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画古诗的停顿节奏和符号?
停顿符号/
《画》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译文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到近处却听不到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花仍在争奇斗艳,人走近鸟却没有被惊动。
此诗描写的是自然景物,赞叹的却是一幅画。前两句写其山色分明,流水无声;后两句描述其花开四季,鸟不怕人。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鸟图。全诗对仗工整,尤其是诗中多组反义词的运用,使其节奏清晰,平仄分明,韵味十足,读着琅琅上口。
二、古诗的停顿怎么处理
例如:白日/依山尽
还有:曲项/向/天歌
比较多的就是这两种,剩下的要根据意思来读
三、牧童这首古诗怎么停顿?
牧童吕岩
朗诵时是这样停顿的: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拓展资料
牧童
《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词句注释
⑴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⑵铺:铺开。
⑶横野:辽阔的原野。
⑷弄:逗弄,玩弄。
⑸饱饭:吃饱了饭。
⑹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⑺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白话译文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文学赏析
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
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牧童 (吕岩的诗)
四、读诗要在哪些情况停顿?
首先:要弄懂其意,即可帮助确定正确的停顿。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其正确的停顿为:其一/犬坐/于前。
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而有人则会这样停顿:其一犬/坐于前,其原因是把“犬”误认为是主语,这明显是不符合文意的停顿。
再如:可以一战。(《曹刿论战》)其正确的停顿是:可/以一战。而有人常划成:可以/一战。原因是他把“可以”看成是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一词,古汉语中“可以”实际是“可”与“以”两个词,它们可译为:可以凭借。
其次:掌握一些古文化知识,分析句子结构及其成分,也可帮助确定正确的停顿。以下几种情形需要停顿:
(1)主语与谓语之间可停顿。
如:吾/视其辙乱。(《曹刿论战》)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2)动宾之间可停顿。
如: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3)句中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
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介宾短语之前可停顿。
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5)在表示议论、推断、反问、结果等语气的句子里,若前面有:“夫、盖、其、故”等词语领起时,在这些语气词后可停顿。
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
故/君子有不战。(《曹刿论战》)
(6)提前状语之后可停顿。
如: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今/南方已定。(《出师表》)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7)古人有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以及文体名称等后面可停顿。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陋室铭》)
陋室/铭。爱莲/说。出师/表。(铭、说、表均为古代文体)
再次:古诗词曲中朗读节奏的划分一般规律。
在诗词曲中朗读节奏,可从音节或意义来划分。
按音节划分的话,古诗中四言诗的节奏以“22”为主,五言诗的节奏以“221”“212”居多,七言诗则以“2221”“2212”居多,四言诗每句为两个节拍,五言诗每句大多三个节拍,七言诗每句则多为四个节拍。
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按意义划分的话,古诗中五言诗的节奏则大多数为每句两个节拍,而七言诗则多为三个节拍。同样是上述两个例句,就会这样划分: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