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士卧诗词?
出自明代高启的《梅花九首》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
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暗还明远在烟。
薄暝山家松树下,嫩寒江店杏花前。
秦人若解当时种,不引渔郎入洞天。
翠羽惊飞别树头,冷香狼籍倩谁收。
骑驴客醉风吹帽,放鹤人归雪满舟。
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独成愁。
几看孤影低徊处,只道花神夜出游。
淡淡霜华湿粉痕,谁施绡帐护香温。
诗随十里寻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
飞去只忧云作伴,销来肯信玉为魂。
一尊欲访罗浮客,落叶空山正掩门。
云雾为屏雪作宫,尘埃无路可能通。
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
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
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园尽棘丛。
梦断扬州阁掩尘,幽期犹自属诗人。
立残孤影长过夜,看到余芳不是春。
云暖空山裁玉遍,月寒深浦泣珠频。
掀篷图里当时见,错爱横斜却未真。
独开无那只依依,肯为愁多减玉辉?
帘外钟来初月上,灯前角断忽霜飞。
行人水驿春全早,啼鸟山塘晚半稀。
愧我素衣今已化,相逢远自洛阳归。
最爱寒多最得阳,仙游长在白云乡。
春愁寂寞天应老,夜色朦胧月亦香。
楚客不吟江路寂,吴王已醉苑台荒。
枝头谁见花惊处?袅袅微风簌簌霜。
断魂只有月明知,无限春愁在一枝。
不共人言唯独笑,忽疑君到正相思。
歌残别院烧灯夜,妆罢深宫览镜时。
旧梦已随流水远,山窗聊复伴题诗。
二、山塘街的古诗
我不会~~~但还是要微笑~~~:)
三、山行 古诗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这是一首描写深秋山中景色的诗,画面鲜明优美:顺着曲折的小路上得山来,在那白云升起的地方,住有人家。停车留恋不行,是因为爱赏夕阳映照下的枫林,经霜后的枫叶红得比二月的春花还鲜艳。
这首诗,看来是从长途旅行图中截取的“山行”片断。第三句的“晚”字透露出诗人已经赶了一天路,该找个“人家”休息了。如今正“远上寒山”,在倾斜的石径上行进。顺着石径向高处远远望去,忽见“白云生处有人家”, 不仅风光很美,而且赶到那里,就可以歇脚了。第二句将“停车”提前,产生 了引人入胜的效应。天色已“晚”,“人家”尚远,为什么突然“停车”?原 来他发现路边有一片“枫林”,由于“爱”那片夕阳斜照下的“枫林”,因而 “停车”观赏。“停车”突出“爱”字,“爱”字引出结句。
黄叔灿《唐诗笺注》云:“‘霜叶红于二月花’真名句。”俞陛云《诗境
浅说续编》云:“诗人之咏及红叶者多矣,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
山好放船’等句,尤脍炙诗坛,播诸图画。惟杜牧诗专赏其色之艳,谓胜于春花。当风劲霜严之际,独绚秋光,红黄绀紫,诸色咸备,笼山络野,春花无此大观,宜司勋特赏于艳李秾桃外也。”不错,笼山络野的枫林红叶的确美艳绝伦,但被 “悲秋意识” 牢笼的封建文人却很难产生美感。用一个大书特书的“爱”字领起,满心欢喜地赞美枫叶“红于二月花”,不仅写景如画,而且表现了诗人豪爽乐观的精神风貌。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由“上寒山”、
“停车”的主人公用惊喜的目光统摄起来,构成一幅秋山旅行图。当然,说这 是“图”, 并不确切, 因为“上寒山”、“白云生”、“停车”都是动态“爱”更是活泼泼的心态,都画不出来。
四、山塘棹歌是谁的诗
山塘棹歌
作 者
杨韫华
朝 代
清朝
春衣称体近清明,
风急鹞鞭处处鸣。
忽听儿童齐拍手,
松梢吹落美人筝。
(清朝·杨韫华《山塘棹歌》)
翻译
清明节快到了人人都穿上了合体舒适的春衣,急促的风吹得鹞鞭到处作响,忽然听到孩子们一齐拍手呼叫,原来是一个美人形的风筝被松树的树枝刮住掉了下来。
诗意
本文描写的是清明时节人们放风筝的场景,很轻松休闲的一首诗。
五、《山塘棹歌》赏析
山塘棹歌 清 杨韫华 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 忽听儿童齐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 锦城竹枝词 清 杨燮 春来东角较场前,赌放风筝众少年。 马尾偏牵羊尾小,一群高放美人边。 风 筝 清 高鼎 草长鸢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忽听儿童齐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清·杨韫华《山塘棹歌:放断鹞》)。诗中所说的“鹞鞭”,指缚于风筝背上的竹片做的簧,迎风如鞭鸣响;“美人筝”,即美人形的风筝。
清明节快到了人人都穿上了合体舒适的春衣,急促的风吹得鹞鞭到处作响,忽然听到孩子们一齐拍手呼叫,原来是一个美人形的风筝被松树的树枝刮住掉了下来。
描写的是清明时节人们放风筝的场景,很轻松休闲的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