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古诗词

雪,杜荀鹤诗歌鉴赏的答案?

2024年05月04日 14:33:391

雪,杜荀鹤诗歌鉴赏的答案?

  1、答案:在描写雪上用了侧面描写的办法。如写雪的明亮,“光于晓色报窗明”,是通过其他事物来衬托出雪的耀目。又如写雪覆盖大地,诗以“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兼得一般平。”来说。

  2、诗歌简介:

  雪

  朝代:唐代

  作者:杜荀鹤

  原文:

  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

  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时闻折竹声。

  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兼得一般平。

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

  3、作者简介: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官至翰学士知制造。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登城有作杜荀鹤古诗歌鉴赏答案?

这是一首登楼野望之作。

首句写秋日“微雨”,一个“映”字,十分贴切地抓住了自然景物的特征。

次句写登城。“重楼闲上”即“闲上重楼”,这个“闲”,既表明诗人并非第一次登临此处,那样一定心情迫切,不会用一“闲”字;又暗示他亦非劳人迁客,那样一定失意无聊,岂能“闲上”?而主要的是点出诗人时有余暇,心有安闲,尽可慢慢欣赏这秋雨中的秋山景色。总之,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反正诗人流连忘返。

最后豁然开朗:眼前这“浅深山色高低树”,不正像“一片江南水墨图”吗?这不仅是一个精致贴切的比喻,还饱含着极度愉悦之情。

体现出了雨的透明、加深画面的美感闲,表达出了作者欣赏美景时的闲情逸致

雪杜荀鹤译文及赏析?

《雪》原文:

唐代 杜荀鹤

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

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时闻折竹声。

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兼得一般平。

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

译文及赏析:

风搅拌长空使人骨生寒,早晨窗子明亮的光报晓。

江湖不见飞鸟影,山谷不时听到折竹声。

巢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岔路同时得到一般平。

拥着棉袍的公子不要说冷,其中有个打柴的人光着脚走。

感秋杜荀鹤古诗赏析?

回答如下:杜荀鹤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的诗歌以婉约清新、含蓄深沉而著称。其中《感秋》是一首描写秋季景色的优美诗歌,下面是赏析:

《感秋》

白露凋花落,青山若压秋。

夜来城阙北,望断天涯愁。

诗歌的开篇便以白露凋零、花落为景,描述了秋天的凄凉之感。接着用“青山若压秋”来形容秋季山色的壮美和沉重感,更加突出了秋天的特殊气息。

下文写道“夜来城阙北”,引出诗人的主人公,他身处城池之中,远离故园,感受到了难以言说的孤独和愁苦。最后描绘了主人公“望断天涯”的悲凉景象,生动地揭示了秋季所具有的深沉感受。

整首诗以形象、清新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美丽和凄凉,以及人们在秋季所感受到的复杂情绪。深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世界和人生命运的感悟和领悟。

蚕妇古诗朗读杜荀鹤?

蚕妇

杜荀鹤〔唐代〕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

简析

  这首诗是以养蚕妇的口吻,向不合理的社会发出控告。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小松+杜荀鹤唐(古诗)?

读音:

《xiǎo sōng》dù xún hè

《小松》杜荀鹤

zì xiǎo cì tóu shēn cǎo lǐ , ér jīn jiàn jué chū péng hāo 。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shí rén bù shí líng yún mù , zhí dài líng yún shǐ dào gāo 。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shí rén bù shí líng yún mù , zhí dài líng yún shǐ dào gāo 。

译文: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扩展资料

赏析:

诗中的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正是影射了作者自己就是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

作者: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

杜荀鹤典故?

杜荀鹤,字颜之,号九华山人。唐末诗人,大顺进士,曾为宣州田頵幕客。晚年去谒见五代梁太祖朱温,时逢晴天下雨。迷信的说法,认为这是天在哭泣,是不祥之兆。梁太祖请杜荀鹤作诗,杜荀鹤便以晴天下雨这件事为题写了一首七言绝句:同是乾坤事不同,雨丝飞洒日轮中。

若教阴显都相似,争表梁王造化功。

杜荀鹤出身寒微,自叹“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部分诗篇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以及由于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再经胡城县》《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等诗,都不失为现实主义的佳作。但因他名利心重,有些诗便成为沽名钓誉之作。这首以晴天落雨为题的诗,即景生情,构思新巧,可以说得上是才思敏捷了;但就其内容来看,则是地地道道的帮闲文人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东西。杜荀鹤果然受到梁太祖的青睐,被任为翰林学士,但上任仅五日便死去了。

杜荀鹤原型?

杜荀鹤没有原型,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

杜荀鹤(约846—约904年),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表鉴他,授翰林学士,知制诰,故入《旧五代史·梁书》(《旧五代史·卷二十四·梁书第二十四·列传第十四》有其传)。

古诗小松作者杜荀鹤拼读?

《xiǎo sōng》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zì xiǎo cì tóu shēn cǎo lǐ , ér jīn jiàn jué chū péng hāo 。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shí rén bù shí líng yún mù , zhí dài líng yún shǐ dào gāo 。

译文

长满松针的小松树长在深草丛中看不出来,现在才发现已经长的比蓬蒿高出了许多。

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感遇杜荀鹤?

感寓

唐·杜荀鹤

大海波涛浅,小人方寸深。

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注释

方寸:指人的心。

人死:一作“人必”。[1]

摘要

《感寓》是唐代诗人杜荀鹤创作的一首诗。这首感寓诗首句写波涛,次句写人心,以波涛之浅(实际并不浅)反衬小人城府之深;三、四句作进一步的阐述,抒发了作者对唐末混乱时期道德沦丧、人心不古的深沉感慨。全诗两用对比,逐层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