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现代诗

滕王阁序赏析几个写景的句子。

2023年02月18日 08:38:381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析:

本句首先是色彩美。夕阳之下,晚霞绚烂耀眼,而鹜的羽毛是深色的,加上是逆光,所以孤鹜近乎一个暗影,而晚霞不可能遮布西边半个天空,尚在碧空显露,碧空相对于落霞光度稍暗。

但相对于孤鹜来说却较亮,孤鹜、落霞、碧空就成了明暗的对比,孤鹜的影子更加深暗,晚霞和碧空则更加灿烂。

2、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赏析:

层层楼台高耸在青翠的山峰上,仿佛直冲云霄;凌空的飞檐丹辉欲流,仿佛直插大地。作者在一上一下之间仅仅用了十六个字就把楼阁高耸入云的气势写得蔚为壮观,把楼阁的独特风貌写得栩栩如生,这一句借着俯仰视角的改变,使上下浑然天成。

3、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这两句写滕王阁周围的动物和植物,白鹤野鸭在萦回的小岛上畅游,洒满兰桂花香的宫殿掩映在起伏的山峦之中,使滕王阁犹如众星捧月一般,显出恢弘的气势。

扩展资料:

从内容上看,《滕王阁序》拓展了骈文的艺术境界。在艺术形式上,《滕王阁序》接受了六朝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在骈文的形式上加以散文化,达到了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滕王阁序》既是六朝骈文之新变,也是唐朝骈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声。

典文学专家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唐代骈文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自初唐四杰始,不少作品已于工整的对偶、华丽的辞藻之外,展示出流走活泼的生气和注重骨力的刚健风格,如王勃的《滕王阁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滕王阁序

一、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隋末王通(号:文中子)之孙.祖父王通,号文中子,是隋末著名学者,著作甚多.从祖王绩,则是隋末唐初对唐代诗歌有开创之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风直接影响了王勃的诗作.父亲王福,任太常博士.

家风使然,王勃兄弟六人,都以诗文为人称道.六岁能文,未冠应幽素举,对台策,很受考官吏部员外郎皇甫常伯的赏识,授朝散郎,为沛王(李贤)府修撰.一次,适逢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刚刚打通的仕途因此而毁于一旦,漫游蜀中,客于剑南,后补虢州参军.王勃恃才傲物,在虢州参军任上与同僚的关系搞得很僵.当时有官奴曹达犯了死罪,王勃不知为什么却把他藏到自己府内.后来他又害怕此事泄露出去,就私下把曹达杀了.事情很快被发现,王勃被判死刑而入狱.后又巧遇赦除名,免了死刑.但王勃的父亲却因此事而从雍州司户参军的位置上被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春天,王勃从龙门老家南下,前往交趾看望父亲.一路经洛阳、扬州、江宁,九月初到了洪州.在这里王勃留下了《滕王阁序》这一传世名篇.王勃渡南海省父,溺水受惊而死.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其诗今存8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尤以五言律诗为工.其诗气象浑厚,音律谐畅,开初唐新风.王勃的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多为骈体,其中亦不乏佳作.其骈文绘章句,对仗精工.在“四杰”之中,王勃成就最大.诗文集早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关于《滕王阁序》的写作,还有一段颇为生动的故事.滕王阁新修完毕,府帅阎伯屿于重阳节在滕王阁宴请宾僚,八方人士,济济一堂.阎公有女婿名叫吴子章,文章写得颇好.阎公有意在此盛会上显示女婿文才,便提前让吴子章写就了一篇《滕王阁序》,待到宴会上亮出来,以为即席赋就.宴会上,阎公果真拿出笔墨,送到一个个宾客面前,请在座的写《滕王阁序》.众宾客在都督阎公面前岂敢放肆,都一一辞谢.唯有王勃,接过纸笔,慨然应允.阎公的目的是为了显耀自己女婿的才华,而并非诚心请宾客为序,王勃少年气盛,自然引起了他的不满,并表现出不屑一顾的神情.遂令侍从看着王勃下笔.开始,阎公听到“豫章(一说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摇头诮言道“此亦老生常谈”,接着听到“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便默然沉吟起来,开始领略到其中的不凡了.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公十分震惊,大呼曰:“斯不朽矣!”并盛赞王勃,赠锦缎百匹.这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一时传为佳话,后世还将这个故事敷衍成话本、杂剧,留传至今.

二、《滕王阁序》逐句翻译赏析:

本文原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全文运思谋篇,都紧扣这个题目.

第一段,原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

翻译:豫章原为旧时的郡治,洪州本是新设的都府.分野(正对应着)翼星、轸星,地域紧接着衡州、江州;以三江为衣襟,把五湖作束带,(上)控着荆楚(下)连着瓯越.

讲“分野”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理念,二十八列星宿分别对应着地面上的一些区域,比如现在的南昌,也就是西汉时的豫章郡、唐朝的洪州府,所对应的列星就是翼星和轸星,那么,翼星和轸星就叫做南昌的分野.翼轸二宿为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的最末二星宿.“襟”和“带”在都活用为意动用法了,意为“以……为衣襟”“以……为束带”.“控”“引”本义都和拉弓有关,有控制之意,但对于地理位置来讲,只能是连着,不可能是真的控制,这里用这两个字,是为了强调滕王阁所处位置的重要.

鉴赏:这是扣着题目中的“洪府”介绍滕王阁所在的地方.一连三组,分别从历史、地理、政治三个方面描述了滕王阁所在地的重要,言辞之间的历史感、空间感、使命感使人在千载之下犹然怦然心动,洪州的地势之雄可谓写得淋漓尽致.

原文: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翻译:物品具有光华,天空显示宝气,龙泉剑光直射向斗、牛二星的位置;人物具有杰出才能,山川显现出灵秀之气,(高士)徐孺留宿在陈蕃特设的客榻.雄伟的州郡像云雾一样(从大地上)涌起,杰出的人才如流星一样(在夜空里)飞驰.城池雄踞于蛮夷与中原相交之处,(在座的)宾主囊括了东南地区的俊美之士.

讲“华”、“宝”、“杰”、“灵”都是描述状态的动词,分别翻译为“具有光华”、“显示宝气”、“具有杰出成就”、“显示灵秀之气”.“下”为使动,如果直译为“使陈蕃之榻放下”,不雅,所以意译为“(高士)徐孺留宿在陈蕃特设的客榻”.“雾”、“星”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意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鉴赏:这是介绍洪州的人物.“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两个成语由此而来,“龙光”句与“星分”句遥相呼应,“徐孺”与起句豫章故郡遥遥相接;追溯汉代历史人物为下文的时人出场作好了铺垫.写时人又先写“雄州雾列”,写地势与上一层含义相连,并将地势与人才形成交叉,有反复渲染之意;“俊采星驰”直写时人,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具体发挥.两组句子,极写洪州人物之盛.

原文:都督阎公之雅望,(qǐ)戟(jǐ)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b(chān)帷暂住.

翻译:洪州的阎都督具有高雅声望,他的仪仗从远方赶来;新州的宇文刺史具有美好的德行,他的车驾在这里暂驻.

讲“之”为主谓之间,不译.“り薄耙b帷”都是借代修辞,用仪仗、车驾来代人.

鉴赏:介绍了两个著名的与会者,此为点的介绍;自此进入具体的时、地、人的描写.

原文: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翻译:(正赶上)十日一休的旬假日,才华出众的好友(多得)像天上的云彩一样;迎接千里之外的宾客,尊贵的朋友坐满宴席.

讲“千里逢迎”为动宾倒装,“逢迎”本为两个词:“遇到”“迎接”,这里作迎接讲,“千里”代指千里之外来的朋友.

鉴赏:介绍了所有的宾客,此为面的介绍.极写朋友之高贵、众多.“高朋满座”这个成语就由此而来.

原文: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翻译:(文采如)腾飞的蛟龙和起舞的凤凰,(那是)词章的宗师――孟学士;(宝剑如)紫色的闪电和青白的寒霜,(那是)勇武韬略的宝库――王将军.

讲这是两个不太严格的判断句,主语其实是“文采如腾蛟起凤的那个人”“宝剑如紫电清霜的的那个人”,两个“之”字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鉴赏:又一次重点介绍两个著名的与会者,此又为点的介绍,但与前一个重点介绍不同,它不是简单地用一个形容词来概括人物特征,而是使用了一个短语介绍了人物的成就性的特征.即:更加细致深入地介绍了两个重要人物.

原文: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翻译:家父在交趾做县令,我探亲途经这一胜地,我一个年轻人知道什么,(却有幸)亲自遇到了这盛大的宴会.

讲“出”为路过途经之意.“何知”为“知何”,这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子.

鉴赏:最后谦虚地介绍自己.至此,具体的人物介绍结束.这一段,“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针线细密,开合得体,笔墨变化多姿,却又一丝不苟”.

第二段,原文: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翻译:时间正在九月,季节正是深秋.

讲“维”的意思是“在”,“序”的意思是“时序”、“季节”.“九月”为农历九月,“三秋”即秋天的第三个月,意为深秋.

鉴赏:这是紧扣题目中的“秋日”.“秋”在中国文化史中具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位:在四季中与春相齐,高于冬,更高于夏.因为,在中国的中原地区,秋天和春天一样,物候变化比较明显,容易引动人们的情感.

原文:潦(lǎo)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翻译:地面的积水已经消尽,寒冷的潭水清澈见底,(山中的)烟雾和(晚霞的)余光凝结在一起,傍晚的山峦呈现出(高贵的)紫色.

讲两个“而”都是并列关系的连词.“紫”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呈现出紫色”.紫色在中国古代和西方的近代都是高贵的色彩.艾青在他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中,就赋予了他的保姆以紫色的灵魂.

鉴赏:紧扣“秋”字描写滕王阁所在地的物候变化.

原文:俨骖(cān)W(fēi)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ē);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翻译:在高高的路上驾着马车,到高耸的山岭寻访美景;来到皇子营建的长洲,看到了他当年修建的馆阁.

讲“俨”通“严”,意思是驾驭.“于上路”和“于崇阿”都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其中“上”的意思是“高高的”,“阿”的意思是“山岭”.“帝子”“天人”都是指唐高祖的儿子滕王李婴.

鉴赏:此句复述自己来到滕王阁的经过.

原文: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tīng)凫(fú)渚(zhǔ),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翻译:层叠的山峦耸立起一片苍翠,向上冲出了层层青云;凌空的阁道上闪动着艳丽的朱红油彩,(从那里)向下看看不见大地.白鹤漫步的沙滩,野鸭栖息的洲渚,(布局)用尽了岛屿的萦绕迂回;桂木建筑的殿堂,香兰装饰的宫室,(安置)依照冈峦起伏的地势.

讲“上”“下”都是名词作状语,意为“向上”、“向下”.

鉴赏:此二组句子极写滕王阁所在之地的美景和情致.与下文登临所见实际上可为一段.

第三段,原文:披绣闼,俯雕甍(méng).

翻译:打开那彩绘的阁门,俯视那雕饰的屋脊.

讲“闼”的意思是门,王安石的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非常经典.“甍”的意思是“屋脊”.此句是下面观景的前提.

鉴赏:首次用三字句,由里至外,由上至下,万千锦绣皆从此入眼,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原文: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yū)其骇瞩.闾(lǘ)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zhú).

翻译:山岭原野辽阔无边,放眼远望充满了视野;河流湖泊迂回浩渺,让人看了感到吃惊.城中房舍遍地都是鸣钟列鼎而食的显贵高门;船只泊满渡口都是装饰着青雀黄龙的船舳.

讲两个“其”字都是句子中间的语气助词,没有实际意思.在“钟鸣鼎食”这个成语中,“钟”和“鼎”两个字都是名词作状语的用法,意思是“用钟”“用鼎”.

鉴赏:此句明写景盛,暗写人盛.

原文: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pǔ).

翻译:彩虹隐没,秋雨散停,日光普照,天空明朗.沉落的晚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晚归的渔船在暮色里唱歌,歌声响遍鄱阳湖畔;成排成行的大雁在寒气里惊鸣,叫声消失在衡阳的水滨.

讲“落”为“沉落”,“孤”为“孤独”,“秋”为“秋天”,“长”为“辽阔”.“唱晚”为“唱于晚”,“惊寒”为“惊于寒”,这两个都是状语后置.“响”为“回声”,“穷”为“尽”、“全”,“断”为“尽”、“止”.

鉴赏:这是《滕王阁序》中最精彩的几个句子,传唱千古.如此动静结合,如此意境,在历代的秋景写作中实属罕见.

第四段,原文:遥襟甫畅,逸兴遄(chuán)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xiān)歌凝而白云遏.

翻译:远望的胸怀顿时舒畅,飘逸的兴致迅速飞腾.清幽的排箫奏鸣,好像清风刮过,柔美的歌声缭绕,好像白云停步.

讲“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都是比喻修辞.

鉴赏:两组句子,极写兴致之高,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原文:睢(suī)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yè)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翻译:(今天的盛宴可比西汉梁孝王)睢园中竹林聚会,(文士们的饮酒的)豪气超过了(东晋时的)陶渊明;(好像有后汉时)邺水河畔(曹植)咏荷花的才气,文采(好像)照直逼近南朝的临川刺史谢灵运.

讲这里使用的都是借代修辞,用相关的事物来代人物或事件.

鉴赏:极写宴会之欢娱场景.引用典故,暗示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含蓄凝练.

原文:四美具,二难并.

翻译:(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全都具备,(贤主、佳宾)二难齐集一堂.

鉴赏:两个三字句为前面四组句子作结.节奏为之一变,情绪亦将发生变化.此为启下.

原文:穷睇(dì)眄(miǎn)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翻译:向那无际的长空极目远眺,在这短暂的假日尽情游乐.苍天高远,大地辽阔,觉察到宇宙浩渺无垠;兴致消尽,悲哀涌来,认识到盛衰自有定数.

讲“穷”、“极”都是到极点之意.“于中天”“于暇日”都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了.两个“之”字都是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

鉴赏:“穷”“极”二字,将视野又一次扩展到宴会之外,境界更加廓大,情绪却将由喜而转忧.其后两个四六句,一方面体悟天地之大,宇宙无穷,另一方面,感叹人生无常,盛衰有定,充满了哲理玄思.这一玄思之中所蕴藏的人生的孤独感,将贯穿以下的所有文字.

原文: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翻译:远望长安(沉落)到夕阳之下,遥看吴郡(隐现)在云雾之间.地理形势极为偏远,南方大海特别幽深,(昆仑山上)天柱高耸,(渺渺夜空)北极星远悬.

讲“望”“目”都是“远看”之意.“于日下”“于云间”是介宾短语,在句中作补语.

鉴赏:东西南北,极目四望,实则是“骋怀四想”:由日落想到长安,由云海想到吴会,由南方而想到大海,由北京而想到天柱、北极.世界阔大,宇宙无边,在这阔大无边的世界宇宙面前,人生是那么的渺小.在此世界宇宙面前,有谁能不感叹人生?“骋怀四想”为下面的人生感叹张本.

原文: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hūn)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翻译:雄关高山,难以越过,谁为迷路游子悲伤?浮萍流水,偶然相逢,全是客居他乡之游子.怀念着宫门而不能看见,在什么年月(才能)(像贾谊)到宣室侍奉君主(一样回朝为官)? (wèi)

讲“悲”是为动用法,意思是“为……悲伤”.“客”是出游在外地的人.“怀帝阍”“奉宣室”都是借代修辞,后者还是用典.“以”是介词,“在……的时候”.

鉴赏:“关山”“萍水”两组句子,一问一答,但所答与所问之间并不是直接对应,再加上“怀帝阍”这一否定陈述和“奉宣室”这一反问,王勃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心绪和自我悲伤的情调早已满溢.其言辞哀婉、情意绵绵之处,千载之下,仍让人不禁情动,心有戚戚者可能会不禁泪落.

第五段,原文:嗟乎!时运不齐(jì),命途多舛(chuǎn).冯(féng)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翻译:啊!时运不顺畅,命途多坎坷.冯唐(那么)容易衰老,李广(那么)难得封侯;把贾谊贬谪到长沙,不是没有圣贤的君主;让梁鸿到海角避居,难道缺乏清明的时代?

讲“屈”“窜”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贾谊委屈”“使梁鸿逃窜”.“于长沙”“于海曲”都是介宾短语作补语.

鉴赏:一个叹词发端,转而为更加强烈的抒情.其下三组句子,分三个层次作着同一个感叹: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第一层表达基本认识,第二层举两个例子,来宽慰和自己一样的失意之人,第三层用一个否定判断和一个反问论述,言之凿凿,情之切切.

原文: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翻译:所(能够)依赖的(是):君子能够看到细微的预兆,通达事理的人知道天命.讲“所赖”句,一说为:“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另有他意.

鉴赏:“所赖”为结,总结上面三层感叹,“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为启,开启下文四层抒怀.

原文:老当益壮,宁(nìng)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翻译:年纪老迈(情怀)应当更加雄壮,哪能在白发苍苍的时候改变自己的坚定心愿?境遇艰难(意志)应该越发坚定,不能坠掉远大崇高、直凌青云的志向.

讲“穷”为“无路可走”,人生遇到重大的坎坷.

鉴赏:此为抒怀之第一层,表达一种境界,一种高尚的人生观: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志向不改,做人的准则不变.

原文: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翻译:喝贪泉的水却觉得清爽,处在干涸的车辙中却依然欢乐.

讲“而”“以”都是转折关系的连词.

鉴赏:此为抒怀的第二层,表达一种乐观开朗的情怀,此情怀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的情怀.然而,我读到的却是更多的苦笑.贪泉的水是志士所不愿喝也不应喝的呀!涸辙是志士所不愿居也不应居的呀!

原文:北海虽赊(shē),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翻译:北海虽然遥远,乘风便可以到达;旭日般的青春已经逝去,夕照似的老年岁月也不算太晚.

讲“东隅”“桑榆”都是借代修辞.前者代青年时光,后者代老年岁月.

鉴赏:此为抒怀的第三层,从时空两个方面来进行自我激励,也是自我安慰.毕竟,“扶摇”是不可乘的呀!“东隅”是不应逝去的呀!

原文: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翻译:(汉代的)孟尝高尚纯洁,空空地怀抱报效国家的雄心;(晋朝的)阮籍放荡不羁,哪能效仿他遇穷途而痛哭.

讲两个“之”字都是结构助词“的”.

鉴赏:此为抒怀的第四层,两个典故,借着对孟尝、阮籍的否定性评判,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但读来却觉着,其中蕴含着不尽的的哀婉.

第六段,原文: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翻译:我王勃,只是一个能够佩三尺绅带的书生.

讲“命”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产生于中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的初始阶段,在《周礼》与《礼记》中都有记载.比较集中的是《礼记•朝事》中记载的.“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诸侯诸伯七命,其国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子男五命,其国家、宫室、车旌、衣服、 礼仪,皆以五为节.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及其封也,皆加一等,其国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亦如之.凡诸侯之适子省于天子,摄君,则下其君之礼一等;未省,则以皮帛继子男.公之孤四命,以皮帛视小国之君,其卿三命,其大夫再命,士一命,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各视其命之数;侯伯之卿、大夫、士亦如之;子男之卿再命,其大夫一命,其士不命,其宫室、车旌、衣服、礼仪,各如其命之数.”

鉴赏:王勃以这样的自谦之词来为自己定位,其复杂心情可以说一定是一言难尽.

原文: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què)之长风.

翻译:(虽然)与年轻的终军同龄,却没有机会请求捆缚敌人的长绳;(虽然)有志愿投笔从戎,(却只能空空地)羡慕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宗悫.

讲“弱冠”为不足二十岁.二十岁行冠礼,故而,在二十岁之前叫弱冠.

鉴赏:两组句子,仍借古写怀.先以终军自比,却表达着没有终军幸运的感叹,再以班超、宗悫自许,但随即就表达只能羡慕他们的遗憾.两个典故都暗示了自己不甘作一介书生的决心.

原文:舍簪(zān)笏(hù)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翻译:(如今)在人生路上抛舍了富贵爵禄,到万里之遥的地方去陪伴父亲.虽不是玉树般的谢家子弟,却也有幸和孟母的贤邻一样的各位相交.

讲“簪笏”“百龄”“晨昏”“万里”都是借代修辞,分别代“富贵爵禄”“人生一世”“早晚礼拜”“遥远的地方”.“于百龄”、“于万里”都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了.

鉴赏:以两组平稳的六字句含蓄地叙述了自己弃官事父,“路出名区”得以结识各位嘉宾的人生际遇.与前一组句子相连,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他的真实情感到底是悲是喜这样的问题.是喜中有悲?还是悲中有喜?

原文:他日趋庭,叨(tāo)陪鲤对;今兹捧袂(mèi),喜托龙门.

翻译:不久便要“趋庭鲤对”,承受严父的教导;今天有幸喜登龙门,拜见高雅的主人.

讲“趋庭,叨陪鲤对”是《论语》中的一个典故,原文也是一段非常出色的记叙散文,其文如下:[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这里采用了意译之法.如果直译是:“某一天快步从庭中走过,惭愧地像孔鲤和他的父亲对答一样和我的父亲对答;今天我举起衣袖(拜见阎公),高兴地像鲤鱼跳过龙门一样.”

鉴赏:从字面来看,王勃这是明白表达自己不论接受严父的教诲,还是参加滕王阁盛会,都是十分值得高兴的事.其实只是一个客客气气的结尾.

原文: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翻译:如果碰不到(举贤的)杨得意,就只能抚摸着凌云之志来为自己惋惜;既然遇见了(知己的)钟子期,奏起那流水之曲又有什么可惭愧的?

讲“杨意不逢”、“钟期既遇”都是宾语前置的句子.“而”、“以”都是连词,前者为顺承关系,后者为并列关系.

鉴赏:两组四六句再次感叹自己怀才不遇,知己难逢.又一次为下文的感叹张本,使其更显水到渠成.

第七段,原文:呜呼!胜地不常,盛筵(yán)难再;兰亭已矣,梓(zǐ)泽丘墟.

翻译:唉!美好的景致不能常存,盛大的宴会也难再遇,兰亭(修禊的雅兴)(久已)消逝,金谷园(富丽的楼阁)(早成)废墟.

讲“已”是“消逝”.梓泽,见教材174页注释④.

鉴赏:以“呜呼”一叹开始最后一轮的感叹,比上一段更见伤感.寥寥数语,写尽古今盛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其历史的沧桑感饱蕴其间.

原文: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翻译:临别之时写下赠言,在这盛大的饯别宴会上侥幸蒙受都督的恩遇.登临滕王高阁撰写诗赋,这是我对诸位先生所期望的.

讲“于伟饯”“于群公”都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了;“于伟饯”和“幸”都是“承恩”的状语,“于群公”则是“望”的状语.“是”为代词“这”,“所”为特殊的助词,与“望”这一动词形成了一个名词性短语.

鉴赏:在文章的最后,王勃又一次客气地回到登高作赋的事情上来,并客气地表达出自己还期待着其他与会者的赠言与作品.

原文:敢竭鄙(bǐ)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翻译:我竭尽自己粗陋的情怀,恭谨地写成这篇短序.我所有的语言都铺陈出来,四韵八句都写成了.请各位再施展像潘岳、陆机那如江河大海一样的才气(各赋所怀)吧!

讲“洒潘江”“倾陆海”两个典故形成了互文修辞,在翻译时要注意合并.

鉴赏:谦虚地表达自己写诗的情感,并期望在坐的嘉宾施展文才、各赋所怀.全文在这种礼让中结束,不失分寸,非常得体.

三、局部思路揭示

本文因饯别而作,但对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情,不落窠臼,独辟蹊径.而局部思路的布局谋篇,取舍立意,亦颇见之为文功底.以第五段为例,作者的情感起伏脉络是:先用一连串短句抒发感叹:“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后易老,李广难对.”而后长短结合,抒发自己的愤郁悲凉:“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最后又用先短后长的一组对偶表明心志:“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铿锵的语调表达了自己不甘沉沦的决心.

全文共分四层,第1层历叙洪都雄伟的地势、珍异的物产、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贵的宾客,紧扣题中“洪府”二字来写;第2层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近观远眺,都是浓墨重彩,写出了滕王阁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紧扣题目“秋日”、“登滕王阁”六字来写;第3层由对宴会的描写转而引出对人生的感慨,紧扣题目中“饯”字来写;最后一层自叙遭际,表示当此临别之际,既遇知音,自当赋诗作文,以此留念,这是紧扣题中“别”、“序”二字来写.由此看来,全文层次井然,脉络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谓丝丝入扣,层层扣题.全文一气呵成、首尾连贯,又不乏抑扬跌宕、起伏顿挫之妙,典故随文纷沓、意蕴深远,与美景良辰相映成趣,又与深沉的情感相得益彰,千载之下,仍是动人颇深,感人肺腑,让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