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写景的作用:景,是诗歌表达感情的重要凭依,理解诗歌中的景对我们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非常重要。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景?
首先看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的,然后分析其具有怎样的特点,最后把握其作用。
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具体的说,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和地点等。
所谓渲染烘托,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渲染一种环境氛围,用这种环境氛围来烘托人物的心情。
所谓对比衬托,就是通过描写情感基调与诗歌中人物情感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景物,让两者形成对比,从反面衬托突出作者的感情。
这两个作用在前面已有谈及,这里不再赘述。(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诗歌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即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
它和烘托的不同在于:烘托是通过环境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突出更具有感染力,它是表现人物的方法;借物抒情则是一种抒情方式,指的是诗人在创作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借助景这个媒介来表达感情。
(二)起兴。
起兴,又叫“兴”。
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简单的说,“兴”的作用就是“引”,用其它的事物来引出所要表现的事物。
因为它起的是“引”的作用,所以它往往在诗歌或各节(如果是比较长分节的诗的话)开头。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也有“兴”的作用。
(三)过度。
在说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过渡作用之前,我们先得明白一点:就像我们的感情会因为环境的变换而变化一样,在诗中,诗人的感情也可能受眼前之景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也就说,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或喜或悲或忧或乐可能是单纯的,也可能是忽喜忽悲忽忧忽乐有所变化的。
如果在一首诗中,诗人的感情有变化,那么眼前之景就可能是导致其情感变化的原因。
这样,处于诗歌情感变化之间的景物描写就可能具有过渡的作用。
(四)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尾的一种方式,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突然转为写景,以景代情结束全诗。
使用此种技巧可以让读者在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使诗歌韵味无穷,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时无情胜有情”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