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杜甫本意?
《石壕吏》的主旨是,通过描写诗人所见到的石壕吏在夜色掩映下趁机捉人的事件,来揭露当时封建社会当中统治者们的残暴和诗人对于劳动人民的同情,
杜甫石壕吏全文?
原文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走出来应付差役。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
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改嫁,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杜甫《石壕吏》的时间?
杜甫在写石壕吏的时候是华州司功参军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杜甫石壕吏的名句?
在《石壕吏》全诗中只用了一句话来真正描写“石壕吏”这个人物,就是“吏呼一何怒”一句。作者通过这一直接描写点出了“石壕吏”的作威作福的神态,之后便将对“石壕吏”的描写转入了幕后。通过老妪的话语从侧面表现出“石壕吏”的逼迫和残暴。
老妪说话的一段,乍一看是一段独白,其实只要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老妪的话语都是被“石壕吏”给逼出来的,这便是作者对于“石壕吏”的幕后描写,也可以说是一种空白描写,而这一段空白需要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填补。
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吏仍逼着要人而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吏,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不费半点笔墨就让读者以自己的想象力和逻辑的连贯性创造出了一个残暴,凶恶的深入人心的“石壕吏”形象。
石壕吏杜甫为何沉默?
时年47岁的杜甫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只能离开洛阳赶往华州。
他一路历经新安、石壕、潼关,目睹了造反胡人的屠杀焚掠,目睹老百姓的流离失所,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他只能化悲愤为文思,写诗记录如此场景,《石壕吏》便是其中一首。
在暮色苍茫中,他向石壕村里的一户人家借宿,没想到官吏突然半夜来抓人,便成就了这首经典的史诗。
杜甫遭遇了一个两难命题。
一方面,他明白补充军队的紧迫,另一方面,他又无比同情无辜的老百姓。当忧国和忧民有了冲突时,该何去何从?
杜甫纠结不堪,无奈失语。他只能以沉默和“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的诗句表达沉重的同情和恻隐。
在诗中,他并没有明确表明自己的情感,而是用白描的手法,写成了一首现实主义叙事诗。
杜甫石壕吏全文朗读?
朗读:
石壕吏
唐 ·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为什么会写石壕吏?
《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为“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风格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乾元二年(759)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首诗。
作者:杜甫(712—770),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石壕吏杜甫为什么被贬?
因为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看到当政者的横征暴敛的行为就感到不满,借诗句来反映社会的现实问题(例如老杜的《三吏》,《三别》),这样毫无遮掩的批评无疑引起当权者不满,所以杜甫被贬就可想而知了。
杜甫,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写石壕吏的背景?
创作背景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赶往华州任所。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石壕吏对杜甫说的话?
石壕吏 作者:杜甫 暮投石壕村1,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2,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3.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4. 一男附书至5,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6.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7.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8.急应河阳役9,犹得备晨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