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当代诗

乡土文化意象有哪些

2021年06月13日 13:01:018编辑

乡土,没有宽阔的马路,只有简单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简简单单,朴实无华,这就是乡土!      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化日益加深,乡村整体意象都遭到了破坏,淳朴的特色民居被拆毁,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楼房,硬性的道路将农田划分的支离破碎。      乡土文化气息,正在遭受着当下城市文明的侵蚀,乡村间的原始建筑、景观正在消亡,这将使得老一辈人和当下的年轻人逐渐丧失对于“老家”的记忆,使得人们对于乡土的归属感以及认同感逐渐模糊。        伴随着的城市化进程,乡村文化正在逐渐消失中……    1、消失中的乡村乐器      乡村老一辈都几乎都会拉二胡,吹笛子,春节舞狮,敲鼓……现在年轻的一辈,沉浸在网络当中,年轻人几乎没有人会敲鼓、敲锣……      2、消失中的民间书法      几年前,农村贴春联还不流行印刷文字,农村里有几位叔伯书法写得特别好,春节前去老师傅家请他写对联的人特别多。现在渐渐的,大家开始贴印刷春联、广告春联,那种用笔墨纸砚挥毫而就的气势越来越少。    3、消失中的传统礼仪    4、消失中的地方方言    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农村,越来越多的小孩在城市读书长大,都说普通话,那些方言,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伴随着几代人的逝去而逐渐消失……作者:556自律训练营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7533e713c658来源: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乡土本色乡土本色是什么“色”?我想,大概是泥土的颜色。从泥土中,中华儿女得到传承,得到根,得到延续上千年的民族精神。从“女娲补天”的神话到当今农作物的丰产,中国人从土地中诞生,又回归土地劳作。漫长时光转瞬即逝,中华文明再也离不开土地——我们无论迁徙去到蒙古还是西伯利亚,都会撒下种子,无论是否发芽;我们无论遭遇多大的苦难,即使失去家园,也要找到土地,拼命地活。这也许是一个民族的惯性,“生根”“发芽”的动作已经融入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了。在两河流域讨生活的农民,为了便于耕种,聚村而居,一代代的传承,土地已成了我们的根!我们在这片土地上长大,劳作,死去。离开家乡的中国人总会感到孤独,“独在异乡为异客”,身边没了熟悉的人,一切都是陌生的,谨小慎微是必然的变化。但我们有韧性,这韧性让我们积极融入陌生的世界。因为没有熟人就相当于在抢收时没了帮手,决堤时没有人冲着你喊“快跑!”,在困难时别人难以伸出援手。“人情社会”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