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古诗词

明月几时有全诗

2023年05月14日 19:33:401

明月几时有全诗

作者:苏轼

原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着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指月宫。

6、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薯租纳,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着有心事的睡不着的人。

11、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诗意: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型袭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之时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赏析:

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词上片写望月寄思,幻想游仙于月宫。下片写赏月后的体会与希望。词人视月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观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领略人情之爱,达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体现了极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从月亮的转移变化,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得出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全词构思奇幻,豪放隽秀,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格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优美,富于哲理,情感动人,而绝唱至今。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海上生明月全诗

海上生明月全诗

《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

原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

1、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2、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3、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4、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数没在农历十五左右。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5、末两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诗意: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赏析: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I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诗人说: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明月松间照全诗

明月松间照全诗

《山居秋暝》

作者:王维

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

1、暝(mng):日落,天色将晚。

2、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

3、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4、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浣(hu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物。

5、随意:任凭。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

6、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孙实亦自指。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

诗意: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赏析: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的确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 全诗对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