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铃深处注音版?
韬 tāo 钤 qián 深 shēn 处
(明míng) 戚 qī 继 jì 光 guāng
小 xiǎo 筑 暂 zàn 高 gāo 枕 zhěn,
忧 yōu 时 shí 旧 jiù 有 盟 méng。
呼 hū 樽 zūn 来 lái 揖 yī 客 kè,
挥 huī 麈 zhǔ 坐 zuò 谈 tán 兵 bīng。
云 yún 护 hù 牙 yá 签 qiān 满 mǎn,
星 xīng 含 hán 宝 bǎo 剑 jiàn 横 。
封 fēng 侯 非 fēi 我 wǒ 意 yì,
但 dàn 愿 yuàn 海 hǎi 波 bō 平 píng。
韬铃深处各句的含义?
《韬铃深处》原文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译文我们现在的生活很舒适.但别忘了我们还有个邻国——日本.客人来了,倒酒好好招待,同坐在酒桌边,比比划划共讨如何对付日本..又是兵书又是宝剑,这只是想为国杀敌..封侯与否无所谓,我只是想海上清静点.
诗歌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首律诗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对仗的第一个特点,是句法要相同。如《旅夜书怀》的首联第一句没有谓语,第二句也用无谓语句式相对。颔联上句的句式是“主谓定宾状”,下句也用相同的句式相对。颈联用的也是相同的句式。
对仗的第二个特点,是不能用一样的字相对。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对仗,在词、曲中是可以允许的,在近体诗中则绝不允许。实际上,除非是修辞的需要,在近体诗中必须避免出现相同的字。
对仗的第三个特点,是词性要相对,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
分析古代诗歌尾联特色?
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
2、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无穷。
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4、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一般的对联,上联和下联是平行的两句话,各自意思完整。但也有一种对仗的上联和下联之间往往一气呵成,分别独立来读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种对联称为流水对。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所以叫做流水对。
古代诗歌首联项联尾联外还有什么?
不是所有古诗都有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这是在律诗中才有的。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首联是第一,二句,颔联是第三,四句颈联是第五,六句,尾联是第七,八句。
例如: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首联)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颔联)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颈联)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尾联)
东流道中尾联诗歌的表达效果?
王质《东流道中》宋山水诗鉴赏
王质
山高树多日出迟,食时雾露且雰霏。
马蹄已踏两邮舍,人家渐开双竹扉。
冬青匝地野蜂乱,乔麦满园山雀飞。
明朝大江载吾去,万里天风吹客衣。
这是 一首描写途中观感的诗篇。作者随南宋名将虞允文从临安(今杭州)出发,陆行至池州(今安徽贵池),准备自东流入江,西上川陕督军。粗看上去此诗不过是叙述途中所见,感叹羁旅的辛苦,比较平淡。其实诗人是怀着一腔报国的壮志,又受到了别人的排挤之后踏上征途的,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隐藏着诗人深沉、激昂的感情,细细品味可以体会出来。
诗的第一联写出发时的景象。太阳升起得很迟,吃早饭时满天还是茫茫的雾气。这是由于附近山林茂密,遮蔽了阳光的缘故。可以想象诗人在晨霭朦胧中上路,身上披满了霜露的情景。其实日出迟迟的原因还在于出发过早,为了尽快地赶路,所以反而感到太阳起迟了。第二联就说明了这一点。他们一行骑着马经过了两个驿站,道边的人家才陆续地打开竹门,出来活动。这时雾气终于消散了,太阳懒洋洋地升起来。从“已”字和“渐”字上可以体会到诗人奔赴前线的急切心情与百姓日常生活的缓慢节奏之间的对比。这种互衬并不是无意的。下一联承前句进一步描写农庄上安静、和平的气氛。“乱”字很传神,把野蜂成群飞舞,阳 光和煦明媚的场面表现得十分生动。田野里麦浪翻滚,山雀嘈喧,一派盎然的农家情趣。对这种景象诗人并不陌生,他深知庄园生活的舒适与安逸,也懂得退居田园,回到家乡可以躲避战争的残酷,避免朝廷中谗陷排挤的打击,于个人来说,未尝不是一条出路。但诗人决不会选择这条道路。他与张孝祥、陆游、辛弃疾一样,报定了忠心效国,视死如归的雄心,所以最后 一联语气陡转,变得慷慨激昂,借描绘即将前赴的万里征途把胸中的宏伟志向一下子倾吐出来,境界顿时开阔起来,犹如一道强烈的电光照亮了整个诗篇。
这首诗不仅叙述了行路的过程,也描写了诗人心灵经历的一段过程 ,两种过程看上去都很平淡,但在平淡的水面之下却奔涌着激流。
诗歌的首联和尾联有何关系?
没什么联系,格律诗每联都有规定格,但拗救等手法运用也联系不起两者来。古体诗和现代诗更是不沾边,首末句也不叫做“联”。
钱塘观潮,施闰章,尾联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
最后一联,把钱塘江的滔天巨浪及其排山倒海的不凡气势,想象成是伍子胥充满遗恨的冤魂兴起的。借以江潮的怒态象征伍子胥的“遗恨”之大之强。表达了作者对伍子胥充满深深的同情、惋惜与慨叹,深化了诗歌的思想主题
尾联:鸱夷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试以颔联和尾联为例,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艺术效果?
颔联运用对比(反衬)手法。
用“一片影”与“万重云”对比,在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是那么渺小单薄,突出了孤雁的形单影只以及执着勇敢。尾联用衬托(或陪衬)手法,写野鸦“鸣噪自纷纷”,用野鸦的平庸鸣噪衬托孤雁念群的痛苦、飞奔的劳累,表达出诗人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七律长征诗歌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首联对脸的概括描写汉联颈联尾联对面的详细描写?
《七律·长征》: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扩展资料:
《七律·长征》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