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有可爱的生灵杜甫笔下的小生灵是什么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春日偶成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描绘了诗人:宁静恬淡、 无忧无虑 的心境。
沁园春描绘了几幅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沁园春·雪》 描绘了一幅北国的雪景图,上片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下片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
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
虽属旧体却给读者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鹿柴主要描绘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表达了内心对自然的喜爱,以及沉浸其中的喜悦。
原诗:
《鹿柴》
唐代: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释义: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别董大中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千里黄云白日曛,天际无边的晚霞的景物。 北风吹雁雪纷纷。冬季北风飞雪的景象。 摭天弊日的风沙和寒冷的北风、向南飞的雁群、纷纷扬扬的大雪。一幅塞外的景色。 高适《别董大》(其一)赏析 -------------------------------------------------------------------------------- 【作者】李勤印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 董大,即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高适《别董大》诗的第二首说:“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开头两句,描绘送别时候的自然景色。黄云蔽天,绵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点余光。夜幕降临以后,又刮起了北风,大风呼啸。伴随着纷纷扫扬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从空中掠过,往南方飞去。这两句所展现的境界阔远渺茫,是典型的北国雪天风光。“千里”,有的本子作“十里”,虽是一字之差,境界却相差甚远。北方的冬天,绿色植物凋零殆尽,残枝朽干已不足以遮目,所以视界很广,可目极千里。说“黄云”,亦极典型。那是阴云凝聚之状,是阴天天气,有了这两个字,下文的“白日曛”、“北风”,“雪纷纷”,便有了着落。如此理解,开头两句便见出作者并非轻率落笔,而是在经过了苦心酝酿之后,才自然流出的诗歌语言。这两句,描写景物虽然比较客观,但也处处显示着送别的情调,以及诗人的气质心胸。日暮天寒,本来就容易引发人们的愁苦心绪,而眼下,诗人正在送别董大,其执手依恋之态,我们是可以想见的。所以,首二句尽管境界阔远渺茫,其实不无凄苦寒凉;但是,高适毕竟具有恢弘的气度,超然的禀赋,他开没有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不能自拔。他能以理驭情,另具一副心胸,写出慷慨激昂的壮伟之音。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董大的劝慰。说“莫愁”,说前路有知己,说天下人人识君,以此赠别,足以鼓舞人心,激励人之心志。据说,董大曾以高妙的琴艺受知于宰相房琯,崔珏曾写诗咏叹说:“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写的不过是董大遇合一位知音,而且是官高位显,诗境未免狭小。高适这两句,不仅紧扣董大为名琴师,天下传扬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诗境远比崔珏那几句阔远得多,也深厚得多。崔诗只是琴师身世的材料,而高诗却堪称艺术珍品。
村晚描绘了什么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什么?
《村晚》通过对优美景色和生动活泼的牧童的描写,描绘出了一幅优雅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作者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作品原文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沁园春。雪》,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
好一个周天寒彻,好一番人间苦难!天地间被冰雪改变了容颜,只见长城内外苍茫一片,了无生机,连滔滔黄河也被雪冻冰封,不再奔流.神州的北国仿佛进入了一种死寂状态.刹那间,大雪随处飘落,那群山一下子(如美人)跳起舞来,灵动如无数银蛇;那高原一下子(如万马)奔驰开来,威猛如漫野蜡象.整个世界由死寂变成了欢腾,天地之间充盈着无穷的生机.弹指间,已是云开日出;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感受: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同时也一直是我的最爱,每次读来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了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不由地沉醉于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
赠汪伦主要描绘了什么送别诗人的情景?
汪伦以歌舞的形式欢送李白乘船离开的情景。
这首诗写的是汪伦(唱歌)来为(李白)送行的情景。作者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极力赞美汪伦对作者的深情厚谊。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乡愁中诗人通过这些意境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乡愁》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用“邮
票”、“船票”、“坟墓”、“海峡”写乡愁,使乡愁不再是审美中的表象,而是可感知的事物。在《乡愁》中,不是单纯地直诉思乡之情,而是采用了情在景中,景在情中的手法来表达,
让诗产生情景交融的效果,从而去创造他想要表达的意境。情在景中,是指作家藏情于景中,
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显得情深意浓。这首诗并没有在字面上流
露出对母亲的态度, 但从那“一方矮矮的坟墓”,平淡凄清的景色中,透着对母亲逝去的深切哀痛和对慈祥母亲的
深深怀念。情中见景,是指有时不见景,但景却历历如现。这首诗中并没有多少景物描写,
但诗人却给我们展示了很多生动真切的画面。小时侯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
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长大后,为生活所驱谴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
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
回的船票。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
者,永远地隔开了!而现在,那一弯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
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水龙吟上片描绘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寓情于景.
通过对江天,山景,落日,断鸿等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的愤懑与愁苦之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作者:辛弃疾 (宋代)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
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