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渔者古诗的赏析?
赏析
《江上渔者》是北宋文学家、诗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全诗用词精练,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平常的语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平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了不平常的艺术效果。
原诗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爱味道鲜美的鲈鱼。
你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西湖渔者全诗赏析?
原诗如下:
西湖渔者(体裁:七言绝句)
元代:凌云翰
家住钱唐西子湖,钓竿几度拂珊瑚。
扁舟载月归来晚,不觉全身入画图。
赏析如下:家住在钱塘江西子湖畔,经常在湖边钓鱼,钓竿几次拂过珊瑚。驾着扁扁的渔舟载着月亮回来的晚了,不知不觉全身都入了图画里。
赠同游赏析?
这是一首向友人介绍吴越美好风光的送行诗。吴越,指今苏杭一带。这里田园沃饶,山川佳丽,历来为人称道。
开头两句“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点明吴越接壤,也暗示以下所写,乃两地共有的特色。
颔联“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点明桔和莲,别处也有,而吴越的不同,就在于“有园多种”。
结尾两句“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一个“偏”字特别介绍了吴越人情之美。如此旖旎的风光,又如此好客的人情,他乡游子自然居“必经年”,乐而忘返了。这首诗清新秀逸,象一幅色彩鲜明的风俗画,是送别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赠荷花赏析?
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花与叶的两种不同命运。世上的花与叶,本是同根生,同枝长,花儿万紫千红,千姿百态,各自与众不同而独具芳馨。一旦被慧眼识中。便移栽金盆,倍受呵护。但绿叶却受到遗弃,飘零落地,在凄风苦雨中化作尘土。花入盆,叶作尘,这是世间花和叶的各自的命运。这两句总写花的万幸和叶的不幸,以它们的“不相伦”反映出荷花独特品质的可贵。
中间两句“惟有”二字,同中取异,以下四句,全承它而来,转写荷叶的伸张卷曲,荷花的开放闭合,种种风姿,天然无饰。古人以荷花喻君子美德的很多,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比喻和赞美高洁脱俗、不媚于世的卓然自主的品格。但这首诗,却吟咏了荷叶荷花“任天真”的品质,借以歌颂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任天真”,既是写花,又是写人。以花性写人性,立意新奇。
最后两句进一层写荷花的“天真”之处。荷花的红花绿叶,互照互映互衬。即使到了红衰翠减、世人愁苦之时,仍然不相遗弃。如果说,前两句写荷花“任天真”,侧重表现共荣;那么,这两句的“长相映”,则主要表现同衰。这四句诗互补互承,从正反两方面完整地表现出荷花既能同荣、又能同衰的坚贞不渝的品质。
这首诗明里句句都是写花,但实际上句句都是写人,借荷花表明自己的心曲。这既说明自己与女方可堪匹配,是天生的一对儿;又表明了两人相配之美满;又表明了自己的心愿与忧虑。委婉含蓄,耐人寻味,在众多的咏物诗中实属上乘之作。
赠朱自清全文赏析?
诗篇多角度、多侧面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友人的英雄形象,采用第一、第二人称,用“我”向“你”诉说的形式,着重写友人在“我”脑海中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对自己的有力鞭策。“在灰泥里辗转的我,/仿佛被焙炙着一般!”“我”的平庸、猥琐,与友人为革命鞠躬尽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映衬手法的运用,突出了友人的高尚,并且使诗的感情显得格外真挚。
在语言运用上,诗人成功地运用了比喻、排比。诗的开头运用三个明喻句,从不同角度纵情赞美了友人。以火把喻手,歌颂友人掌握了革命真理,引导人民前进;以波涛喻眼睛,歌颂友人对革命满腔热情;以石头喻语言,歌颂友人革命立场坚定,革命意志刚强。诗中又以三个暗喻句将旧社会比作荆棘、狐兔、行尸,并对荆棘遍地、狐兔横行、行尸走肉的旧社会进行了愤怒的谴责。诗人又用三个暗喻句,将友人的革命实践与诗文分别比作快刀、狮吼与春雷,纵情歌颂他敢于反抗黑暗现实的勇敢精神,赞扬他的诗文具有打击敌人、惊醒愚蒙的巨大作用。诗中还用暗喻句,将友人喻作狂风,歌颂了友人与反动派斗争的英勇、顽强。诗的结尾,又用三个明喻句,进一步赞美了友人热烈、醇真的性格特征,并和诗的开头呼应,再一次抒写了自己怀念友人的深情。诗中的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收到了展示友人光辉形象、歌颂友人崇高精神的艺术效果。此外,这首诗句子比较短,语调活泼、明快,宜于吟唱,和歌颂革命者的题旨正相协调。
赠刘十九赏析?
通览全诗,语浅情深,言短味长。白居易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诗情,用心去提炼生活中的诗意,用诗歌去反映人性中的春晖,这正是此诗令读者动情之处。
这首五绝小诗写得非常有情趣,通过对饮酒环境和外面天气的描写,反复渲染饮酒气氛,自然引出最后一句,写得韵味无穷,同时,其中也蕴含了诗人和刘十九的深厚情谊。我们可以想象,刘十九在看了白居易的诗后,定然是立刻欣然而来,两人痛快畅饮,也许此时屋外正下着鹅毛大雪,但屋内却是温暖、明亮,是多么温馨惬意,令人身心俱醉。整首诗语言简练含蓄,又余味无穷。
作品充满了生活的情调,浅进的语言写出了日常生活中的美和真挚的友谊。
赠渔父杜牧赏析?
赏析
这首诗为七言绝句,除“深”“逢”平仄不拘外,完全符合平起首句入韵格律。因为“垂纶”即垂钓,所以这首诗描写的正足孤独的垂钓者。钓者独处静谧之地,长潜烟雨之中,不与人世相通。诗名《赠渔父》,自然要赞美渔父。全诗通过环境描写,虚拟对话,刻画了与地无争的老者形象。
第一句的正面环境描写勾勒了山泽野趣,而第三句是其补充。芦花盛开,一江皆白,蔚为壮观。芦苇一般九月开花,北方降温,故称“寒水”。杜牧另一首《泊秦淮》也曾写过“烟笼寒水夜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三国魏刘桢《赠从弟》曾曰“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深泽”与“水畔”化用了战国屈原《渔父》的“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本句中,风来苇曳,鱼去纶摇,而一个“静”字反衬出了渔父娴熟的技巧和沉稳的心态。
第二句由空间转换到了时间。“月夕烟朝”是指晚上的月光和清晨的薄雾。由于夜钓和雾钓时能见度较低,垂钓肯看不清鱼漂,所以此句暗示渔父技艺高超。又由于所写时间是夜间,所以此句也暗示渔父昼伏舟中,离群索居。渔父隐逸自处,已非一日,而是“几十春”,彰显了坚定的意志和脱俗的境界。明儒杨慎《临江仙》的”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与此格局相类,因置于《三国演义》开篇而脍炙人口。
第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记叙。秋冬岸边,喃喃自语。横舟独钓,皆遇醉人。“孤舟寒水”的意象化用了柳宗元《江雪》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醒人”取自屈原的《渔父》,文中三闾大夫屈原解释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正是“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未逢拔俗之士,说明他自己深悟归隐之道;老者向作者诉说岸边际遇,也暗示作者自训为世外高人。
这首诗诗意象明确,节奏舒缓,格调清幽,境界深远,是一首刻画江边隐士的佳作。
沈从文《渔》的赏析?
沈从文短篇小说《渔》是一部很值得回味的作品,写于1929年,正好是“从文成熟时”。它贯通“过去”和“现在”,连通人事中的“神性”和“魔性”,既有“斗争”又有“合作”,讲的虽是两个家族及两个兄弟的事,其所指却是两个民族的关系。开篇后,《渔》里面提到的湘西华山寨乌鸡河两岸“甘”、“吴”两族的争斗与鲁迅小说《药》里面华家、夏家的譬喻色彩如出一辙,直接指向便是苗汉两族的民族斗争,书中写道:“在那里,有两族极强,属于甘家为大族,属于吴家为小族。小族因为族小,为生存竞争,子弟皆强梁如虎如豹。大族则族中出好女人,多富翁,族中读书识字者比持刀弄棒者为多。象世界任何种族一样,两族中在极远一个时期中在极小事情上结下了冤仇,直到最近为止,机会一来即有争斗发生。”
“过去一时代,这仇视,传说竟到了这样子。两方约集了相等人数,在田坪中极天真的互相流血为乐,男子向前作战,女人则站到山上呐喊助威。交锋了,棍棒齐下,金鼓齐鸣,软弱者毙于重击下,胜利者用红血所染的巾缠于头上,矛尖穿着人头,唱歌回家,用人肝作下酒物,此尤属平常事情……”
“甘族”自然就是汉族了,“吴族”则为苗族,两族之间的斗争直至煮人为食,斗争之残忍想而易见,而这却并非短暂的刀兵相接,而是持久战,因为“相传在这地方过去两百年以前,甘吴两姓族人曾在乌鸡河荒滩上各聚集了五百余彪壮汉子大战过一次,这一战的结果是双方同归于尽……岸上还有司官所刊石碑存在。”而在“现今”两族合作时,虽然“野蛮的杀伐已经演变为‘渔’”,但离去的父亲还是交代下来了复仇之事,用祖传下来的刀去“流那曾经流过你祖父血的甘姓第七派属于朝字辈仇人的血”(《渔》)。
《渔》是一部主题很隐蔽的作品,但深入其中我们便能感觉到这部讲族与族之间斗争的小说其主题却是和平主义的,它显扬的明显是神武不杀柔情似水的“弟弟”龙朱一样的人物(送花之因),而不是那个拿祖传宝刀斫鱼杀蛇的“哥哥”,这其实就是用辨证的眼光看待民族的传统、家国的争斗等,是对民族未来的跨越式思考。
穷渔赋赏析?
作者:〔唐〕卢照邻
原文:
余曾有横事被拘,为群小所使,将致之深议,友人救护得免。窃感赵壹穷鸟之事,遂作《穷鱼赋》。常思报德,故冠之篇首云。
《穷鱼赋》是一篇优美的律赋。它继承了六朝骈赋的整练和妍华,同时又有新的审美创造:摛文铺采既多骈偶而见行阵整齐,又杂以奇散而见峰峦错落;音韵节奏也随着情事的迁移而自然变化,因而比六朝骈赋更加精妙。
赠人鱼不如赠人渔是什么意思?
赠人现成的物品不如教人获得物品的本领。方.能不断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