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诗歌?
1、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西游记·第四十回》
2、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西游记·第十七回》
3、人逢喜事精神爽,闷上心来瞌睡多。——《西游记·第三十五回》
4、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西游记·第七十四回》
5、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西游记·第二十四回》
6、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原被犬欺。——《西游记·第二十八回》
7、一叶浮萍归大海,为人何处不相逢!——《西游记·第四十回》
8、禅心朗照千江月,真性情涵万里天。——《西游记·第八回》
9、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西游记诗歌分类?
《西游记》里诗词大致可分为四类:写景诗词、描人诗词、叙战诗词和传佛诗词。现一一叙述于下。
一、写景诗词
唐宋诗词之中,不乏很多写景状物佳作,但没有几首能有《西游记》(后用“此书”代)诗词清白单纯。
作为一部虚幻故事,势必有许多虚幻景物的描写。而既为虚幻,故此书之中的诗词,比常寻常写景诗词少了许多现实的约束。这便更便于作者的发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对天庭的描写,如:
……金光万道滚红霓,瑞气千条喷紫雾。只见那南天门,碧沉沉,琉璃造就;明幌幌,宝玉妆成。……琉璃盘内,放许多重重叠叠太乙丹;玛瑙瓶中,插几枝弯弯曲曲珊瑚树。……【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此诗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把本身并不存在的天庭描述得形象生动,仿佛真有一个天庭。南天门“碧沉沉,琉璃造就;明幌幌,宝玉妆成”对仗工整,纯朴之词描述堂皇之境。
西游记诗歌的文化内涵?
人们习惯于引用《西游记》第2章菩提祖师的“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塵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来说明《西游记》己经具有“三教合一”思想。其实,用“三教合一”来阐明《西游记》中宗教内涵有些欠妥,应对三者之间的主次关系作进一步分析。一言以蔽之,《西游记》中的三教关系为:“儒为立本,道为入门,释为极则。”
1、
《西游记》故事虽最先是佛教故事,但是还在流传过程中逐渐被儒家化了。它不但表现在故事中将孔圣人和李老君、如来佛三者一起称颂,表现在多神并立的泛神论之上,还表现在孙悟空等设定的形象言语用到了儒家经典,行为遵照儒家规范,而评判事物的价值观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原本上。儒家精神本来是《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底蕴,是为小说之根本。
儒家思想以入世为根本宗旨,表现出对生命的执着,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望。而儒家的入世情怀,便被人们具体化为修齐治平、忠君爱国的思想。在《西游记》的第7回中,孙悟空与如来辩解大闹天宫之原因,认为“灵霄宝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强调的是对于推翻旧的制度、建功立业的向往。《西游记》中无论唐僧还是孙悟空等,都是己经被儒家化的和尚,他们的灵魂充满了积极入世的情怀。
其次,《西游记》中所创造的世界是许多个神系的世界。主要有两大系统,一个是道教系统,以玉皇大帝为主;一个是佛教系统,以如来佛为首的。这两个神系是相互并列的,基本上没有高下之分。
《西游记》描述的神、佛、圣很多,而且相处和睦。例如,第2回菩提老祖传授孙悟空长生之法,认为潜心修炼定能修成正果,“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此处佛与仙的并列正是说明佛教与道教的并存状态。
又如第32回,孙悟空在回答樵子如何解释妖魔的问话时说道:“若是天魔,解与玉帝;若是土魔,解与土府。西方归佛,东方归圣。北方解与真武,南方解与火德。有是蛟精,解与海主,有是鬼祟,解与阎王。各有地头方向。”无一不体现了佛道杂糅在一起的特征。
西游记诗歌的优缺点?
《西游记》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浪漫主义的神话小说。广受大众喜爱。同时也成了众多学者研讨的话题。但有很多同志在欣赏这颗艺术奇葩的同时,喜欢盘根问底追根溯源,甚至在鸡蛋里挑骨头,我也发现在《西游记》这个大鸡蛋里还真能挑出不少骨来。比如原著中的某些诗词太多太长就是败笔之一。
诗词歌赋是文字语言艺术之精华。在小说或其他文学作品中恰到好处的加一些诗词,就象给作品镶上一颗亮丽的明珠,使之显得特别的华美。但诗词太长太繁琐我却不喜欢。这也许是我没有达到诗人境界的缘故。
西游记中诗歌出现的原因?
明清小说虽然都有很多诗词,但西游记确实是比较特殊的。
因为其中很多很多不是作者的原创,而是直接从全真教道士,比如丘处机,马钰等人的集子里直接抄来的(没错就是射雕英雄传里那几位)。
这些诗词在一般读者读来很是无趣,甚至有影响阅读的麻烦。但它们客观成为研究西游记成书过程的宝贵资源。学者们因此做出推断,西游记在成书过程中很可能有全真教道士的染指,他们用这个文本作为传教的一个方式。
西游记的诗歌对后世小说的意义?
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最杰出的充满奇思异想的神魔小说。《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
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所以说《西游记》是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
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魔幻现实主义的先驱开创者。自《西游记》之后,明代出现了写作神魔小说的高潮。
有朱星祚的《二十四尊得道罗汉传》,邓志谟的《铁树记》、《飞剑记》、《咒枣记》、许仲琳的《封神演义》等。《西游记》对戏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清代宫廷大剧《升平宝筏》是西游戏,十本,240出。《西游记》不但有续作、仿作,对后世的小说、戏曲、宝卷、民俗都产生影响,清朝子弟书里都有《西游记》的鼓词,可见影响之大。
自创的诗歌关于冬天的诗歌?
、《走过冬天》
我走过我的冬天
那是我独一无二的冬天
我不把它说出来
是我不期望春天
象一个沧桑的老人
对着一棵树发呆
树上的枝条
越来越少
地上的柴垛
越垒越高
高过了老人的额头
冬天的阳光照射着他
冬天的脚步加速
我经历过的冬天
就是这样一个冬天
我不把它说出来
事实就是这样
谁也改变不了
谁也隐瞒不了
象一只没名字的鸟
风干的骨架
挂在树干和桠之间
嘲笑你的眼睛
你才能察觉
呼啸而过的速度
把一个身躯砸的粉碎
2、《冬》
安坐在红火的炉前
木器的光泽
诳我说一个娇羞的脸
抚摩着褪了色的色缎
黑猫低微地呼唤
百叶窗放进气的清新
长廊柱下星近
想念温暖外的风尘
今的更声打着了多少行人
3、《冬天的信息》
迎着寒冬开放的蔷薇
在院子里冷寒的角落
举着一支支火把
满身都长着刺
没有人敢靠近她
一个下了严霜的清晨
我掠一朵插在玻璃杯里
只见有一团烈火
抖动着从透明的水底燃起
蔷薇啊
我寒冬里的朋友
在你火红的花朵旁
我书写着冬天的信息
4、《看不见雪的冬天》
看不见雪的冬天忧郁无眠
无缰的思绪与文字蹁跹
思念布满不夜的城市
无法忘记你风尘仆仆的笑脸
温柔的月光为我捎去满城的挂牵
手握你送给我的礼物
习惯轻轻放在唇边
爱的暖流沁人心间
拈一片泛黄的叶子端详
突兀的经脉里仍透出瑰丽的秋天
幸福在我们的童话里圈圈点点
怎会忘记你我欢聚在城市的街角
手牵着手
肩并着肩
爱的足迹在月下快乐绵延
你说相拥是一支淡雅的莲
我说离别是一滴缠绵的泪
蛰伏在看不见雪的冬天
默默期待温暖我们的艳阳天
再鲜亮的玫瑰
终有一天会凋谢
唯有略带伤感的真爱瞬间
永远记载在我爱你的信笺
5、《礼赞冬天》
一丝不挂
赤裸裸地
莅临人间
人为的那一小块遮羞布
她深感不安与愧疚
尖刀一般
呼呼地西北风
是她
为
诗歌有归字的诗歌?
隋末唐初 虞世南 归云半入岭,残滴尚悬枝。
【初晴应教】 唐 皎然 归心不可到,松路在青霄。【界石守风望天竺灵隐二寺】 王勃 归骖将别棹,俱是倦游人。【临江二首 其一】 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临江二首 其二】 江皋寒望尽,归念断征篷。【冬郊行望】 王维 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 韦应物 去马嘶春草,归人立夕阳。【荅王卿送别】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闻雁】 司空图 旧居留稳枕,归卧听秋钟。【即事九首 其七】 左偃 归鸟入平野,寒云在远村。【郊原晚望怀李秘书】 白居易 浮名相引住,归路不同归。【长安送柳大东归】 刘长卿 归人乘野艇,带月过江村。【送张十八归桐庐】 刘幽求 田园迷径路,归去欲何从。【书怀】 吕温 莫虑前山暗,归人正眼①明。【吐蕃别(一作列)馆送杨七录事先归】 权德舆 恩沾长寿酒,归遗同心人。【敕赐长寿酒因口号以赠】 许浑 归心已无限,更送洞庭人。【送客南归】 宋之问 归寝忽成梦,宛在嵩丘山。【答田徵君】 张说 归途千里外,秋月定相逢。【被使在蜀】 李远 不觉清凉晚,归人满柳阴。【慈恩寺避暑】 李商隐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滞雨】 李频 帝里春无①意,归山对物华。【送友人下第归感怀】 陈陶 芳草温阳客,归心浙水西。【永嘉赠别】 孟浩然 归人须早去,稚子望陶潜。【赠王九】 郑谷 荆山归不得,归得亦无家。【闷题】 郑惟忠 离忧将岁尽,归望逐春来。【送苏尚书赴益州】 赵嘏 童稚苦相①问,归来何太迟。【到家】 徐凝 不挂丝纩衣,归向寒岩栖。【送寒岩归士】 贾岛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题诗后】 顾非熊 见雁无书寄,归吴定此年。【登楼】 崔国辅 归时①日尚早,更欲向芳洲。【中流曲】 崔湜 赖逢征客①尽,归在落花前。【喜入长安】 崔融 旅魂惊塞北,归望断河西。【塞上(一作北)寄内】 韩翃 归时何太晚,日照杏花西。【汉宫曲二首 其一】 韩偓 去是黄昏后,归当胧?时。【早归】关于童年的诗歌,比较短的诗歌?
童年的诗歌一般都比较短因为童年时期的孩子的语文水平和理解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内容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此外,短小精悍的诗句也更容易让孩子们记忆和背诵,有利于他们的语言和文学素养的培养。一些例子可能会包括:《小星星》、《梦》、《蒲公英》等等。
藏语诗歌和汉语诗歌的对比?
尽管藏族母语诗歌有着丰富的传统,但文学变革仍旧以其渐进的方式发生着。1980年发表于《西藏文艺》的诗歌《冬之高原》是一首运用传统格律写成的诗歌,借鉴了《诗镜》的诗学理论。然而,在这一首用了传统格律的诗作中,诗人恰白·次旦平措呈现了鲜明的时代内容。
普通藏族人的情感、心境在诗歌中流露出来,在内容上与传统诗作存在较大差异,产生了很大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