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雨古诗全部?
八阕山雨诗是唐代诗人司空图所作的长诗,七言绝句共八阕,叙述了作者吟咏山川之美、赞美皇帝之德、反映社会现实之痛,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虽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是如果你是在问"山雨古诗全部?"的话,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不准确的,因为"山雨"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古诗,它只是司空图所作的一首长诗而已。
《山雨》是元代的一首借景抒情的五言绝句诗,作者是偰逊,本诗形象生动,语调明快,不假雕饰,纯乎自然之趣。
山雨
[元]契逊
一夜山中雨,林端风怒号。
不知溪水长,只觉钓船高。
一夜满林星月白,
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
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雨》是南宋诗人翁卷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雨前之景,后两句摹雨后之景。诗构思奇特,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体现了“永嘉四灵”的诗歌特色。
二、何绍基的山雨 古诗文全文翻译 不要粘贴复制了 那些全都看过了 我只要译文 其他赏析的不要粘贴给我!!!
白话译文
一个个的斗笠在树林出没,人们在初凉的山野行走分外适宜。
溪涧上空的云雾填满了深山谷,山间乍下大雨行人尚不知。
骑马人的衣巾全被雨淋湿,村边的瓜豆枝叶在风雨中纷乱倾倒。
但见雨过天晴山峰又层出,万条瀑布齐飞的景象是如此新奇。
山雨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扩展资料
整体赏析
贵州为山区,谚云:“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晴天的雨说来就来,一忽儿可能又会放晴。诗人用一支生龙活虎的笔,捕捉了“山雨”前后气候瞬息万变的景色,深得苏轼《有美堂暴雨》诗趣。
作者写途中遇雨,共分四层叙。雨前天气很好,一点也没有雨意。作者在山林中穿行,虽只戴短笠,还是被茂密的树枝挂缠和阻挠,他一路观山望景,兴致很好,只觉天气凉爽宜人,没有想到下雨。这一层说明,“山雨”之来,确乎是出人意料的。
山雨的到来,溪上云雾四起,渐渐连成一片,行人只觉山光物态的迷人,而没有意识到这就是雨来的信号。要在别处,“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雨前的征兆十分显著,贵州山区却全然不同,云雾恰起,阵雨就来了。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二句写出雨来迅疾,使人回不过神来。好奇之感,通过“忽来”、“不知”等词语,自然流露出来。
正因为出乎意料,作者事先没有准备雨具,只有一领遮头的短笠,衣襟不免要被打湿了。但反正遇上了,便“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看到雨中村边瓜豆蔓藤散乱纷披,作狼狈状,使他的注意力转移到观望雨中景色,浑忘沾湿之苦。
“马上衣襟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一个“也”字,从物我同情中得到几分慰藉,而一个“任”字则表现出雨中人的从容与泰然。
突然,雨脚为之一收,天就放晴了。这时比雨前的物象,又有一番清丽:云雾全失,峰峦尽出,斜阳相迎,虹霓随之,一片明朗璀璨景象。山雨虽然住了,但雨水化成无数山泉奔流下山,跳坡注涧,又作“万瀑齐飞”的壮丽景观。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是这首写景诗推出的新境界,作者情绪也为之一振。雨前的溪云四起是一奇;雨中的瓜豆离披是一奇;而雨后的万瀑映日是又一奇。
“溪云到处”——山雨之兆,“万瀑齐飞”——山雨所成,来龙去脉,皆扣题面。重心所在是写“山雨”,而非写雨霁。“山雨”非川原如烟之雨——后者是绝不可见“万瀑齐飞”之奇观的。本篇境界层出不穷,恰似张镃赞“诚斋体”所谓:“造化精神无尽期,跳腾踔厉及时追。
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法诗。”(《携得秘监诗一编登舟因成二绝》),何绍基这首诗亦得诚斋体之精髓。
名家点评
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王祖献《元明清诗三百首鉴赏辞典》:全诗扣紧“山雨”题目,从未雨、遇雨、雨中和雨后等方面进行了描写。描写景物用笔细腻,选材精当,皆从细微处着笔,表现出作者善于观察与捕捉变化中的事物。
平常之物,一经点染,便耐人寻味,并表现出作者的情感,故林惠常谓何绍基的诗“奇趣横生”。张石洲(张穆)序谓何诗之高妙,在于“本色”,“本色者何,真而已矣,真者何,自写其性情而已。”从这首写景诗看,何诗确具有真切而富于审美情趣的特色。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山雨
三、古诗山雨阅读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前两句写山间的夜晚,星月皎洁,无云无雷,紧扣一个“晴”字下笔。这是写雨前之景。诗人写雨前之景,强调昨夜天气晴朗,实言此山无雨。翁诗写山雨,正是采用了“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之法,且达到了“睹影知竿”之效,堪称咏雨妙作。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山雨 [宋]翁卷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平明忽见溪流
(1)此诗前两句描写了雨前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为后两句作者的惊异之情作辅垫。
(2)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雨前,雨后之景泰蓝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何诗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除侧面描绘山雨之奇外,还有中间两联正面描绘山雨的特征。之情;何诗则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写了诗人雨前的心旷神怡,雨中的喜雨和雨后的“奇”雨之情。
五、小学人教实验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山雨》学习指导!!!!!!!!!!!!!!
山雨
来得突然——跟着那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那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轻轻悄悄地来了……
先是听见它的声音,从很远的山林里传来,从很高的山坡上传来——
沙啦啦,沙啦啦……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并且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雨声里 想起了李商隐的诗 潇洒停回汀 依微过短亭 气凉先动竹 点细未开萍 稍促高高燕 微疏的的萤 仿佛就是写着我此刻的感觉。雨,使这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阕(qùe)又一阕优雅的、带着幻想色彩的小曲 ……“此曲只应天上有”呵!
雨使山林改变了颜色。在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
去得也突然——不知在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变得非常幽静。远处,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浴后的欢悦。近处,凝聚在树叶上的雨珠继续往下滴着,滴落在路畔的小水洼中,发出异常清脆的音响——
丁——冬——丁——冬……
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
一、教材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描写了一场山雨降临的情形。这场山雨使山林比往日更加鲜丽、清新、幽静,表达了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课文是按雨前、雨中和雨后的顺序写山雨的。先写山雨悄然而至的情景,再写雨中山林的美景,最后写山雨过后的景象。
第5、6、7自然段,写雨中的山林,是全文的重点。这三个自然段从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三个方面,描述了雨中山林美景。
教学重点是了解雨中和雨后山林的美景及其特点。
二、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用一边读一边想象的方法和提问题的方法学习课文,感受山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4.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三、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描写了一场山雨的过程,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感受。教学这篇课文,一是放手让学生阅读课文,从逐渐流利地朗读到边读边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和韵味,到逐渐有感情地朗读;二是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够把读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和老师、同学讨论。
2.学生自读课文时,教师可予适当的提示:课文描写了山雨的过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写出了山雨的什么特点?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一是交流自己从课文中了解些什么,二是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听。通过自主朗读、思考和合作交流,使学生了解课文的描写顺序和山雨的特点:课文是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雨前主要写雨声,写它来得突然;雨中主要写雨声和山林的绿,写山雨带来的音乐美和色彩美;雨后主要写鸟声和雨珠,主要表现山林的幽静。在学生整体感知山雨的特点后,可引导看看插图或课件演示,让学生再次形象地感受山雨,边看边想象山雨到来时的情景。
3.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把读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作适当的指导。对学生读不懂的地方,不要求学生作透彻的理解,只要求经过讨论,大体上有个了解。如:
(1)“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由远而近……”
这句话是写雨声,从“神奇”可以领会到山雨来得突然,没有任何迹象。
(2)“飘飘洒洒的雨丝……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这句话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雨声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喜欢山雨的情感。
(3)“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雨中山林绿的喜爱的情感。
(4)“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地在纸上化开,化开……”
宣纸,一种适宜画中国画和表现中国书法的纸。这句话,作者用打比方的方法表现对山雨后的山林的绿的强烈印象,表达作者喜爱山雨的情感。
在学生探讨重点语句后,对课文内容会有一种新的认识。此时,再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好朋友听,会有更好的效果。
解词:叫鸣,鸟宛转地鸣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