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诗歌大全

纳兰性德?纳兰容若?纳兰明珠?

2024年07月01日 20:05:191

纳兰性德?纳兰容若?纳兰明珠?

纳兰性德原名纳兰成德,后避太子保成讳该性德。字容若。(就像白居易字乐天,也称他为白乐天。)纳兰明珠有三个儿子:长子纳兰容若,次子纳兰揆叙,三子纳兰揆方。

纳兰性德的弟弟?

纳兰性德有两个弟弟,大弟纳兰揆叙,小弟纳兰揆方,此外没有其他姊妹。兄弟三人虽然生活在富贵人家,但没有沾染骄淫的恶习,兄弟之间相处得非常和睦、融洽。由于受到严格的家教和家庭文化大环境的濡染,揆叙和揆方在诗词方面的天赋和文学素养也很高。

纳兰揆叙生于康熙十三年甲寅(1675—1717),字凯功,号惟实居士,谥文端,姓纳喇氏,清满州正黄旗人,大学士纳兰明珠的第二个儿子。纳兰揆叙踏入仕途时,最初充任佐领、侍卫。康熙三十五年,由侍卫升翰林院侍读,之后,累擢 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升任工部右侍郎,后来,转任工部左侍郎、迁都察院左都御史。生前著有《隙光亭杂识》《益戒堂诗集》《鸡肋集》《后识》等。

纳兰性德的二弟纳兰揆方,生卒于(1679—1707)。纳兰氏,字正叔,纳兰明珠的幼子,纳兰性德、纳兰揆叙的胞弟。其妻为礼亲王代善曾孙和硕康亲王杰书第八个女儿,是为郡主。纳兰揆方作为和硕额附(郡马),其礼遇与公爵同。

纳兰性德的诗词?

关于纳兰性德的诗词有:

1.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2.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

纳兰性德的记载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纳兰性德的性格?

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

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

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

钗头凤 纳兰性德?

钗头凤是陆游的作品,不是纳兰性德。

《钗头凤·红酥手》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词作。此词描写了词人与原配唐氏(一说为唐琬)的爱情悲剧,记述了词人与唐氏被迫分开后,在禹迹寺南沈园的一次偶然相遇的情景,表达了他们眷恋之深和相思之切,抒发了作者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痴情,是一首别开生面、催人泪下的作品。全词情感真挚,多用对比,节奏急促,声韵凄紧。

纳兰性德《秋思?

《浪淘沙·秋思》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全文是:秋已深,新凉乍作,冷风吹着荷叶,鸳鸯栖于叶盖之下,成对成双,纵霜冷风急也不分离。而燕子却辞梁还乡,飞往南方了。面对此景此情,不知是怨还是恨,令人迷惘了。题作“秋思”,实为伤离之情思。词中假以鸳鸯、燕子不同情景之兴象,写离愁别恨之意。

清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原名纳兰成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著名词人。父亲是康熙朝一代权臣纳兰明珠,母亲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曾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授一等侍卫衔,多随驾出巡。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病逝,年仅三十一岁。

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作品。

入秋 纳兰性德?

一络索·过尽遥山如画

清代 · 纳兰性德

过尽遥山如画。

短衣匹马。

萧萧落木不胜秋,莫回首、斜阳下。

别是柔肠萦挂。

待归才罢。

却愁拥髻向灯前,说不尽、离人话。

此是一首别有情趣的抒发离愁别恨的小词。

上片写的是征途之景,“过尽遥山如画,短衣匹马”。词人身着短衣,乘着骏马,奔驰在征途上,那历历如画的青山,已被自己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一“尽”字说明了行程之远,一“匹”字,彰显了征途之寂寞。“萧萧落木不胜秋”,承“遥山如画’而来,显得大气磅礴。“景物之萧瑟和意境之深远,历历如绘。“莫回首、斜阳下”,只顾策马而行吧,千万不要回头,那夕阳西下,落木萧萧的景象会让人断肠的。

下片则是从闺中人一方写来的,是作者假想中的情景。“别是柔肠萦挂,待归才罢”。此句字面的意思是:我是特别地牵挂你啊,这种柔肠百转的思念之心只有等你回来以后才能停止。在下片的开端,纳兰便用如此直白的语气写出了思念之情,这种感情如此浓烈,所以在分离之后,更显得孤寂和落寞。在这首词的最后,纳兰自己也写道:“却愁拥髻向灯前,说不尽、离人话。”闲愁越想越多,只有当两人重新见面之后,才能化解,离人话说不尽,说得尽的只有彼此之间对对方的牵挂。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个“我”指的是谁?若是容若自己,怎还会有“待归才罢”之语呢?显然,这句话说得并不是词人自己,而是与自己遥隔千里的妻子。

因此,其高明之处不在于按题中应有之义诉说了柔肠千转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归家团聚之日的渴望,而在于最后做了一笔反面文章。强调自己怕发付不了他日两人相聚,灯前絮话时她的那种“说不尽、离人话”的无限深情,因而又添新愁。这较之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意思更深了一层。所以此篇极有浪漫特色,极见情味。

纳兰性德感情?

纳兰性德一生经历了三段爱情,但每一段爱情都很凄美。

第一段爱情是纳兰性德和他的表妹之间的一段青梅竹马的初恋,这段青涩的爱情也是他年轻时期最美好的回忆。两人一度订婚,但却因为表妹被选入宫而被迫中止。刚体会到爱情甜蜜的纳兰性德,一下子尝到了爱情的苦涩。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在纳兰性德的词作中,有很多是因为思念表妹而写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或许是纳兰性德对于他和表妹之间的这段爱情的倾诉吧。

第二段爱情,纳兰性德20岁时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步入婚姻殿堂。他们就像许多夫妻一样,琴瑟和鸣,相敬如宾。卢氏的温柔、善良、清晰、可爱,而纳兰性德冷静、悲伤、富有同情心、孤独。他们的性格是如此的不同,但命运把两个性格不同、但又互补的人撮合在一起。

但这段美好的婚姻因卢氏的去世而画上了凄凉的句号,卢氏因难产去世,纳兰性德写下了许多悼亡妻子的词作。他的悼亡之音由此发声,成为纳兰词中的代表作品,也成为悼亡词史中的一座高峰。

第三段是纳兰性德与沈宛邂逅的爱情故事,但也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沈宛是纳兰性德难忘的红颜知己,尽管沈宛是一名歌女,但是她才情绝佳、温婉可人。

沈宛的出现,让纳兰性德顿感世上竟还有懂得自己的人。但是这种美好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

本来,两人邂逅之后,沈宛深爱着纳兰性德,她的温柔抚慰着词人。在沈宛的呵护下,纳兰性德因为情感而受伤的心灵逐渐得到抚慰,他也从悲痛中逐渐走出来。

或许是情多不寿吧。半年后,纳兰性德突然去世,沈宛含着泪水回到了江南,并靠作词抚慰自己的内心。自此之后,江湖上便多了一则凄美的爱情故事,那就是纳兰性德和沈宛的爱情故事,而叙述故事的人,便是这位深情的女子,她用词作讲述着他们的爱情。

纳兰性德的爱情故事是凄美的,他的一生也是短暂的,但是他用超凡的才情抒写人生、寄托情感。他在继承历代诗词名家风格的基础之上,不循规蹈矩,不落前人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