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塞下曲·其二》古诗原文和赏析
【诗句】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出处】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二》。
【意思】想当年长城脚下鏖战急,无人不道意气高;
【全诗】
《塞下曲四首・其二》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释】 ①平沙:形容广漠沙原的单调荒凉。黯黯:昏黑模糊的样子。临洮:古县名。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而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②“昔日”句: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唐将薛讷等在临洮一带大破吐蕃,杀获数万,洮水为之不流。这句可能指此事,也可能是概指历史上在这里曾发生过的大小战斗。③蓬蒿:指篷草蒿荚之类的野生杂草。
【全诗鉴赏】
这首诗从边塞景物的描绘入手,揭露战争的残酷真相,从而激发人们 对战争是非功过的深刻反思。“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战士们牵马饮 水渡过了大河,水寒刺骨。凛冽的'秋风吹到人脸上,如刀似剑,疼痛难忍。 此处写边塞环境之艰苦以及战争生活之艰辛,为全诗笼罩一层衰飒萧条 的氛围,为后面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接着三、四句写行旅生活的单调与 枯燥。此时夕阳尚未落山,士兵们在广袤的沙场上奋勇操练,在昏暗的天 色中,隐约可见遥远的军事要塞临洮古城。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秦 长城的西起点。“黯黯见临洮”一句,既写边疆之近在咫尺,也暗示着战争 一触即发。
二、《塞下曲·其二》 古诗赏析
《塞下曲・其二》
作者: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原文注释】: 1、黯黯:同“暗暗”;
2、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
3、咸:都。
【翻译译文】: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 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 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 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 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赏析鉴赏】: 这首乐府曲是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 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
全诗写得触目惊心,表达了非战思想。
三、古诗《塞下曲》译文
塞下曲
唐 卢纶
月黑 雁 飞 高,
单于 夜 遁 逃。
欲将 轻 骑 逐,
大雪 满 弓 刀。
[作者简介]
卢纶(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
[注释]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参考译文]
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提示]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
五月的时候,内地已经到了盛夏季节,可是,远在边塞的天山,常年被积雪覆盖,到处还是一片寒冷,哪里见过春天是什么样子的。来到边塞后,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腰间悬着的宝剑,就为了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楼兰国是西域古国名,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代小国,国都楼兰城。汉武帝初通西域,使者往来都经过楼兰。昭帝元凤四年,汉遣傅介子到楼兰,刺杀安归,立尉屠耆为王,改国名为鄯善,迁都_泥城。
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他在《佛国记》中说,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就是说,楼兰城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辉煌了近五百年后,逐渐没有了人烟。这里鸟不拉屎,鸡不下蛋,狼来了都掉眼泪,已经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掉。
四、王昌龄《塞下曲》(其二)注解 (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①。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②。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③。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④。
[注释]
①饮(yìn)马:给马水喝。饮:动词,使喝。
②平沙:大沙漠。黯黯:模糊不清的样子。临洮(táo):地名。秦县名,在今甘肃岷县。
③咸言:都说。意气:作战的意志和杀敌的勇气。
④足:充塞。乱蓬蒿:散乱在野草之中。
【韵译】: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
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
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
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
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赏析]
诗人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出征时水寒风冷,扎营时露宿沙漠,战后尸首横沉,满目悲凉。“一将功成万骨枯”,诗意是明晰的:作者反对无谓的征战、杀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