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古诗词

梁山好汉最后是谁在西南小国做王?

2023年05月22日 12:39:381

一、梁山好汉最后是谁在西南小国做王?

混江龙李俊最后在西南小国称王

二、楼兰和夜郎的区别?

楼兰和夜郎是两个不同的古代国家。

其中,楼兰是中国古代西域的一个重要国家,位于今天的新疆地区,是一个以玉器、丝绸和药材贸易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国家,因为在古代的《诗经》中有“西之楼兰,险峻其峨,衣服玉食,其人口多"的描述,因而被后代所知。

而夜郎则是中国古代南方的一个国家,据记载其领土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四川地区,因为在古代的《诗经》中有“夜郎自鸣钟,不随春夏动”的描述,因而有一定的历史名声。

因此,楼兰和夜郎之间不仅地理位置、经济来源、历史背景都各有不同。

楼兰和夜郎都是中国古代的城市遗址,但它们之间有一些区别。

首先,楼兰位于新疆沙漠地区,而夜郎位于四川盆地,地理位置不同。

其次,楼兰是西汉时期的一个城市国家,曾经辉煌一时,而夜郎则是先秦时期的一个小国家,后期被楚国所灭。

最后,楼兰是以丝绸之路的贸易为基础,夜郎则是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

总之,虽然两个遗址都属于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但在历史、地理、经济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三、百合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经过六期的分享,我们跟随着李白的峨眉山月离开了四川。在本期分享中,我们将继续跟着李白笔下的明月继续我们的旅程,进入一个新的省份――贵州。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

附: “诗书优游”诗词频道主播百合新年度频道介绍

“诗书优游”平台、频道和主播介绍及百合的往期分享合辑

平起式七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朗诵、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图中入声字是用右下角的小黑点表示的,看看你是否能很快找到所有的入声字。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或者在下面画一个空心圆),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或者在下面画一个实心圆),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图片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照片对照。

        经过六期的分享,我们跟随着李白的峨眉山月离开了四川。在本期分享中,我们将继续跟着李白笔下的明月继续我们的旅程,进入一个新的省份――贵州。

        很多人都知道四川和重庆在古代是蜀国和巴国,所以我们现在还经常把那里叫做巴蜀大地。但对于贵州古代是什么国恐怕一下子能想起来的就没那么多了。我在《早发白帝城》那一期分享中讲到乾元元年永王李U兵败后,李白作为附逆被判“长流夜郎”,这个“夜郎”虽然在唐朝只是个县名,但这个名字正是来自辖境主要在现在贵州的古夜郎国。

        说起夜郎这个名字,恐怕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夜郎自大”这个著名的成语。这个成语典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公元前122年,由张骞通西域开辟的丝绸之路不断受到匈奴侵扰、阻隔,张骞告诉汉武帝西南还有好些小国,于是汉武帝就派使者去寻访,想寻找另一条通向西域的道路。使者开始先到了滇国,我们知道,今天的云南省简称为滇,滇国也就是以现在云南省昆明市滇池一带为中心的一个古国,滇国王对使者说:“汉朝和我滇国哪个大啊?”后来使者又到了夜郎国,夜郎国王仿佛和滇国王商量好了似的,也问:“汉朝和我夜郎国,哪个大?”汉朝使者哭笑不得,因为滇国、夜郎国虽然也不算小,但和汉朝相比,究竟体量不值一提,尤其是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上,好像一个儿童和一个巨人站在一起。但因为夜郎国和滇国在当地确实势力范围很大,而当地被重重大山阻隔的地理环境使得那里交通闭塞,所以那些小国都不知道大山之外还有一个大得超过他们想象的汉,所以当第一个汉朝使者到达夜郎的时候才会闹出“夜郎自大”的笑话。到了清代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绛妃》里用了“驾炮车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恃贪狼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夜郎自大”这个表达因为文坛大咖的使用不胫而走。至晚清光绪年间,曾朴在他的《孽海花》里又用了“饿虎思斗,夜郎自大,我国若不大张挞伐,一奋神威,靠着各国的空文劝阻,他哪里肯甘心就范呢?”白话小说流传面更广,这一表达又特别契合当时的民众心理,“夜郎自大”终于演变为一个成语,不数年即被收入《辞海》以及渣顷大各种词典,成为风靡华人世界,无人不知的固定表达。从此,夜郎人因一句问话便永远背上了狂妄自大之徒的坏名声而被鄙视千年。

        但老实说夜郎王这如竖个锅背得还是挺委屈的。首先,夜郎国地处偏僻的西南之域,崇山峻岭、江河沟壑,因交通不便和中原地区的交流较少,不知强汉实属正常。司马迁在《史记》里也说“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其次,“汉孰与我大”是滇王先说的,《史记》只说了及夜郎侯亦然,也就是说,夜郎王只是说出了与滇王类似的话。那为什么人们不说“滇自大”呢?这是因为汉语的成语多半是四个字,“滇自大”没有“夜郎自大”好听,也没有“夜郎自大”念起来顺乎晌口。

        另外,如果了解一下夜郎国的历史我们就会知道,夜郎国能有“汉孰与我大”的骄傲也是有一定资本的。

        夜郎国是中国在西南地区由少数民族的先民建立的第一个国家。西南地区在夏商时属百濮地,《国语》云:“楚_冒于是乎始启濮”,《史记正义》载: “濮在楚西南”。到了战国时期,《华阳国志》记载“楚顷襄王遣将军庄F溯沅水,出且兰,以伐夜郎王”,“且兰既克,夜郎又降”。这时,人们才知道西南有一夜郎国。庄F征服了夜郎,最终在云南地区滇池附近建立了滇国,夜郎也就进入了附属于滇国的时期。但不久之后,秦国统一六国,兵峰直指西南,很快就征服了夜郎。为了深入管理这一地区,秦国还在当地修建了五尺道。

        秦朝灭亡之后,夜郎国就独立了。《史记》记载:“十余岁,秦灭。及汉兴皆弃此诸国。”也就是说,西南地区的小国在汉初无为而治的环境下,纷纷复国。在今贵州地区,就形成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式的由诸多小国组成的夜郎国,之所以叫夜郎国正是因为夜郎国是其中最大因而居于统治地位的一个。这些小邦国主要有17个,来自于相同的族群,有着相同的文化。所以我们说到夜郎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夜郎指川南滇北的一众方国,而狭义的夜郎指这些方国中的夜郎国。《史记•西南夷列传》明确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夜郎者临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江就是现在的北盘江,这意味着古夜郎国的核心区域位于贵州省西部地区。据学者考证,整个夜郎的势力范围大概包括今贵州大部以及川南、滇东北的一部分地区,强盛时期的夜郎国有精兵十万。

        到了汉武帝时,因为国家实力大大增强,所以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南部因秦末之乱而独立的地区。随着汉王朝对当地的统治不断深入,不想服从汉王朝统治的夜郎国指挥各联盟国与汉朝的军队作战。但战事结束或夜郎国实力衰减时,一些同盟小国就可能脱离出去,各自为政,有些则渐渐依附于汉朝,汉朝就逐步在当地建立了郡县和方国并行的双轨体制,同时汉王朝为加强对当地的统治,迁入大量汉姓大族。至汉成帝年间,夜郎的方国句町随同汉军平叛过程中势力不断增强,渐渐不满夜郎对自己的控制,于是两国之间爆发战争。因为夜郎王是战争的发起者,于是汉廷向其问罪,夜郎王自恃兵力拒不从命,汉朝索性出兵灭掉了统治当地300余年的夜郎国。

        大致了解了夜郎国的历史后我们可能就能理解为什么夜郎王见到汉武帝派遣的使者时会有那看似狂妄自大的一问了。当然和大汉朝相比,夜郎国只能算是小国,但是如果和西南地区别的小国比,夜郎国就是当地人认识所及最大的国呢!站在中原王朝的立场上看夜郎王确实有一点不知天高地厚,不过若是从夜郎民族的立场上看,就不能叫“自大”,而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呢。所以我们现在当然还可以用“夜郎自大”这个成语形象地表达狂妄无知、肤浅自负的人妄自尊大的意思,但是我们不应该因此嘲笑和贬低夜郎国人。

        有意思的是,20世纪末西南各地竟然出现了抢夜郎的闹剧,贵州省内就有安顺、桐梓、六枝、望谟、惠水、长顺和三都等地都认为古夜郎的中心在今天自己的行政区域内,云南省的宣威和湖南的新晃也认为在自己的区域之内。各方都能引经据典,甚至写出一堆学术论文来为自家正名,有的县甚至都想改名为夜郎县。这一方面是因为夜郎国的疆域和中心区域在哪里这个问题是学者们分歧最大、争论最为激烈的话题,但另一方面可以说都是诗人惹的祸啊!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想啊,“夜郎自大”这个成语虽然家喻户晓,但总归不是什么好名声,但夜郎可是诗仙李白曾经被流放的地方啊,虽然我们知道李白流放途中走到白帝城就遇赦东返了。而且,李白的好友,同为唐朝著名大诗人的王昌龄那可是明明白白被流放到“夜郎西”达八年之久呢。大家跟我一起来读一读我这期分享的主题诗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就清楚了。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象现代新闻标题一样有人物有地点有事件的题目。

        王昌龄字少伯,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我之前在分享他的《出塞》时为大家介绍过,他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都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中曰:“七言绝句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 俱是神品 ”,故有“七绝圣手”和“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美称,和李白的七绝堪称双璧。

        “左迁”是贬官、降职的意思,这是一种习惯的说法。古代等级制度严格,左右为区别尊卑高下的标志之一,普遍实行于各种礼仪之中。各代情况不一,唐朝官职实际上是以左为尊的,但文人们写诗作文通常沿用汉代,习惯以“左迁”指贬谪。

        这首诗题目中的“龙标”是一个古地名,和诗中的“五溪”和“夜郎”显然关系密切,所以我们放到一起来了解一下。龙标地处湘西,属今湖南怀化市下辖的洪江市。《湖南通志》云:龙标故城,今黔阳。梁置县,隋属沅陵郡, 唐初属辰州。贞观八年为巫州,五代为蛮地,宋为黔江城,元丰十三年置黔阳县。这里路远地偏,自古为遐荒之地,因而也是失意官员的被贬谪之地。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引《荆州记》称其“溪山阻隔, 非人迹所履”。唐朝时龙标属巫洲,治所在今湖南怀化黔阳县。怀化境内有五条重要的沅水支流,分别是巫水(雄溪)、渠水(满溪)、酉水(酉溪)、㵲水(⒊剿ǔ较懦啤拔淞晡逑保虼嘶郴怨疟阌小拔逑亍钡某莆健U狻拔逑币部梢苑褐赶嫖髂系厍渌猩嫌巍⒀┓迳铰龊臀淞晟铰龅母沟亍U庖彩俏裁凑馐资锘嵊小拔逑薄

        再来看“夜郎”,夜郎国在汉朝时就被灭掉了,所以诗里的“夜郎”自然不是指古夜郎国。那么唐朝的夜郎究竟在哪里呢?汉朝以后,各朝政府在古夜郎国及其边远地区都设置过叫夜郎的县,唐朝就设置过三次,两次在贵州,一次在湖南。《旧唐书・地理志》载:“贞观八年,分辰州龙标县置巫州。其年,置夜郎、朗溪、思征三县。……天授二年,改为沅州,分夜郎、渭溪县。长安三年,割夜郎、渭溪二县置舞州。……天宝元年,改为潭阳郡。乾元元年,复为巫州。”可见李白这首诗里的“夜郎”和“龙标”相邻,有时甚至是合二为一的,在现在湖南怀化的新晃县。从新晃这里沿舞水而上能到达夜郎国,古人对地理位置的认识很模糊,对中原人来说,新晃是通往夜郎的要道,所以把这里也叫夜郎。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而实际上只是因为得罪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口蜜腹剑”宰相李林甫,所以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是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王昌龄被贬是在天宝七载秋天,天宝八载暮春,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下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下面我们来欣赏这首诗。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杨花”就是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我在之前的分享中已经不止一次讲到过蜀王杜宇化杜鹃和杜鹃啼血的典故。这两句就是说:在杨花落尽子规哀啼的时节,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那蛮荒偏远的龙标听说要经过五溪才能到达。首句的“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到底是“杨花落尽”还是“扬州花落”,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从时令看“杨花落尽”为暮春,与“子规啼”相契。朱光潜云 :“子规即杜鹃,鸣声凄厉,易动旅客归思;杨花落在旧诗中常象征离散,所以苏轼《水龙吟》咏杨花词有‘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之句。”故而认为首句暗点诗人闻听王昌龄左迁的心情,伤心痛惜,不堪为怀。但也有学者认为作“扬州花落子规啼”更合理 , 诗中似以地名串联诗句,扬州、龙标、五溪、夜郎,分别是寄诗之地、被贬之地、途经之地、邻近贬所的蛮荒之地,四个地名巧妙嵌入诗中,把诗人和朋友的行程路线及贬所的蛮荒偏远连接起来,甚为妥帖精妙,恰似我上期给大家分享的《峨眉山月歌》。而且这样首句点明寄诗在扬州,时令为春暮,也能以“花落”的寂寥和“子规啼”的凄切烘托出闻听好友被贬的关切、忧伤和悲痛。可能是先入为主吧,我认为还是“杨花落尽子规啼”更好,因为就像朱光潜先生所说,杨花在诗中是一个固定的意向,给人以“他家本是无情物,一任南飞又北飞”的漂泊之感,与这首诗所表达的好友被贬飘零无倚的境况相契合:更能见出李白这样天才横溢的大诗人融情入景之妙。于暮春景物中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起兴,写景兼点时令,而飘零之感、离别之恨也就自然地融情入景,渲染了一片凄凉哀愁的气氛。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接下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龙标过五溪”,既点明愁的由来,又见出好友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接下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上一期分享中我讲到了李白对月亮的特殊感情,这里诗人又是把对友人深挚的关切和为友人的不幸遭际而起的一腔愁绪寄寓于那一轮皎洁的明月。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我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那和你千里相随的明月,让我的心和明月一起伴随着你去到那遥远荒凉的夜郎西。这看似浅显直白的两句诗仔细体味的话其实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听闻友人被贬龙标要远去那蛮荒瘴疠之地心中充满了关切和愁思,但却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山川迢递与友人相隔千里,惟有天边的那一轮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三是说因此也只有明月才能将我这一片愁心寄与,伴随你去到那遥远的夜郎西。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把它寄托于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让明月变成了有知有情的知心人,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关切和深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清•李A《诗法易简录》评这两句说“言此心之相关,直是神驰到彼耳,妙在借明月以写之。”“太白十诗九言月”,如果说《峨眉山月歌》中那清朗的半轮“峨眉山月”代表了李白对家乡的依恋和不舍,这首诗中那“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皎洁明月则寄托着李白对王昌龄的款款深情。

        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严格地说不能算李白的独创,在李白之前的一些名作中已可见到,如南朝《子夜四时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是写诗人寄意明月,托月传情。李白这两句诗可以说继承和发扬了前人开创的以月寄情的传统,却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清・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说:“愁心”二句,何等缠绵悱恻!而“我寄愁心”,犹觉比“隔千里兮共明月”意更深挚。清・沈德潜也在《唐诗别裁》中说: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

        这两句中也有个版本问题,即末句中“随风”一作“随君”。我觉得“随君”比“随风”更切题旨。“随君”的意思是月随人行, “随风”的意思则是月随风行,显然前者更符合人们共同的视觉体验。而且在诗的第三句中,诗人已经把“愁心”寄给了“明月”,“明月”是完全有能力将“愁心”带走的,第四句也就不必再借助风的力量了,而“随君”就合理得多,作者之所以把“愁心”寄给明月,正是因为明月可以追随友人到任何一个地方,从而使我的“愁心”也时刻与友人不离不弃, 相依相随。通过“随君直到夜郎西”中的“君”和“到”这两个字,我们很容易在眼前浮现出王昌龄在被贬途中艰难跋涉的身影,而“我”则把忧愁、思念的心托付给明月,让它随“你”一直到“你”要去的地方。这样才更能抒发诗人对好友真挚的关切之情。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的七绝名作之一。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瑟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寥落、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艰险遥远的描画,点出李白对好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友人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正如清•黄生《唐诗摘钞》所云:一写景,二叙事,三四发意,此七绝之正格也。若单说愁,便直率少致,衬入景语,无其理而有其趣。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中也有引潘稼堂云:“前半言时方春尽,已可愁矣;况地又极远,愈可愁矣。结句承次句,心寄与月,月又随风,幻甚”。

        李白写这首诗遥寄“左迁夜郎西之龙标”的王昌龄时,应该不会想到多年以后自己也会被“长流夜郎”,虽然彼夜郎不是此夜郎,但想来李白在被贬夜郎的路上会想起自己写的这首诗吧,不知道他那时又是什么样的一种感受。两位大诗人的不幸遭遇给我们留下了这两首千古传颂的诗篇,也给当时偏远蛮荒的夜郎留下了如此诗情画意的文化遗产,难怪贵州和湖南的各地会争抢这令现代人向往的有诗仙李白笔下的明月朗照的夜郎呢!

1.你听过“夜郎自大”这个成语吗?能讲讲这个成语故事吗?

2.你听说过夜郎国吗?能讲讲这个古国的故事吗?

3.你读过王昌龄的诗吗?能给大家分享一首吗?

4.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诗人王昌龄被贬龙标的经过吗?

5.以月寄情是古诗词里常见的写作手法,你能再给大家分享一首以月寄情的诗词吗?

6.你听说过各地争夺某个名人故里或跟名人有关的地方这类新闻吗?

《元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檀作文《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

李长之《李白传》

朱光潜《说李白的两首送别诗》

张起《李白的创作时间 、地点及异文》

秋祥《拾零》

王永祥《指瑕》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