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现代诗

求 古诗百首鉴赏书籍电子书百度网盘下载

2023年05月27日 23:07:221

求 古诗百首鉴赏书籍电子书百度网盘下载

《古诗百首鉴赏》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提取码: sbc3     《古诗百首赏析》是1999年8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迟赵俄。本书主要收录了百首古诗作者的赏析。

古诗百首鉴赏    

链接:

 提取码:QXHS

古诗词大全下载。加赏析。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Y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chū sāi

qín shí míng yuè hàn shí guān , wàn lǐ cháng zhēng rén wèi huán 。 dàn shǐ lóng chéng fēi jiāng zài , bù jiào hú mǎ dù yīn shān 。

鉴赏

王昌龄(唐)的《出塞》选自唐诗三百首,全唐诗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这是一篇关于边塞的乐府。

【注释】: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韵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评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王昌龄李攀龙曾经推奖它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清沈德潜《说诗ㄧ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出塞》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王昌龄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原来,《出塞》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出塞》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王昌龄《出塞》这首诗也不例外。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独指横吹曲辞》里不是就有《关山月》吗?《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看清这一点之后,你就明白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

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 “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诗歌之美,诗歌语言之美,往往就表现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说,就表现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体现诗人王昌龄高超的艺术造诣。

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凉州词

(王之涣)

【译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澎湃的黄河远远望去好像奔流在白云

一片孤城万仞山。之间,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岭之

羌笛何须怨杨柳,间。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杨柳这哀怨的

春风不度玉门关。曲调?春风不愿度过玉门关。

【注释】

①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形容山极高。②羌笛:古代羌族人自制的一种管乐器。杨柳、:唐代有折杨柳送别的习俗,这里的杨柳是指 《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④度:越过。⑤玉门关:边关名,汉代建置,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北。

【相关链接】

王之涣(688-742),唐代著名诗人,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王之涣的诗意境壮阔、热情奔放,以边塞诗享有盛名,与高适、王昌龄有“旗亭画壁”的传说。他的许多诗都被当时的乐工谱曲歌唱。他的诗大都失传,现今尚存六首。

【赏析】

《凉州词》是唐代新的乐府歌曲,不是诗的题目。唐代不少诗人都为歌曲配词,因此,他们的诗集里都有以《凉州词》为题的诗歌,如王翰的《凉州词》等。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两句,重在写古代边防要塞的地理形势,为后两句作铺垫。诗的后两句写边防战士因长期驻守,思念家乡亲人,常用羌 笛吹奏《折杨柳》这支曲子,以抒发苦闷之情。这两句的意思是:远远传来了用羌笛吹奏的《折杨柳》,你何必要吹奏这支曲子呢?这使得久守大漠中的将士,不由 得想起了家乡。塞外孤城的环境描写使得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显得格外凝重。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1.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这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四十一岁,时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题说“兼怀子由”,当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

一份难得的沉重----《山坡羊 潼关怀古》赏析

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

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为此景所动,“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望西都,意踌躇”,作家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万千滋味涌上心头,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可如今崇丽之宫阙,寸瓦尺专皆荡然无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他不禁感慨万千,“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里作家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恐怕“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种局面是他们不曾想到的吧!同时亦为百姓悲凉,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民之苦不可言;然而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的说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千古流传的语句。

《元史・张养浩传》载: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退隐,对于张养浩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当国家需要他时,百姓有了灾难的时候,他不顾自己年已六十,仍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他不再为个人的命运忧虑,不再为官场的险恶所吓倒,义无反顾地登上了救民于灾难的路途。他的感情与思想一下子便从五柳庄的桃花源里跳了出来,全身心地倾注到对国家与民众的责任上。救灾期间,他亲登华岳悲哀雨,自舍资财拯救民,路逢饿殍须亲问,道遇流民必细询,赢得了满城都道好官人([中吕・喜春来])的美誉,并且,他一路写下了许多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优秀之作,其中用[中吕・山坡羊]曲调写下的九首怀古曲,成为不朽之作。这九首曲中,最有名的是《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由于作者目睹了人民的灾难,故而在路经潼关之时,追古抚今,首先想到的是百姓的苦难,对壮观之景、帝王功业,并无赞美之情,而是将历史的兴亡与百姓的灾难联系了起来,表达了深刻的主题。特别是最后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以议论结尾,发表了自己的历史见解,发聋振聩,说明历史上无论是朝代的兴起还是衰亡,受苦遭殃的都是老百姓,从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封建政权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对立性。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曲家之手,往往尤重小令。盖小令一阙中,要具事之首尾,又要言外有余味,所以为难,不似套数可以任我铺排也。张养浩的这只曲子,虽寥寥数语,却高度概括,精警深刻,醒人耳目。[山坡羊]的另一首《骊山怀古》也有异曲同工之效:

骊山回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以骊山怀古为题,回顾了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兴衰交替,最后以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结尾,显示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今天的赢家把输家的一切付之一炬,那么谁能保证他不是明天的输家呢?如此看来,这输输赢赢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就强烈而又冷静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

《北邙山怀古》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作者的兴亡之感: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起首便渲染出凄怆悲凉的气氛。这些埋葬在北邙山上的君臣们,生前把荣华富贵、风云庆会享受个够,然而,死后也不过是北邙山下的一扌不土。是人,便不免一死,而一旦死去,便万事皆休。那么,生前的尊贵与否,死后的衰荣如何,又有什么意义呢?结句的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语气冷隽悲凉,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张养浩的怀古组曲,站在对人生的深刻透视、对历史的大彻大悟的高度,高屋建瓴,视野开阔,气势苍莽雄浑,感慨深沉悲壮,风格质朴古拙,展示了一个政治家的胸怀与气魄。

张养浩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除了怀古组曲外,还用了一系列反映当时赈灾过程的作品,如[中吕・喜春来]:

路逢饿殍须亲问,道遇流民必细询。满城都道好官人。还自哂,只落得白发满头新。

前两句所言情景,与史书本传所载的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是完全吻合的。为百姓如此鞠躬尽瘁,赢得满城都道好官人的赞誉,而作者本人却认为,为百姓应该更加尽心尽职。[南吕・一枝花]中的一首表达了这种心情:

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

面对着众多的灾民,严重的旱情,政府的赈粮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虽然他个人曾上奏天子,请行纳粟补官之令,并带头拿出自己的财物作为救济之用,但严重的灾情又不是个人区区之力所能回转的。在心焚如火的情况下,不免产生了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的幻想。《元史》本传载,张养浩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张养浩最终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为国为民的绝唱。

张养浩曲子总的特色是立意高远,感情深厚,气势雄浑,结构严谨。在这总的特色之下,每一类曲子又自有特色。写景曲轻快自然,飘逸闲适如行云流水;怀古之作境界阔大,沉郁雄浑,能够高度地概括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写官场仕途之作深刻悲怆,揭示出官场的本质和为官的岌岌可危;反映百姓疾苦的作品深远而感伤,将作者的一颗赤子之心捧献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