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现代诗

一曲胡笳救孤城 概括

2024年04月20日 21:36:471

一、一曲胡笳救孤城 概括

西晋末年,数万匈奴兵将晋阳严严围住。刘琨见势不妙,硬拼一定不行,于是一面严密防守,一面修书请求援军。过了七天援军还未到,城内粮草不济、兵士恐慌万状。刘琨登上城楼,俯眺城外敌营,瞑思苦想对策。忽然他想起“四面楚歌”的故事,于是拿起胡笳吹奏起来。他吹得既哀伤、又凄婉,匈奴兵听了军心骚动。他们十分怀念家乡,都泣泪而回.

二、“洛阳一别四千里”出自哪一首诗词?拜托各位大神

《胡笳曲·十二拍》 宋 文天祥

三、教案

一曲胡笳救孤城

关键字: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知道“骚扰、水泄不通 、骚动、哀伤凄婉”等词语的意思。了解成语“四面楚歌”的出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用简练的语言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想象说话,感受名将刘琨在困境中的心境,对他“一曲胡笳救孤城”的举动产生敬佩之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齐读课题。

1、出示胡笳图片及资料,播放胡笳曲。

2、听了胡笳的声音后,你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你的感受?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贴出“悦耳动听”、 “哀伤凄婉”词卡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教师结合图片讲读第一小节。(讲解时充实关于西晋、匈奴骑兵、刘琨的知识)

(设计意图:播放胡笳的录音,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老师的资料穿插,丰富了学生的信息)

二、整体感知全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晋阳城为什么成了一座孤城?刘琨又是怎么利用胡笳挽救了孤城?画出相关语句。

2、反馈

(1)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出示文章第二小节。引导学生分析成为孤城的原因。引读此段落。

(2)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时,出示第七小节。请男同学读读这段话。同时红笔标出“勾起、感染、士气低落、无心作战”。

(3)你能利用老师给的提示语,用简洁的话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总结出来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本环节抓住文章的脉络,有效地将整篇课文串联起来。并让学生借助提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课文3--6小节

1、吹奏胡笳正是刘琨的计谋。这个计谋是受到了一个启发才突然想起来的。

2、媒体出示图片,引读文章第三小节

3、假如你是刘琨,此时此刻,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4、配乐再读此段文章。

5、媒体出示“四面楚歌”的故事,指名读故事。

6、媒体出示句子:“他忙叫人取来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胡笳,朝着匈奴兵营吹奏起来”学生闭眼睛听音乐想象。

7、想象练习说话: “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呼唤久别的孩子:“ 。” 又像是年轻的妻子在思念着在外的丈夫:“ 。”

8、“他一遍遍地吹奏着那深情的乐曲,连自己也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这是为什么呢?刘琨自己为什么流泪呢?

9、分角色朗读4、5小节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音乐中融入课文,创设情景,让学生更好的体验人物的心境。句式的出现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总结全文

1、教师导语后引读六小节,复现七小节。

2、出示最后一小节,齐读。

3、刘琨以柔克刚,长啸慑敌,歌乐退兵,不动一枪一弹,不伤一兵一卒,退了围城的匈奴骑兵,挽救了一座孤城,挽救满城百姓的生命,也使得多少将士不至于埋尸他乡。胡笳曲竟然有了如此大的魔力,胜过强兵劲弩。真是“一曲胡笳救孤城, 。”(小组合作想一想能与之相对应的句子。)

(设计意图: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四、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诗名

子夜吴歌·秋歌 唐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 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唐书·乐志》:“《子夜吴 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咏秋。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棰打。 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玉关:玉门关。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罢:结束。 赏析: 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他的创作实践中,十分注意向汉魏六朝的民歌学习,从中获得丰富的养料,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创作,这首《子夜吴歌》就是诗人向民歌学习而又有所创造的例证。 《子夜吴歌》是六朝时南方著名的情歌,多写少女热烈深挚地忆念情人的思想感情,表现非常真诚缠绵,李白正是掌握住了这种表达感情的特点,在本诗中成功地描写了闺中思妇那种难以驱遣的愁思。“长安”两句写景,为抒情创造环境气氛。皎洁的月光照射着长安城,出现一片银白色的世界,这时随着飒飒秋风,传来此伏彼起的捣衣声。捣衣含蕴着思妇对征人的诚挚情意。“秋风”两句承上而正面抒情。思妇的深沉无尽的情思,阵阵秋风不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对远方丈夫的忆念,更增加她的愁怀。“不尽”既是秋风阵阵,也是情思的悠长不断。这不断的情思又总是飞向远方,是那样执着,一往情深。最后两句思妇直接倾诉自己的愿望,希望丈夫早日安定边疆,返回家园和亲人团聚,过和平安定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同情。这首民歌气味很浓的乐府诗,朴素自然,流丽婉转,真切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