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苏轼解释?
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苏轼的诗歌?
关于苏轼的诗歌如下:
1、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出自宋代苏轼的《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出自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苏轼诗歌梳理?
苏轼的诗词内容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苏轼的词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
2.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
1)抒情词.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
(2)咏物词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
(3)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徐州任上.
3.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旷达风格,这个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3)婉约风格宛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卜算子咏梅苏轼意思?
卜算子咏梅不是苏轼的,是陆游的。
卜算子· 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白话译文
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已是日落黄昏,她正独自忧愁感伤,一阵阵凄风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
她完全不想占领春芳,听任百花群艳心怀妒忌将她中伤。纵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清芬却永留世上。
苏轼的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是陆游的填词作品(非苏轼所作),该词文如下:
卜算子 咏梅
词/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苏轼题目意思?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词牌名。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曾在神宗元丰二年突遭逮捕,险些被杀,这便是有名的乌台诗案,黄州是乌台诗案后苏轼的贬所。这首词是抒写苏轼贬居黄州定慧院寓居后作幽独寂寞,忧生惊惧的作品,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清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卜算子别意苏轼?
《卜算子》
苏 轼。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鉴赏 :
元丰二年(1079)七月到十二月,苏轼经历了著名的“乌台诗案”,这是北宋历史上最招人诟病的文字狱。幸好由于苏轼本身的崇高声望,弟弟苏辙的拼死相救(乞纳在身官为赎兄罪),以及皇帝对苏轼的好感,他才幸免于死。九死一生的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开始了他四年的黄州生涯,也打开了中国文学史上异常辉煌的一页。元丰三年(1080)二月初,苏轼抵达黄州。由于政敌的刻意打击,初到黄州的苏轼无处居住,只能暂居在定惠禅院,到五月份才移居临皋亭。这段时期,一家人过着极其艰苦,并且担惊受怕的日子。本词的写作应该也是在元丰三年二月到五月之间。
卜算子咏梅苏轼赏析?
《卜算子·咏梅》是南宋词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纵观全词,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像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苏轼的卜算子咏梅?
苏轼卜算子咏梅的全诗: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咏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红梅苏轼诗歌鉴赏?
诗前半段,怕、贪、恐、故作,等字,将一枝红梅描摹的像人一样生动。红梅也怕愁、也贪睡、也懂入时、也知故作。姿态性情,无不毕现。这些都应是人的性情,却都被安在红梅的身上,可孰料这么一来,却将红梅不愿与俗芳同艳、却又故作俗色与芳相处无间的性情表露出来。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故作是没有丝毫贬义的,它不是忸怩作态,而是在她的冰容之外的另一种性格,即是她的与人为乐,他的朴实。尚馀孤瘦雪霜姿,则是她的出世脱俗、她的洁身自好、她的高贵纯洁,但决不高傲跋扈。
第三句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就是她的高贵不愿随流。无端二字用得实在是好,酒晕竟无端上了玉肌,但从第三句看,到底写人写花已不甚了然,但是我们一联想到红梅,于洁白之中透出微微的红意,那不正如饮酒后微红的肌肤吗?这是全诗唯一一处正面描写红梅外表的句子,而这种描摹也实在是太震撼人心了,没有过多的笔墨,就直接说她是饮酒后微红的肌肤!愚意以为此当为描述红梅的最佳语句。结合整个第三句,说的够清楚了,就是要把红梅给人化,把人给寓于红梅之中,具体是什么人,不可知也,可以是瞻仰前辈风流名仕、也可以是余以自况也!他说的就是人也要有红梅那种高情,那种纯洁。
最后一句,是说前辈诗人不知道红梅原来是有气质与品格的,往往只看中对外表枝叶的描绘。
诗的开首,以拟人手法描写梅的形象:冬末晚开,迟于芳,像一位贪睡懒起的美人,唯恐自己那玉洁冰清的容颜不合时尚,受到世人猜忌。此处写出了梅的意态宛然,愁情荡漾。其实,这是诗人自己的悲慨。自恐句点出了这位愁美人的心态,实乃诗人历经艰难后的感叹。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受到政敌的迫害,元丰三年1080
被贬黄州。此时,刚刚过去两年。经历惊险的诗人,对忠而获咎的境遇难以释怀。一个恐字,乃点睛之笔,点出了心灵痛苦的印记。冰容用得绝妙,绘出了梅花玉洁冰清的形象,孤傲超的品格,与题目《红梅》相映,也给人留下悬念:红梅何来冰容?
颔联故做小红桃杏色句,写出红的缘由。在诗人心中,此梅是玉洁冰清的白色,现在偶然出现红色,对应首联中的怕、恐,是故作姹紫嫣红的随大流姿态。紧接着尚余孤瘦雪霜姿却奇峭地勾出了梅的神韵,道出了梅的本来气质。孤瘦,点出花朵稀疏俊逸,格调孤傲不的特性。雪霜姿是梅品格本质所在,此时,尽管故做红色,然而傲雪霜的风姿犹存。尚余二字用得绝妙,既无心显露,又无可掩饰。在诗人心中,梅就是梅,无论妆成何色,与桃杏截然不同。颔联两句将迟起美人与梅融为一体,可见诗人咏物本领之高妙。
颈联对梅的内心作了深入探究,并解开了白梅何以变桃杏色之谜: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寒心出自《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春态即小红桃杏色。诗人把梅的内心——寒心与外表——春态对立起来,用未肯来连接,表示出梅的孤傲品格。而对红色的出现,诗人轻松地解释道:美人刚喝过酒,酒晕浮上了玉肌到此,悬念解了:梅的心灵——寒心,外表——玉肌,原本分不开;红色为酒晕,乃一时之变相,本质未变。酒晕句极富美感,也出人意料,实为高雅之戏谑,幽默诙谐的性格与曲折绝妙的诗意揉合得水乳交融。
末尾两句,诗老指北宋诗人石曼卿。石曾有《红梅诗》: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东坡觉得此句可笑,不用诗人眼光看梅,而仅以红色与桃杏相辨,这是他不能同意的。东坡讥讽诗老不知梅格在的同时,把对梅的赞扬与自身的理想巧妙地升华,也做足了《红梅》的题目。这个结尾,升华了全诗,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