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渡汉江”古诗的翻译是?
翻译: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宏局天又经历一个新春。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渡汉江
唐代: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此诗不仅有巧妙的抒情艺术,而且有更深刻的体会。作者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搜绝拆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读者却必需经过一番认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世枣今河南灵宝县)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翻译: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越走近迹汪故乡心里就越局正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姿腊仔的人。
二、度汉江古诗带拼音版
度汉江古诗带拼音版如下:
lǐng wài yīn shū jué,岭外音书绝,
jīng dōng fù lì chūn。经冬复历春。
jìn xiāng qíng gèng qiè,近乡情更怯,
bù gǎn wèn lái rén。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是唐代诗人宋之问创作的五言绝句。它是诗人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敬前腔诗,前两句主要写追叙久居岭外的情况,后两句抒写接近家乡时矛盾的心情,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远归家乡时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此诗一说作于宋之问神龙二年(706年)途经汉水时。宋之问媚附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武氏去世后,唐中宗将其贬为泷州参军。泷州在岭南,唐时属于极为边远的地区,贬往那里的官员因不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往往不能生还。
神龙元年(705年)十月宋之问过岭亮衫,次年春即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下了此诗。
作者简介:
宋之问(约656—712),悔败唐代诗人,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官至考功员外郎。曾先后谄事张易之和太平公主。睿宗时贬钦州,赐死。诗与沈佺期齐名,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靡。
放逐途中诸诗则表现了感伤情绪。律体形式完整,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宋之问集》。
李频,唐代诗人,字德新,睦州寿昌(今属浙江)人。少时以诗著称。大中八年(854年)进士,调校书郎,为南陵主簿,迁武功令。后为建州(今福建建瓯)刺史。卒于官。其诗多为五律。诗集本名《建州刺文集》,又称《梨岳集》),《全唐诗》存其诗二卷。
三、渡汉江古诗带拼音
一、渡汉江拼音版:
lǐngwàiyīnshūduàn,jīngdōngfùlìchūn。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jìnxiāngqínggèngqiè,bùgǎnwènláirén。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二、渡汉江翻译: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盯拍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渡汉江赏析:
《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诗人正是这样逼真地再现了特殊境遇下,对家人的入骨关爱,吟咏出入类心灵的良善韵律,从而引起了千古的共鸣。只是这种境遇的造成,诗人不能辞其咎。在这一点上,后来杜甫的“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陆则棚”(《述怀》)写战乱中担忧家人,至于不敢面对吉凶未卜的“消息”。则更有时代感,更耐人寻味。
此诗有巧妙的抒情艺术。诗人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早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诗歌以最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渡汉江》
四、渡汉江古诗是谁写的? 是李频还是宋之问?
《渡汉江》,唐诗篇名,有三首:一首是五言排律,李百药的作品;一首是五言绝句,宋之问(一说李频)的作品;一首是七言律诗,元稹的作品.此三者以五绝《渡汉江》流传最为广泛,此诗收录于《唐诗三百首》中,是作者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
渡汉江 隋末唐初 李百圆蚂药
东流既弥弥①,南纪信滔滔②.
水击沉碑岸③,波骇弄珠皋④.
含星映浅石⑤,浮盖下奔涛⑥.
樯乌转轻翼⑦,戏鸟落飞毛.
客心既多绪⑧,长歌且代劳⑨.
渡汉江 唐 宋之问 这首诗最为出名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
唐 元稹
嶓冢去年寻漾水,
襄阳今日渡江濆.
山遥远树才成点,
浦静沉碑橘桥埋欲辨文.
万里朝宗诚可羡消毕,
百川流入渺难分.
鲵鲸归穴东溟溢,
又作波涛随伍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