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古诗词

暮春古诗诵读? 暮春古诗赏析?

2023年10月13日 06:34:311

暮春古诗诵读?

暮春

(宋·曹豳)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

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注释

①绿阴:绿树浓荫。  

②冉冉:慢慢地,或柔软下垂。   

③天涯:天边。此指广阔大地。   

④独听蛙:只听见蛙鸣声。

译文

  暮春时节,已没有人过问路上的落花,只见浓郁的树荫,无边无际,遍及天涯。林间的黄莺早已不再啼叫了,只能独自一人迈向长满青草的池塘畔,去聆听青蛙的叫声。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景物的诗。首先描写花、鸟、叶,衬托出“暮”字,点明题意。明媚的春天已经悄然消失了,花儿落了,大地上已万木葱茏;莺歌歇了,青草池塘处处有蛙声。一番感叹,抒发了诗人的惜春之情。两两相对,把暮春时节的那种繁盛和热闹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景象是暮春还是初夏,当然无关紧要。这首诗所蕴含的,是一种春天花事消歇后的感慨,在孤寂中,一种因时序更替引起的淡淡哀愁。这是此诗最值得一读的地方。

暮春古诗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丽而宁静的春天景象。从“暮春”这个词开始,就给人以“时过境迁、物换星移”的感觉。

诗的前两句通过“烟景”和“花深”形容出浓郁的春日气息,并以“重城”和“行人”为背景,表现出都市中的繁华和喧嚣。

暮春西园古诗赏析?

暮春西园赏析

  这首《春暮西园》诗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并有“明代诗人之冠”美誉的诗人高启的作品。

  从诗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田园诗,写的是晚春时景。首句“绿池芳草满晴波”,“绿”、“芳”,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绘了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春天美景,“晴波”即阳光,“满”字形象地写出阳光洒满水池的景象。次句“春色都从雨里过”,点明春天的气候特点以及春色将尽的情景,从春天的多雨更衬托出阳光的可贵。

  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知”字表明“花落尽”是作者的推测,为虚写。末句“菜畦今日蝶来多”暗点西园,诗人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畅流转,意象动静皆备,丰富唯美,写景状物虚实相生,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春暮西园

作者: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赏析

  这首《春暮西园》诗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并有“明代诗人之冠”美誉的诗人高启的作品。

  从诗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田园诗,写的是晚春时景。首句“绿池芳草满晴波”,“绿”、“芳”,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绘了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春天美景,“晴波”即阳光,“满”字形象地写出阳光洒满水池的景象。次句“春色都从雨里过”,点明春天的气候特点以及春色将尽的情景,从春天的多雨更衬托出阳光的可贵。

  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知”字表明“花落尽”是作者的推测,为虚写。末句“菜畦今日蝶来多”暗点西园,诗人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畅流转,意象动静皆备,丰富唯美,写景状物虚实相生,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暮春古诗的意思?

《暮春》是清代诗人翁格的诗作。这是首借景抒怀诗,首句一扫叹春、惜春的哀怨情调,不同凡响。次句描写暮春鲜花凋谢的自然景象,紧扣题意。三句转折,只要花根不死,仍大有希望。末句是对来年春天东风吹拂、鲜花盛开的想象。

古诗,临江仙?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临江仙古诗?

《临江仙》是唐代诗人杨炯所作的一首诗,全名为《临江仙·滔滔江水东去》,是一首描绘江水宽阔、壮美的山水诗。全诗如下:

滔滔江水东去,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该诗写的是作者在江边与一位陌生老者相遇,两人喝酒聊天,畅谈世事的情景。作者在诗中借江水随波逐流的现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经历及背景的随遇而安,将白发江渚与青山依旧相对照,突出了人生短暂,自然长存的主题思想。

陈与义 〈临江仙〉鉴赏?

  临江仙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简析】   此词上片回忆南渡之前在洛阳午桥上与从多豪杰之士的欢饮,叙事中有写景。下片所述时间上由昔转今,空间上由洛阳转回江南,是词人一番深之又深的感慨。  陈与义——《临江仙》   【年代】:宋   【作者】:陈与义——《临江仙》   【内容】: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皮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作者】:   陈与义(1090-1138)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南渡后,召为兵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知制诰,官至参知政事。以诗著名,原属江西诗派。宋室南渡后,诗风有了明显转变,由描写个人生活情趣转而抒发爱国思想,由清新明净趋向沉郁悲壮。亦工词,其词意境与诗相近,有清婉奇丽的特点,而豪放处又接近苏轼。有《简斋集》、《无住词》。  【注释】:   洛中:今洛阳。  午桥:在洛阳东南。  “此身”句:言自己虽幸存,但想起世事的变迁,仍不免心惊内跳,感慨不已。  新晴:雨后初晴,月夜清明。  “古今”二句:古往今来的是非成败,都已化作夜晚渔夫的歌声。  【赏析】:   这首词在艺术上疏快明亮,浑成自然,不假雕饰。作者在抒发悲慨之情时,“不直写事实,而用空灵的笔法以唱叹出之,”能化实为虚,意在言外,耐人寻味。故此词备受历代词论家的欣赏,称其为“神到之作”、“笔意超旷,逼折大苏”。

描写暮春的古诗句?

1、无限残红著地飞,溪头烟树翠相围。杨花独得东风意,相逐晴空去不归。——宋·王安石《暮春》  2、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宋祁《玉楼春》  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4、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  5、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6、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唐·李白《春思》  7、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唐·韩愈《晚春》  8、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杜甫《春夜喜雨》  9、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唐·杜甫《春宿左省》  10、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1、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唐·刘禹锡《春词》  12、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唐·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  1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14、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僧志南《绝句》  15、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唐·皇甫冉《春思》  16、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17、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8、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19、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20、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流水暗随红粉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慢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宋·辛弃疾《满江红暮春》  2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杜甫《春望》  22、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  23、卧病拥塞在峡中,潇湘洞庭虚映空。楚天不断四时雨,巫峡常吹千里风。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暮春鸳鹭立洲渚,挟子翻飞还一丛。——唐·杜甫《暮春》  24、雨中红绽桃千树,风外青摇柳万条。借问春光谁管领,一双蝴蝶过溪桥。——明·于谦《暮春客舍即景》  2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26、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春晓》  27、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宋·欧阳修《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  28、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唐·杜甫《春宿左省》

暮春即事古诗解析?

暮春即事

宋代-叶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赏析:

这首《暮春即事》,是写古时的读书人,一心埋头书案,浸沉在书中的那种专注精神。十分宁静的书室,垂柳飞絮的季节,春风娇弱的日子,屋里似乎没人,几只麻雀儿悠闲自在地漫步在书桌上,柳絮轻盈地随风飘落,赖在砚台上不肯动弹,竟然无人拂拭。书室的宁静是由动态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这里感觉不到人的影响。不然,麻雀不能闲步书案,柳絮那得安卧砚台。这是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书室里其实有人,那是诗人,“闲坐小窗读《周易》”。然而,书室却宁静得似乎没有人的存在,看来书室的一切动静同诗人都毫不相干,他如老僧入定,全部心思都在《周易》这本书上呢。书室的宁静正衬托出诗人的宁静。

结句“不知春去几多时”是推进一层的写法,拓展了全诗的时间容量。诗句描写的是眼前之景,表现的却是一春之事,花开花落纯任自然,诗人未曾留意,何尝动心。进一步表现了诗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然而,这只是这首诗的表层意思。

“闲坐小窗读《周易》”,《周易》的哲学思想是理学的理论基础,诗人通过这一细节,不着痕迹地透露了全诗的主旨。当诗人全身心地沉浸在理学世界中的时候,内心世界一片从容,一片自然和乐,世间万物都不能进入他的意识。诗人表现的是他的理学涵养功夫。 

暮春即事古诗诵读?

暮春即事

宋·叶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

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

不知春去几多时。

“双双瓦雀行书案”的意思是屋檐上成双成对的麻雀影子在书桌上移动。小朋友,这小麻雀胆子可真大啊,居然都飞到了屋檐上,还悠闲自在地漫步起来。

“点点杨花入砚池”的意思是星星点点的杨花飞进屋来落入砚中墨池。微弱的春风把柳絮吹进了书室里,柳絮轻盈地随风飘落,还赖在砚台上不肯动弹呢。这屋子里是没人吗?怎么不将柳絮拿掉呢?

“闲坐小窗读周易”的意思是(我)静坐在小窗前读着《周易》。原来啊,屋子里是有人的呀,那正是诗人,只不过他正捧着《周易》读,完全沉浸在书的海洋里了,压根儿没有被小麻雀和飘落的柳絮打扰呢。

“不知春去几多时”的意思是不知道春天过去了多少时间。春天到底过去多久了呢?如果你拿这个问题去问叶采,那可真是难住他了。因为他不仅没有闲心拂去柳絮,甚至啊,连春天什么时候过去,都没有留意。他可真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啊。

这首《暮春即事》,是写古时的读书人,一心埋头书案,浸沉在书中的那种专注精神。在柳絮纷飞的时节,小麻雀叽叽喳喳地飞在屋檐上,与室外的热闹不同的是,读书室里静悄悄的,诗人正闲坐在窗前读着《周易》,仿佛周围安静或者吵闹都与他无关,他全部心思可都在那书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