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古诗词

容斋随笔,译文?

2023年08月03日 06:21:241

一、容斋随笔,译文?

译文如下

周亚夫在抵抗吴、楚军队时,坚守阵地,并不主动出战。军营在夜间时发生惊动,士兵们互相攻击扰乱,一直闹到周亚夫的帐下。周亚夫依然躺着不起。过了一会儿,军营安静下来。吴军对东南角攻打,周亚夫便命令加强西北的防备。果然吴军又来攻打西北,却不能够攻进来。

二、《容斋随笔·和诗当和意》译文与赏析

和诗当和意

和诗当和意

【原文】

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非若今人为次韵[1]所局也。观《文选》[2]所编何劭、张华、岩链卢谌、刘琨、二陆、三谢[3]诸人赠答,可知已。唐人尤多,不可具载。姑取杜集数篇,略纪于此。高适寄杜公云:“愧尔东西南北人。”杜则云:“东西南北更堪论。”高适又有诗云:“草《玄》今已毕,此外更何言?”杜则云:“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严武寄杜云:“兴发会能驰骏马,终须重到使君滩。”杜则云:“枉沐旌麾出城府,草茅无径欲教锄。”杜公寄严诗云:“何路出巴山,重岸细菊斑,遥知簇鞍马,回首白云间。”严答云:“卧向巴山落月时”,“篱外黄花菊对谁,跂马望君非一度。”杜送韦迢云:“洞庭无过雁,书疏莫相忘。”迢云:“相忆无南雁,何时有报章[4]?”杜又云:“虽无南去雁,看取北来鱼。”郭受寄杜云:“春兴不知凡几首?”杜答云:“药裹关心诗总废。”皆如钟磬在算簴[5],叩之则应,往来反复,拿枣岩于是乎有余味矣。

【注释】

[1]次韵:和他人诗,其韵脚和用韵次序,皆与原诗相同。此类诗体乃元稹、白居易互相唱和所首创,宋时尤为盛行。[2]《文选》:即《昭明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录先秦至梁各体诗文。[3]何劭(shào):字敬祖,西晋时文学家,长于奏议文章。张华:字茂先,官至司空,博学多闻,撰有《博物志》。卢谌(shèn):字子消御谅,善属文,着有《祭法》、《庄子注》等。刘琨:字越石,生逢五胡乱华之难,所作诗歌多悲壮之音,着有《晋刘越石集》。二陆:指陆机、陆云两兄弟。三谢:指谢灵运、谢惠连、谢朓。[4]报章:报纸。这里代指音讯、消息。[5]算簴(jù):古代挂钟磬的架子上的立柱。

【译文】

古人对和诗歌,一定要回答它的来意,并非像现在那样,人与人和诗时还要局限于诗韵的次序。翻阅《昭明文选》中所编的何劭、张华、卢湛、刘琨,二陆即陆机、陆云,三谢即谢灵运、谢惠连、谢朓等人的赠答诗,就可以知道这一点了。唐人的例子颇多,并不能全部记载上去。暂且从杜甫的诗集中挑出了几篇,大略的记载在这里。高适曾寄给杜甫一首诗,说道:“愧尔东西南北人。”杜甫对诗说:“东西南北更堪论。”高适又有诗说:“草《玄》今已毕,此外更何言?”杜甫则说:“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严武寄给杜甫的诗说:“兴发会能驰骏马,终须重到使君滩。”杜甫对诗回答:“枉沐旌麾出城府,草茅无径欲教锄。”杜甫寄给严武的诗说:“何路出巴山”,“重岩细菊斑,遥知簇鞍马,回首白云间。”严武的答诗说:“卧向巴山落月时”,“篱外黄花菊对谁,缊马望君非一度”。杜甫送韦迢的诗说:“洞庭无过雁,书疏莫相忘。”韦迢的答诗说:“相忆无南雁,何时有报章?”杜甫和诗:“虽无南去雁,看取北来鱼。”郭受寄给杜甫的诗说:“春兴不知凡几首?”杜甫和诗说:“药裹关心诗总废。”这些诗句都像挂在架子上的钟磬,扣它便有了回应,这样反反复复,因而余味无穷。

【评析】

“唱和”,也叫做“唱酬”,是互相赠送,表达友情的诗歌。谢灵运的《鞠歌行》说:“德不孤兮必有邻,唱和之契冥相因。”《诗经》中有“叔兮伯兮,倡予和女”的句子,描写的就是古人唱和的情景。诗词都是用韵的,和诗便有依韵、用韵和步韵之分。依韵是指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步韵最严格,要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作者翻阅古代诗集,感觉前人的诗词唱和一定要在内容上相互呼应,而很少在意字韵是否相同。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发现。孔子说:“辞达而已矣。”语言是用来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以能够准确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为原则,而不以精巧为目的。过分地注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说话的委婉,容易流于巧言。唱和的目的是表达心心相应的友情,要“如钟磬在算簴,叩之则应,往来反复”。如果过于在意字韵,却忽略了内容的呼应,就犯了“以辞害意”的毛病。其实无论是国家政令、外交辞令还是文章着作,言辞能够明确表达即可,既然是达意,文辞便可多可少,该多就多,该少就少,而且不求结构的特异。

三、《容斋随笔·东坡和陶诗》译文与赏析

东坡和陶诗

东坡和陶诗

【原文】

《陶渊明集·归田园居》六诗,其末“种苗在东皋”一篇,乃江文通[1]杂体三十篇之一,明言销陆[2]学陶征君《田居》,盖陶之三章云:“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故文通云:“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正拟其意也。今陶集误编入,东坡据而和之。又“东方有一士”诗十六句,复重载于《拟古》九篇中,坡公遂亦两和之,皆随意即成,不复细考耳。陶之首章云:“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未言心先醉,不在接杯酒。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坡和云:“有客扣我门,系马庭前柳。庭空鸟雀噪,门闭客立久。主人枕书卧,梦我平生友。忽闻剥啄声,惊散一杯酒。倒裳起谢客,梦觉两愧负。”二者金石[3]合奏,如出一手,何止子由所谓遂与比辙者哉!

【注释】

[1]江文通:即江淹,字文通,南朝文学家。其诗文典丽工整,最有名的作品当属《亏拦顷别赋》。两个着名的成语“妙笔生花”和“江郎才尽”,都出于江淹之事。[2]明言:明确说明。[3]金石:比喻诗文音调铿锵,文辞优美。

【译文】

《陶渊明集·归田园居》六首诗,其中最后一篇“种苗在东皋”,是南朝文衡手学家江文通(江淹)杂体诗三十首中的一篇,江文通很明确地说过这首诗是学陶渊明的《田居》诗而作。陶渊明的第三章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所以江文通模仿此诗的大意而作:“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如今陶渊明的诗集中误将江文通的诗加了进去,苏东坡又根据陶集中的诗和诗。又有了“东方有一士”诗十六句,重复编载到了《拟古》九篇中,苏东坡竟两次写诗相和。都是随意写出,没有仔细考察。陶渊明的第一首诗说:“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未言心先醉,不在接杯酒。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东坡和诗为:“有客扣我门,系马庭前柳。庭空鸟雀噪,门闭客立久。主人枕书卧,梦我平生友。忽闻剥啄声,惊散一杯酒。倒裳起谢客,梦觉两愧负。”二者似金石合奏,就像出自一人手笔,何只是苏辙所说的仅能和陶诗相比呢?

【评析】

此文解析苏轼和陶渊明的“种苗在东皋”一诗,其实“种苗在东皋”一诗不是陶渊明的作品,而是江淹模仿陶渊明的诗意所作,被错误地编进了陶渊明的诗集。不过洪迈也赞赏苏轼的才华,认为他的和诗“金石合奏,如出一手”,展现了高超的文学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