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古诗词

古诗及古诗赏析(20首)

2021年06月19日 05:11:427编辑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3分)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1)(3分)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 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陪衬的写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3分)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10篇古诗赏析,好的追加

归园田居·陶渊明(八上)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主题】这首诗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


【练习】


1.这首诗中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2.结合本诗及《饮酒》一诗的内容说说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是怎样的一种生活?


答:日出而作,日暮而息,在山野之间劳作、赏景。生活虽清贫但是远离官场、远离纷乱的俗世,自由平静。心灵淡泊宁静。


3..诗人在末句中所说的“愿”具体指什么?


答: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过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补充:如何理解作者的“愿”?含义+表现了诗人的率真自然的性格,宁静淡泊的心境。)


饮 酒·陶渊明(八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主题】见练习1


【练习】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抒发了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鄙弃和厌恶。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就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达了“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的境界,请从一个角度赏析本句。


答:这句诗中“见”字和“悠然”用得极好,诗人在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见”字写出了诗人随意、悠闲的心情,“悠然”则表现出了作者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句诗写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和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用语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


3.用生动的语言展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写的画面


答:傍晚时分,林间的雾霭聚拢来,在夕阳的余晖中,山间景色显得愈加迷人。归巢的鸟儿呼朋引伴的相伴归来。


4.结合《归园田居》和本诗,谈谈对“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理解。


答:这句富有哲理,从字面来看是说这田园生活中含有人生的真谛,想辨别出来,却忘了该怎样用言语来表达了。其实诗人的意思是说:既然领会了此中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何必要用言语去表达呢?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对官场生活的厌弃。


5.如何理解“心远地自偏”?


答:诗人虽身处“人境”但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就显得偏僻安静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七上)


杨花落尽子规啼,问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意】


杨花随风飘落,杜鹃声声哀啼,听说你(王昌龄)被贬官,须过五溪到偏远的龙标去。我将对你的牵挂之情寄予天上的明月,让它随风一直伴随你到夜郎西。


【主题】诗人借月抒怀,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的牵挂与思念之情。


峨眉山月歌·李白(七下)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意】


半轮秋月悬挂在峨眉山巅,月影静静的倒影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之中。在夜色中我从清溪驿出发,奔向三峡,将到渝州时,重重山峦阻隔,看不到你了。多么思念你啊,峨嵋山的月亮。


【主题】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练习】


1.鉴赏“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答:这句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拟为友人,写诗人行江见月如见故人,当行至渝州的时候离乡已远,这一路伴人而行的故乡的月亮被高山阻隔而看不到了。生动形象的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