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袁中道夜雪大作全文翻译
原文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1],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2],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腹复不遂,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作品注释
[1]沙市:在湖北江陵县东南十五里长江北岸。 [2]雪子:即霰,南方称雪子。敲戛(jiá):敲击。 [3]流行坎止:《汉书·贾谊传》:“乘流则进,遇坎则止。”意为:在顺利情况下就行动;遇到困难就停止。 [4]鲁直:黄庭坚,字鲁直,北宋诗人。
翻译
晚上下起了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然而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任意看数卷书,也是很有趣的。离时为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行。然而是行是止,任它吧。鲁直所说“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
二、《夜雪》文言文!!!!——袁中道
原文: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也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三、夜雪这首诗的内容是?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四、《夜雪》,白居易,求现代翻译文。
是不是下面的这首《夜雪》.....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译文: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间,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
五、求白居易的《夜雪》的大概意思!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间,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 具体:白居易《夜雪》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题解
这首五绝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时年四十五,任江州司马。
雪,是天公奇妙的造化,是大自然美丽的精灵,也是诗人们情有独钟的诗思寄托物。古人咏雪,历代不乏佳作。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集君瑶台下,飞舞两楹前。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年。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不过,以“夜雪”为题的并不多见。因此,白居易的这首小诗可说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句解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间,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讶”字,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诗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已。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