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诗歌大全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白居易文学主张?

2024年11月07日 17:09:071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极可注意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白居易文学主张?

白居易的文学主张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里包含两方面的意思:  1、一方面是反映时事,也就是《秦中吟序》所谓“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  2、另一方面是为现实而作,也就是《与元九书》所谓“裨补时阙”。反映的事情不一定是时事,但目的是为了现实。

白居易创作主张?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要求诗歌能“补察时政”,“泄导人情”,做到“辞致而径”、“言直而切”,"事核而体”、“体顺而肆”

白居易诗者主张?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诗歌应该反映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疾苦。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人民的苦难。

2. 诗歌应该通俗易懂,语言平易近人。白居易反对艰涩难懂的文风,主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感情,使诗歌能够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3. 诗歌应该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他认为诗歌的形式应该简洁明了,内容应该充实丰富,形式和内容应该相互协调,达到完美的统一。

4. 诗歌应该具有审美价值。白居易主张诗歌应该具有审美价值,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他的诗歌往往具有优美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总之,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韩愈诗歌主张?

韩愈在诗歌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韩愈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韩愈在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他的古文众体兼备,举凡政论、表奏、书启、赠序、杂说、人物传记、祭文、墓志乃至传奇,无不擅长,可大致概括为论说与记叙两类。

杜牧白居易诗歌?

《紫薇花》杜牧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

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杜牧可以说仕途也不是很顺,他经历了从唐宪宗到唐宣宗的六朝,处于牛李党争激烈的时期,一生多在外地为官,最后才回到朝廷,任中书舍人。

因为当时中书省也称作紫微省,所以杜牧也被人称为紫薇舍人杜紫薇。在这首诗里,杜牧写紫薇花不像桃李那样争春,而是独自在夏秋季节开放,实际上也是表达了自己不随流俗的情怀。

诗人写的紫薇花是在秋天开放,而且早晨还带有露水。紫薇花选择这个冷落的时节,为的是避开春天的热闹,把繁华让给别人。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虽然它有谦逊的品德,但毕竟是那些争春的花朵,现在夏秋季节了,它们又在哪里呢?只有紫薇花笑在最后,独自在秋风中开放。

仔细想来,这不与时俯仰,不随波逐流,不去争春邀宠,却愿意在瑟瑟秋风中独自开放的紫薇花,不正是诗人杜牧的写照吗?

《紫薇花》白居易

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

也是巧得很,这首诗的作者白居易,作此诗时也是在中书省上班,任中书舍人,和上面一首诗的作者杜牧一个样。所以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有,紫薇花对紫微郎。

白居易在中书省值班,丝纶阁本来是起草皇帝文件的阁楼,此时却没有事情要做。一个人感觉时间难熬,看到门外的盛开的紫薇花,因有所感,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作为诗人的白居易是非常敏感的,听到钟鼓楼里那计时器滴漏的声音,虽然显得寂寞无聊,但也能激发灵感。独自坐着一个伴也没有,只有紫薇花和白居易这个紫微郎面面相觑。

李白曾经有诗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他是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闲适洒脱的心境。不知道白居易此时看着紫薇花又能写出什么感觉来。

不料白居易这首诗以《紫薇花》为题,写的却是皇宫里寂静的气氛,隐约透露出当时沉闷的政治气候。诗人的无聊空虚,既是对自己仕途生活的不满,也是对朝廷政治层面的失望。

从上面这两首诗还可以看出,紫薇花在我国历史上的喜爱程度,它早在唐朝时就广泛种植于长安京城甚至皇宫里面。唐朝时中书省曾经改名为紫微省,因紫微与紫薇同音,因而紫微省里更是种满了紫薇花。

白居易诗歌意义?

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易懂,老少吟唱,传遍全国,流传千载而不衰。反映了晚唐社会生活的各种画面,涵盖达官贵人、贫民乞丐、卖炭翁等生活状况,刻画了众生相,谴责鞭挞了民不聊生、官场腐败的社会现实,社会画面广阔,他的诗歌是一部记录当时社会的生活面貌的历史。

白居易贬官诗歌?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问刘十九》

《琵琶行》《长恨歌》等.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白居易文学上的主张?

白居易在文学上的主张是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包含两方面的意思:  1、一方面是反映时事,也就是《秦中吟序》所谓“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  2、另一方面是为现实而作,也就是《与元九书》所谓“裨补时阙”。反映的事情不一定是时事,但目的是为了现实。

黄庭坚的诗歌主张?

黄庭坚强调作诗之旨在于重理,崇尚儒家的正统雅正之风,提倡温柔敦厚的诗风。

他认为作诗须重法度,讲究音律和谐,重视学习前人并超越前人,使诗文自然脱俗,并主张以学问为诗,“潜心六艺,玩思百家”。

他的诗学主张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也影响了姜夔等南宋诗人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