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生平?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的生平经历?
物生平 早熟,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
音乐上的天赋,《唐国史补》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的考证,《霓裳羽衣曲》第三叠并没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说明这一点。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维工于音律,是正史所载之事,但这个故事却是编造的)。 在诗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岁时写成的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可见,他在十几岁时已经是位有名的诗人了。这在诗人中是罕见的。当时,在那贵族世袭的社会中,像王维这样多才多艺的资质,自然会深受赞赏。因此,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按理投效叛军当斩,幸其在乱中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曾跟随皇帝出逃)的求情,恳请将其官职等换其兄性命,王维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旧唐书·王维传》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父处廉,终汾州司马,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人。维开元九年进士擢第。事母崔氏以孝闻。与弟缙俱有俊才,博学多艺亦齐名,闺门友悌,多士推之。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居母丧,柴毁骨立,殆不胜丧。服阕,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 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伪称瘖病。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禄山宴其徒于凝碧宫,其乐工皆梨园弟子、教坊工人。维闻之悲恻,潜为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维以《凝碧诗》闻于行在,肃宗嘉之。会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责授太子中允。乾元中,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 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好事者集乐工按之,一无差,咸服其精思。 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乾元二年七月卒。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 代宗时,缙为宰相。代宗好文,常谓缙曰:“卿之伯氏,天宝中诗名冠代,朕尝于诸王座闻其乐章。今有多少文集,卿可进来。”缙曰:“臣兄开元中诗百千余篇,天宝事后,十不存一。比于中外亲故间相与编缀,都得四百余篇。”翌日上之,帝优诏褒赏。缙自有传。王维的生平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1]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王维的生平及历史?
王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1、王维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蒲州(今山西运城永济市)。
2、王维才华早显,幼年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能写一手好诗,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
3、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王维中进士,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4、开元十九年(731年)前后,王维妻子去世。之后再没有续娶。
5、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九龄执政,拔擢王维为右拾遗。
6、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调任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担任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
7、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陷潼关,随之攻入长安,玄宗仓皇逃往四川,王维没来得及逃走而被俘。被俘后,他曾吃药取痢,假称患病,以逃避麻烦。但因为他的诗名很大,安禄山派人将他迎到洛阳,拘于菩提寺,管他答应不答应,硬委之以伪职。无奈之中,王维当了安禄山部下的给事中。
8、至德二年(757年)九、十月,唐军相继收复长安、洛阳,王维与其他陷贱之言,均被收系狱中,随后押到长安。这些人按律当死。但因他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王维才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接太子中允不久,加集贤殿学士,后又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
9、上元元年(760年)夏,王维转尚书右丞,这是他一生所任官职中最高的官阶,也是最后所任之职。
10、上元二年(761年),王维逝世。临终时,他仍作书向亲友辞别,完成后便安然离世。
黄庭坚生平思想?
生平: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调叶县尉。神宗熙宁五年(1072),除北京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1080),改知吉州太和县。六年,移监德州德平镇。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擢起居舍人、秘书丞。绍圣二年(1095),新党谓其修史“多诬”,以元祐党人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召还,不久以文字罪除名,羁管宜州。崇宁四年(1105),卒于贬所。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创始人。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著有《豫章黄先生文集》《山谷琴趣外篇》。
总起来看,黄庭坚的一生大致可以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较为顺利;后期除徽宗即位初时,余则长期被贬。
思想:黄庭坚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圆融佛、道两家,构成“外圆内方”的独特思想,即内心洞达世事,外表和光同尘,特别强调“正心”“克己”“静虑”等。他的一些“自白”说明了这点:俗里光尘合,胸中泾渭分。(《次韵答王慎中》)胸次九流清似镜,人间万事醉如泥。(《戏效禅月作远公咏》)大概佛法与《论语》《周易》意旨不远。(《与王雍提举》)古人学问,亦别无用处,举其心以加诸彼而已。(《与胡少汲书》)
黄庭坚的性格与政治态度和苏轼相类,都比较超脱,不以贬谪为意。他虽属旧党,却对新旧党争持较公允的态度。
王维生平30字?
王维(701一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唐代著名诗人、画家。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诗匠,又精禅上理。安史之乱时被迫投敌,但仍心系唐廷。其所著《菩提寺私成口号》,可看到当时他的心境。后官至尚书右丞,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之一,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因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他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流传的佳作。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存诗400多首,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唐代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王维的思想境界?
王维早慧,风流蕴藉,经常以座上客的身份出入权贵之门,寻找机会跻身于仕途。难得的是,与权贵交往中,王维有自己的立场、原则。
尘境
宁王李宪是唐玄宗的长兄,曾让太子之位于玄宗,依仗自己的亲王身份,做过令人侧目之事。唐人《本事诗》载:“宁王宪贵盛,宠妓数十人,皆绝艺上色。宅左有卖饼者妻,纤白明晰,王一见属目,厚遗其夫取之,宠惜逾等。环岁,因问之:‘汝复忆饼师否?’默然不对。王召饼师使见之,其妻注视,双泪垂颊,若不胜情。时王座客十余人,皆当时文士,无不凄异。王命赋诗。”王维诗先成,写的是《息夫人》:“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文士们看到王维之诗,便不敢再拿出自己的了。宁王看罢,当即让饼师领回自己的妻子,“使终其志”。
后来有论者认为,宁王见诗里将自己比作千年前那个荒淫的楚王,有些尴尬才这么做。论者这样杜撰,意欲彰显王维敢直言于权门,其实却是误读。宁王强占饼师之妻一年,或许已心生厌倦,否则,为何要当着众多文士的面,“召饼师使见之”呢?王维之诗,委婉地暗示宁王通情达理,高明于楚王,这是轻巧地搔到了宁王的痒处,宁王会尴尬吗?难得的是,王维之诗再现了一个曲折复杂、动人心弦的历史故事,传递着自己同情女性、尊重人格的珍重感情,以典型细节逼真地再现了一个忍辱负重的妇女形象。
开元九年(721),王维中了状元,21岁的他踏上仕途。当年秋天,他赴济州(今山东茌平东南)任司仓参军,一下待了四年多。作为出身名门的热血青年,王维对前途是充满期冀的,眼下却被置于一个偏僻角落,苦闷与压抑可想而知。无奈之下,他辞去参军一职,离开济州隐居淇上,因内心憧憬强烈,两年后又返回长安。直到34岁那年,献诗张九龄成功,王维才被引荐为右拾遗。
为感谢张九龄,王维写下《献始兴公》,并以“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雠。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作为收尾。张九龄不结私党,不徇情卖爵,为老百姓着想。王维谦恭地询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做您的下属吗?跪问之中,饱含着对贤相张九龄由衷的倾慕及渴求得到信任的强烈愿望,同时又坦露出讲气节重操守的个人品格,与醉心于功名的夤缘幸进者截然不同。不想,张九龄很快就在与李林甫的争斗中败北,开元二十五年被贬为荆州长史。王维的心情又从高峰掉落到谷底,此后在朝为官,只是在一系列闲职之间挪来转去。
不过,王维尝尽世间的酸甜苦辣,也就有了那些关于尘世的佳作。
诗境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受命以监察御史身份慰问戍边将士(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了朝廷),出塞途中写下了《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单车、征蓬、胡天、孤雁,寓有作者内心的激愤、抑郁,也含有性格里劲拔、坚毅的一面。《红楼梦》第48回,黛玉与香菱探讨诗歌,香菱连举三联王维的诗句,来谈自己的体会,首联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我在中年时进入过大漠,第一次目睹这被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的景象。同行的还有地质队的陈师傅,是经常在沙漠里行走的,她告诉我,“孤烟直”里的烟实际上不是烟,而是龙卷风。此说我在书本上见过,不敢轻信。车行数日,夕阳沉没之时,远际天边不时见到高高旋起的烟柱,笔直插天,凝立不动。至此,我才悟到:古人在大漠热得要死,还要烧什么呢?光溜溜的沙漠上,又有什么可烧的呢?即便是烽燧狼烟,也无法与磅礴的长河落日相般配。王维将开阔、高旷的迷离远景化成绝妙好诗,乍然一看是天大的误会,仔细推敲却是绝妙的创意。
再看《观猎》一诗:“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风驰电逝,蹑景追飞,笔触凌厉刚健,用典浑化无迹,作为盛唐佳作,也应当是这个期间写成的。“渭城”“新丰”“细柳”,距辋川不远,在长安之东西排成掎角之势。
收拢视域,这就不能不提及他写于辋川的《山居秋暝》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幅幽雅别致的世外桃源图,通篇比兴,展示出王维“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如果与《观猎》《使至塞上》联袂阅读,细加品味,可以揣知:慷慨激昂与清静绝尘像上善之水那样,在王维襟怀里是和谐统一的。飞马射雕的将军,细柳营那位周亚夫,配上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共同织缀成云锦天衣式的至美、大美。
朝野乃云泥似的两重天地。长安与辋川,距离切近,在王维的精神生活里属于割剪不断的递补关系,他那敏锐执着的灵性,一直在朝野之间搜罗着最神奇、最灼目的亮点。刚柔融汇,神而明之,其笔底所隐含着的艺术消息,着实微妙。王维就是王维,他无法像陶渊明那样,与官场一刀两断。
王维是才子,李清照是才女。二人相距400年。李清照的词是以婉约名世的,可她那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绝句,则与《使至塞上》《观猎》持同一刚烈气韵。王维自心底尊重女性的那首《息夫人》,李清照当然熟悉;王维31岁丧妻之后,没有再娶,也从无绯闻,李清照也了然于胸。举世公认的唐代才子、宋际才女,出生地相隔一山(太行山)一水(黄河),而才女名字里的“清照”二字,为什么偏偏要择取“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正中二字呢?从艺术认知上忖度、推理,会不会是心有灵犀呢?
佛境
王维最大的磨难,是安史之乱。安禄山攻陷长安时,广掠文武朝臣、宫嫔乐工押送到洛阳,王维在列,被拘禁于菩提寺,且又在刀剑威逼之下,被迫任了官。有一天,老友裴迪来看望王维,告诉他:安禄山在凝碧池作乐,大宴群臣,梨园旧人相对泣下,乐工雷海青摔了乐器,西向恸哭,安禄山大怒,将其肢解示众。王维听罢,吟下一首《凝碧池》:“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落叶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安史之乱平息后,按律王维当死。幸好,有这首诗证明他谴责叛军,忠于朝廷。朝廷或许也有惜才之意,王维不但无罪,反而当上了太子中允,迁中书舍人,转给事中,60岁时,晋升尚书右丞,抵达了一生的仕途高峰。
王维晚年,官位日益晋升,内心却从容不迫。且看《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以悲观为根基的佛教,也许是王维的人生哲学吧。王维晚年自号“摩诘”,取的就是《维摩诘经》的中间二字。
人生行世,绝俗是不可能的。经年风雨,历尽沧桑,不再被浮华所诱惑,才可能写出超脱凡俗的艺术佳什。晚年的王维内心安宁淡定,这是江河归海的必然收局。检点世间的才子才女,有哪一位不是经历凄风苦雨的洗礼,才实现人生境界的升华?
王维的人生历程证明:若想参与这个社会,文学是最得手的工具;若想超凡脱俗,文学也是很实在的归宿。文学创作讲究深入生活,但这个“深入”却值得深究。比如,屈原、陶渊明、杜甫、韩愈、苏轼、曹雪芹的作品,该怎么看呢?对于“深入生活”,切不可轻下断语,作简单化理解。回顾王维的生平轨迹,可不可以这样归纳:天赋才气好像是剑的胚胎雏形,入世激情有似炉中之烈火,社会之朝野上下,仿佛是上天布就的列石、潭水——唯有淬火、磨砺之剑,在人间的艺术宝库里,才可能是一柄出色的青锋宝剑。
因此,不能只将王维看成一开始就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那就将大错特错。
王维的生平事迹有哪些?
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
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
二十四年 (736),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在《寄荆州张丞相》中表示了归隐之意。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
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
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曾说:“既寡遂性欢,恐招负时累”(《赠从弟司库员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生平的阶段有哪些?
早熟,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明过人。
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 在诗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岁时写成的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可见,他在十几岁时已经是位有名的诗人了。这在诗人中是罕见的。当时,在那贵族世袭的社会中,像王维这样多才多艺的资质,自然会深受赞赏。因此,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幸在乱中他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的求情,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王维诗歌思想渊源?
以王维“诗中有画”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作为题材的巅峰开始于唐朝,这是根据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所产生的。这和王维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