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平仄韵律该怎么理解?
一、诗词的平仄与韵律
、诗词的平仄: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仄分为平声、去声、上声、入声四种:
1、平声:平声又分为阴平和阳平,也就是我们现在发音中的一声和二声,就称之为平。
2、仄声包括:上声、去声(亦即三声、四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出现,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平仄谐和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3、入声是指短音,在现代诗中基本没有了,江浙粤一带还有保留,如“屋”就是入声。
4、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五言和六言的平仄对仗中间不能出现“孤平”或“孤仄”。何谓孤平和孤仄?指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如果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即是孤仄。
、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要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
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1、诗词的平仄:是对初学者美感的强化训练,是对诗意境界而选择的一种修饰。是为了让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2、诗词的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对偶缘自宇宙万物的自然对称与心理学上的联想作用,以及美学上对比、平衡的原理,体现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有方就有圆、有生就有死、有明就有暗......,因此,以山对水、以风对雨、以天对地......。诗词中的对偶,叫对仗。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
3、诗词的押韵: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诗词中的韵,大致等于汉字中的韵母。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诗句中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到句尾,所以叫韵脚。
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就押韵的格律要求来说,韵字是关键字,关键字的读音与中古音系统不合,就打乱了格律,也就破坏了音乐美。至于韵字以外,如果没有其他规律拘束着,我认为就可任由作者自由发挥,只要达到读起来不别扭,能朗朗上口也未尝不可,至少是关系不大。好的韵脚,能够对整首诗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能够增强诗词的节奏感及烘托出诗词意境的美感。
古诗词中平仄怎么分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五种声调,称为平(阴平、阳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
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扩展资料
在汉语里,平仄是指语速的快慢。韵母a大声读是a,小声读也是a,在分贝数大致相同情况下,a音比o音响亮。因为a的开口大。因此,平重仄轻不成立。
有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是因为学术界对平仄没有实践性的认识引发的。从数学原理上,平仄是建立在不完全归纳法的基础上。站在物理学角度,我们可以通过歌诀,更好的理解平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仄
平仄声是在四声基础上,笼统地把四声分成两类,故而产生“平仄”。
古音和今音的对照,大概是这样分的:今音的第一第二声约等于古音的平声,今音的第三第四声,约等于古音的仄声。
具体来讲讲四声。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汉语四声则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扩展资料
在汉语里,平仄是指语速的快慢。韵母a大声读是a,小声读也是a,在分贝数大致相同情况下,a音比o音响亮。因为a的开口大。因此,平重仄轻不成立。
有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是因为学术界对平仄没有实践性的认识引发的。从数学原理上,平仄是建立在不完全归纳法的基础上。站在物理学角度,我们可以通过歌诀,更好的理解平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仄声
1 一般而言,第一声第二声就是平,第三第四就是仄,轻音大多为仄,也会有平,看上下句的对仗
(一般长音为平,第一声和第二声都是长音,能一直读,比如乌―――,读起来可以拉很长,而三四声轻音为短音,读起来马上就结束。古代没轻音只说)
2 一般高中的诗都可用上面的方法,但也会有一些特殊情况,就看上下句对仗,韵律诗的上下对仗,举个例子:平仄平仄平平仄,对的一般是仄平仄平仄仄平,但也会有对的是仄平仄平平仄平
3 对于古音就不说了,古音也不只是平上去入。
补充一个点,还有一个叫中(这个考试应该不会考,反正之前没见考过),就是可平可仄,原因是古今读音差异和解法问题。
比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中平中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 ,也可以中平中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 简单一点就是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ps:所以记住第一点,基本能对90%,第一第二点,考试基本无忧
关于押韵:
押韵就是压的韵母,诗句的最后一个字,比如 古gu,就是U,同韵的就可以比如:图,无,芦,虎这类,诗shi,就是i,比如只,日,词。
绝句一般四句,律诗八句,(不是按句号分的,逗号也算一句),绝句押韵在一二四,比如锄禾日当午,wu,汗滴禾下土tu,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ku,都是u。
律诗是第二句,第四句,第八句押韵。
ps,上述方法是一般情况,也有特殊情况,因为古今读法不同,而且不是所有诗都押韵,一般只有绝句,律诗押一个韵,古体诗不押韵或者押不同韵,就是不同的韵母,比如 春江花月夜这类,白居易写的长诗,李白的古体诗等。
还有古今读法差异,有些今读不押韵的其实是押韵的,古代对于作诗作词很讲究韵律的,甚至每个字应该什么韵律都有说法,词为多。
古风中常用到的成语
这个无法言说,因为成语是长时间沿用而形成的,比如如今的王菲的歌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水波不兴就是个成语,出自 苏轼的前赤壁赋,但当时却不是,用的多了就成了成语。
古人写作没有成语这说,但有用典一说,尤其是黄庭坚一派,以用典为荣。
当时人没有成语这么系统的概念,至于现在的古风文章和诗歌,很多还是用典,因为用典没有字数限制和韵律限制,而成语这个都比较规范,当然不是所有的成语都是四个字的。
对于诗,歌这类,可以多看看近代诗歌和散文,里面有古韵而不拘泥,现在的古风就不好说了,当然,不一定要有古代的语言,比如周杰伦的青花瓷,古风,但全篇没有一个真正古代的的成语或典故什么的,用的词最多也是近代的,从晚清民国,五四这段时间的用字很讲究的,可以多看看,比如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王国维,郁达夫,他们的字就写的很美,而且很多有今之古韵,尤其是王国维,是半文言式的
可以看看《人间词话》是对诗词意境的一种很好的假说(学界不完全认同,大体认同,解读也很多),但真的很美。
学古诗的可以从 《诗经》开始,然后《楚辞》,古体诗,《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清词曲,近代诗歌,大概这个步骤,歌赋可以不看,太繁琐,而且歌主要为曲,打谱,后来才有了词(不只是宋词),曲也不用看很多,意境用词等较诗歌差很多。最巅峰的是唐诗宋词。
近代诗歌比较开发,没那么多讲究,但如今的很多古风文,尤其是歌曲填词,多源于此,当然唐诗宋词有有很多,王菲有很多歌的词都是如此。
关于成语,真的很少有直接用的,用也是用典,把成语回归原来的文字。
差不多是,就是有些字古代和现代的发音不同
古代的四声和现代的四声有一定的区别,古代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其中的“上去入”均为仄声,而现代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全部转化到现代的四声里面,需要注意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