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旧体诗的特色,大家可以说说
郁达夫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的一生为现代文学留下了大量的旧体诗;郁达夫又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他的诗作感应着时代的神经和黎民的哀怨,虽偶有遁世、归隐之念,但爱国主义的思想始终是重要的内容。郁诗在创作上的主要特色为:大量的“咏史”和“用典”,以绝句见长,并能以情遣笔,寓情于景。郁诗的功力和造诣,来源于作者那深厚的文学素养
诗歌要带有鉴赏
我重复回到现实的景色,轻裹在云锦之中的秋月,像一个遍体蒙纱的女郎,她那团
圆清朗的外貌像新娘,但同时她幂弦的颜色,那是藕灰,她踟躇的行踵,掩泣的痕迹,
又使人疑是送丧的丽姝。所以我曾说:
秋月呀?
我不盼望你团圆。
这是秋月的特色,不论她是悬在落日残照边的新镰,与“黄昏晓”竞艳的眉钩,中
宵斗没西陲的金碗,星云参差间的银床,以至一轮腴满的中秋,不论盈昃高下,总在原
来澄爽明秋之中,遍洒着一种我只能称之为“悲哀的轻霭”,和“传愁的以太”。即使
你原来无愁,见此也禁不得沾染那“灰色的音调”,渐渐兴感起来!
秋月呀!
谁禁得起银指尖儿
浪漫地搔爬呵!
不信但看那一海的轻涛,可不是禁不住她一指的抚摩,在那里低徊饮泣呢!就是那:
无聊的云烟,
秋月的美满,
熏暖了飘心冷眼,
也清冷地穿上了轻缟的衣裳,
来参与这
美满的婚姻和丧礼。
十月六日志摩
于大洋之上寻求秋意,是诗人。
诗人在大海上找到了秋色,那是月光。
一海银波或低徊或咆哮,天幕“一颗鲜翠的明星喜孜孜先来问探消息”,而那珊珊
晚来的新嫁娘,便是诗人等待已久的“月华”。这一片月色,如其说是自然界那“一泻
的清辉”,毋宁说是诗人心中对人世的一片关注抚爱的辉光。
自谓“好动”、“想飞”的诗人,在这篇记游性诗化意味很浓的散文中以他想象的
翅膀遍走天涯,游思所及,情泪沉醉,诗魂绻缝,那一片“月色”微愁而慰藉。
情爱是诗人不倦的话题。诗人选择了印度Ganges河边“一对情醉的男女”来承受他
的月光的祝福。月之慈吻所至,烟篆柔婉,沉香浓郁,青春换取到的今生今世的这一瞬
热烈而神秘。如画的场景让诗人的爱情理想得到某种诠释。
爱之深,痛之深。失去的爱,失去爱之后的感觉同样令诗人迷恋。诗人笔下那一个
“满面写着幽郁”的“诗人”,为爱人离去的背影而悱怨失意,欲泣欲诉。诗人抚慰的
月光便充当了“失望儿的乳娘”。
诗人永远是生命的同义词。这一个诗人自身,便总给人一种“永不会老去的新鲜活
泼的孩儿印象”(郁达夫语)。这一片月光庇护一般抚摩着那个有着“温软的眼睫、嫩
桃似的腮”的小小安琪儿之时,在生命和未来的眠床旁,诗人的“赤子之心”悄然掠过。
而于那些深深浸淫于生之绝望与重负之中的人们,月光“不可言语比说的妩媚”,
只是平添哀愁和木然。面对那“面海的柴屋”中皱面驼腰的老妪以及伏于她膝上悲泣的
少妇,那威尔士矿床附近被煤块擦黑面容、倦眠欲阖的矿工,诗人的同情之心,诗人安
抚的月光,无奈地滑过泪所不能讲述的这一切。
诗人当然忘不了整理出一片“静穆宁寂的境界”,让他的月光倦倚稍憩,那是一片
不闻虫吟、不见鱼跃的静默之潭。大自然,永远成为诗人的灵魂憩息之所。
无所不在的月色下,还有一个隐蔽的、为诗人情之独钟的美丽形象。那是一个窈窕
的倩影,在静谧的月色中吹熄了灯火,倚窗而立,正应了诗人那句“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到谁家”。诗人想象她在精雅的书室中独自“瘦损”了。崇拜着爱情的诗人,
不禁喟然神往:“月光,你能否将我的梦魂带去,放在离她三五尺的玉兰花枝上。”
这篇如诗如歌的“印度洋上的秋思”,字字句句、一点一滴浸润着诗人著称于世的
万千柔情及其脆弱轻灵的气质。青春情酣的男女,恬然安睡的婴儿,独居雅室寂然消瘦
的少女,临波流泪的失恋的“诗人”,长裙散洒幽咽饮泣的少妇,疲倦黝黑、沉重而漠
然的矿工群像……在对这样一些或近或遥、具有疼痛感的意象的把握里,诗人纤细的感
触或游移流连,或喟叹沉吟,丝丝缕缕总关一个“情”字。情醉的青春一瞬、早已久远
的儿时酣梦固然无以忘怀,而诗人心头永驻不散的薄雾,更是人世难言的失落与不幸。
那“亮晶晶的月亮”,在诗人心目中便不由轻漾着悲喟、轻染着泪痕了。
“盖因见月而感秋色,因秋窗而拈新愁”,诗人之“愁”,贯穿大洋上的秋思。这
一种“悲哀的轻霭”、“传愁的以太”,令诗人兴感之下不由慨然长叹:“秋月呀!/
谁禁得起银指尖儿/浪漫地搔爬呵!”难载这许多愁,那同一轮秋月,初时在寻觅秋意
的诗人眼中即如外貌“团圆清朗”的新娘,而待秋愁骤起,竟不免成为颜色幂弦、行踵
踟躇的“送丧的丽姝”了。诗人不能不惑喟人生的变幻难解:“秋月呀!/我不盼望你
团圆。”而到文末,“美满的婚姻和丧礼”这“不谐之和”,便沉重地一统于诗人不禁
兴起的以诗结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