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古诗词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及蕴含哲理

2023年05月06日 00:27:021

一、题西林壁古诗原文及蕴含哲理

《题西林壁》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告诉我们想认清事物本质,就要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注释及翻译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老皮巧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翻译:

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相同。

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是因为身处在这层峦叠嶂的深山中。

《题西林壁》蕴含的哲理 这首诗启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千姿百态,纷繁复杂,身处其中往往很难看清事物的本质。如果不全方位、多角度冷静客观地去观察与分析,就容易因为主客观的局限,被表象所迷惑,难以准确全面认识事物。

《题西林壁》赏析 这首《题西林壁》以理语入诗,写得既有情趣,又有理趣。元丰九年(1084年)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改任汝州刺史,他特地过江登临庐山,游山十余日,并在西林寺写下这首题壁诗。诗人从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感受出发,勾画出庐山的千姿百态,秀美迷人。但是,这不是一首纯粹讴歌壮丽山河的写景诗,作者在措写景物中,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

前两句“横看成岭侍键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虽然只是粗略的勾画,没有细致具体的描绘,但是却从人们正视、侧看、俯瞰、仰视、遥望、近察中,从人们立足点、观察点的不断变换中,写出了庐山的多姿多采,神奇莫测。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诗人在观察中得到的启示。苏轼向生活的深处开掘,把观感和哲理结合起来,从而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从不同的方面了解事物,既深入它的内部细察精神实质,又站到事物之上,总观它的全貌,才能给事物以正确的认识。

清代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苏轼的《题西林壁》正形象握消化地说明了这一道理。

二、题西林壁的全诗是什么?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歼悔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好改空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友瞎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慧腊桐前坦局册壁

三、《题西林壁》古诗注释及译文是什么?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⑶各腊档闷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蠢竖: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此山:这轮弯座山,指庐山。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