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古诗词

描写冬天的诗句天的古诗?

2024年07月05日 02:09:261

描写冬天的诗句天的古诗?

描写冬天的诗句,例如: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洪升《雪望》

描写秋葵的诗句古诗句?

秋葵

宋-陈师道

炎艳秋来故改妆,薄罗閒淡试鹅黄。

倾城别有檀心在,依倚西风送夕阳。

咏秋葵

宋-薛朋龟

安肯向春阴,群然发锦林。

黄存秋后色,赤抱日边心。

喜附兰阶臭,羞誇菊砌金。

敢忘涓滴润,雨露不时临。

东开头的诗句,古诗?

关于东字开头的诗有:

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其一》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出自唐代杜牧的《赤壁》

4.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出自宋代苏轼的《海棠》

描写秋天的诗句古诗?

描写秋天的诗句,例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

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描写黄河的诗句古诗?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唐】王维

  3、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赠崔侍郎·其一》【唐】李白

  4、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黄河》【宋】王安石

  5、亘地黄河出,天开此一门。——【明末清初】顾炎武

  6、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唐】李白

描写丽江的古诗句?

夏日艳阳去丽江,高原景色不寻常。白云朵朵树上挂,溪流汩汩山涧淌。梯田层叠似明镜,林间时隐现牛羊。又是一年农忙时,仿佛已闻稻花香。一一《去丽江》作者:蓝色港湾

流双车转,桥小百座横。故道茶马远,古柳又新春。一一《游丽江古城》作者:天心洲人

描写色彩的古诗句?

1、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王涯《春游曲》

  2、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刘昚虚《阙题》

  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4、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张籍《春别曲》

  5、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丘为《题农父庐舍》

  6、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描写樱花的古诗诗句?

东风渐暖满城春,独占幽居养病身。

莫说樱桃花已发,今年不作看花人

——【唐】张籍《病中酬元宗简》

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行便当游。

何必更随鞍马队,冲泥蹋雨曲江头。

——【唐】白居易《酬韩侍郎、张博士雨后游曲江见寄》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

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

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

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唐】李商隐 《无题四首》之四

昨日雪如花,今日花如雪。

山樱如美人,红颜易消歇

——【近代】邓溥雅《樱花》

树底迷楼画里人,金钗沽酒醉余春。

鞭丝车影匆匆去,十里樱花十里尘。

——【近代】郁华《樱花》

描写冬雾的诗句古诗?

有关冬天的雾的诗句有

1. 凌雾行 (韦应物)

秋城海雾重,职事凌晨出。才看含鬓白,稍视沾衣密。道骑全不分,郊树都如失。霏微误嘘吸,肤腠生寒栗

2. 雾 (李峤)

曹公迷楚泽,汉帝出平城。涿鹿妖氛静,丹山霁色明。类烟飞稍重,方雨散还轻。倘入非熊兆,宁思玄豹情。

3. 咏雾 (苏味道)

氤氲起洞壑,遥裔匝平畴。乍似含龙剑,还疑映蜃楼。拂林随雨密,度径带烟浮。方谢公超步,终从彦辅游。

4. 水亭夜坐赋得晓雾 (李益)

月落寒雾起,沈思浩通川。宿禽啭木散,山泽一苍然。漠漠沙上路,沄沄洲外田。犹当依远树,断续欲穷天。

5. 咏雾 (董思恭)

苍山寂已暮,翠观黯将沉。终南晨豹隐,巫峡夜猿吟。天寒气不歇,景晦色方深。

描写鱼的诗句古诗?

描写鱼诗句,例如:

鱼跃青池满,莺吟绿树低。—— 唐 · 李白《晓晴》

秋浦田舍翁,採鱼水中宿。—— 唐 ·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十六》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唐 · 李白《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

鱼目高泰山,不如一玙璠。—— 唐 · 李白《赠别从甥高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