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当代诗

清明节的作品解析

2021年05月28日 18:25:487编辑

清明祭祖扫墓的习俗,在我国秦代以前就流传了,但真正到了唐朝才开始全国盛行。 由于各朝代各地区的习惯及不同人的条件不同,祭扫的方式也各有所别。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清明祭祖,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历代都有写清明节祭祖扫墓的诗词,但以唐代杜牧的诗作最著名。现在,中国已进入21世纪,这是一个国家走向城市化,经济实现工业化,交通运输便利化,全国人口大流动的大变革新时代。左河水的这首诗在于反映了中国民间进入21世纪祭祖扫墓的情形,这种引发仅次于春节的人口流动的情形是从未有过的。全诗四句28字,描写的就是2007年中国赣北地区清明节阴雨绵绵,人们从四面八方的工作岗位赶回家乡参加扫墓的景象:“柳垂阡陌雨沉沉”。 第一句开头 ,写乡村山野田间南北交错的小路绿柳垂絮,阴雨沉沉,泥泞路滑的天气地况景象。在我国的南方每逢清明节确实雨多晴少,与杜牧描写的唐代的清明节天气没有改变。当代诗人对这一天的“柳”与“雨”有意分别选用“垂”和“沉沉”进行形象的描述,既符合当时切实的物象形态,又巧妙地渲染了一种清明节的沉闷环境与人们的复杂心情。“千里子孙赶上坟”。诗中的子孙是指广大参加祭祖扫墓的人,因为他们都是其先人的子孙;上坟即扫墓。我们都明白参加扫墓的人主要是留在乡村的人,诗人却具体点名“千里子孙”则是有意突出四面八方千里之外的人们,通过利用现代交通运输手段及便利条件,现在也能够参加一年一度的祭祖扫墓活动,以表达21世纪清明节的时代特征。此句的一个“赶”字,更显示了时间的急促性与远道奔波的紧张感。“处处青山烟雾起”。这是第二联的始句,是“转”句。一首仅28字的七言绝句,在这里若想不仅表达一个整体的形象,又要展示一个具体的个性形象是有困难的。因此,诗人截取了一个整体性的具象,即处处青山的同类事。诗中的青山当然指坟山、墓园之地。古人有“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诗句。烟雾,一般泛指烟、气、云、雾等,而此处有两层意思:一是,云雨天气形成的自然云雾;二是,指民间祭祖扫墓焚烧“香烛、纸物”产生的烟雾。当然,这种习俗不仅不环保,也有安全风险,但是,若要在民间完全杜绝这一传统习俗还有一个时间问题。“焚香祭拜悼先人”。焚香为烧香,祭拜指向逝者(先人)叩首,或者两手拿着焚香抱掌向前,身子躬弯对逝者(如祖先,已逝世的父母)作揖。另外,按民间一二千年的传统习俗,扫墓者有的还供奉饭菜、鱼肉,燃烧冥币草纸,表达方式虽各有千秋,但总体大致相同。

清明节的作品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