外,声声只在芭蕉里。(无名氏《满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