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夜吴歌,秋歌。山居秋暝。秋思。逢入京使这几首诗的原文是什么?
《子夜吴歌·秋歌》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山居秋暝》
作者:王维 (唐代)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思》
朝代:唐代
作者: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 (唐代)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二、子夜吴歌秋歌唐代李白的诗注拼音
唐代李白《子夜吴歌·秋歌》注音如下: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cháng ān yī piàn yuè , wàn hù dǎo yī shēng 。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qiū fēng chuī bù jìn , zǒng shì yù guān qíng 。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hé rì píng hú lǔ , liáng rén bà yuǎn zhēng 。
白话文释义: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声。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夫君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扩展资料
《子夜吴歌·秋歌》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开篇四句情景交融,浑成自然,前三句分写秋月、秋声和秋风,从视觉到听觉,再到触觉,都在为第四句的“情”作铺垫:月光是引发相思之情的媒介;捣衣声说明妇女们正在为戍边亲人作赶制征衣的准备(古时裁衣前必先将布帛捣平捣软),其本身就包含着深厚的关切、思念之情;而秋风则最易逗起人的情思和愁绪。
对饱经离别之苦的人来说,这三者有一于此,便难以忍受了,何况它们全都聚集在一起?更何况在月白风清的夜晚,整个长安城都响彻那令人心碎的“万户”捣衣之声!这种时刻,有谁能不为这凄凉而又热烈的气氛所感染呢?“总是玉关情”,一语作结,力抵千钧。
情而冠以“玉关”,令人联想到遥远的边塞,益觉此情之深长;句首着一“总是”,将前三句目中所见、耳中所闻和肌肤所感囊括净尽,极力突出此情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诗写到这里,整个气氛渲染已足,作者大笔一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盼望战事的早日结束,向往和平安定的生活,这既是诗人的愿望,也是征妇的心声。
三、子夜四时哥古诗(秋歌)
李白
子夜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解
1、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2、玉关:即玉门关。3、虏:对敌方的蔑称。4、良人:丈夫。
译文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情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胡虏平定,丈夫就可以不再当兵远征。
四、唐诗:《子夜吴歌.秋歌》
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
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唐书·乐志》:“《子夜吴 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咏秋。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棰打。
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玉关:玉门关。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罢:结束。
赏析:
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他的创作实践中,十分注意向汉魏六朝的民歌学习,从中获得丰富的养料,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创作,这首《子夜吴歌》就是诗人向民歌学习而又有所创造的例证。
《子夜吴歌》是六朝时南方著名的情歌,多写少女热烈深挚地忆念情人的思想感情,表现非常真诚缠绵,李白正是掌握住了这种表达感情的特点,在本诗中成功地描写了闺中思妇那种难以驱遣的愁思。“长安”两句写景,为抒情创造环境气氛。皎洁的月光照射着长安城,出现一片银白色的世界,这时随着飒飒秋风,传来此伏彼起的捣衣声。捣衣含蕴着思妇对征人的诚挚情意。“秋风”两句承上而正面抒情。思妇的深沉无尽的情思,阵阵秋风不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对远方丈夫的忆念,更增加她的愁怀。“不尽”既是秋风阵阵,也是情思的悠长不断。这不断的情思又总是飞向远方,是那样执着,一往情深。最后两句思妇直接倾诉自己的愿望,希望丈夫早日安定边疆,返回家园和亲人团聚,过和平安定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同情。这首民歌气味很浓的乐府诗,朴素自然,流丽婉转,真切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