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舟夜书所见的诗意?
舟夜书所见
作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注释
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②萤∶萤火虫。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③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拥。
译文
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
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所以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所以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二、二年级舟夜书所见古诗
二年级《舟夜书所见》古诗全文: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译文:漆黑的夜晚看不见月亮,只看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上好像洒落了无数星星。
《舟夜书所见》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写黑夜舟中见渔灯,茫茫黑夜只有河中一盏渔灯,明暗鲜明且显得神秘、深沉。后两句写孤灯倒影的美景,微风吹起波浪,灯影随即散开像散落在满河的星星。
查慎行(1650―1727年),清朝诗人,字悔余,号初白,浙江海宁(现浙江海宁县)人。查慎行诗学苏轼、陆游,意境清新,擅长白描,自成一家。查慎行的主要作品有《敬业堂诗集》、《补注东坡编年诗》等。
三、舟夜书所见古诗
舟夜书所见古诗如下:
作者:查慎行 〔清代〕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
漆黑无月的夜里,河面上飘着一艘渔船,孤独的灯光像是一点萤火。
微风轻拂,吹起簇簇细浪,水面上的光点被吹散,如同满河星光。
作品简介与赏析
本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是诗人在船上过夜时,写下的所见到的景物,所以题目叫做“舟夜书所见”。
作品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诗人细腻的观察是由上到下,由静到动的,写来又是那样井然有序,明暗互衬,静动相间,用字传神,联想奇特,构成一幅独特而又令人神往的舟夜渔火图,使读者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四、舟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
《舟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是:天色一片漆黑,不见月亮的光芒,只能看到渔船上的灯火。渔灯散发着孤寂的光芒,微弱的就像萤火虫一般。水面上吹起微风,掀起一阵阵浪花。渔灯倒映在水中的光芒四下散开,就像无数星星散落在水中。《舟夜书所见》是清代诗人查慎行的诗作,原诗是: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五、舟夜书所见是谁写的
舟夜书所见作者:查慎行。
《舟夜书所见》是清代诗人查慎行一首五言绝句。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细致的观察,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河上夜景,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兴奋之情。
作品原文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①一点萤。微微风簇②浪,散作满河星。[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作品注释
①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②簇:拥起。
折叠作品译文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零零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像撤落无数的星星。[1]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这首五言绝句是诗人在船上过夜时,写下的所见到的景物,所以题目叫做舟夜书所见。[1]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文学赏析
舟夜书所见
舟夜书所见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月黑两字很有特色。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亮却没有光,人们见到的只是月亮的轮廓和黑影。见渔灯的这个见,是不见中的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因为月黑无光,河面也黑沉沉的,突然见到河中的一盏渔灯,格外引人注目。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舟夜书所见》意境图
《舟夜书所见》意境图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抛开了灯光,一转而写夜风。微风从河面阵阵吹来,河水哗哗作响,轻轻的掀起浪花。这句写听觉为下句张目。微微二字又体现了风是如此的小,簇说明了就算是微风也能掀起一簇簇的浪花。渲染了一种宁静舒适的气氛。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风吹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文字能幻化出美丽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
查慎行(1650年-1727年),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海宁袁花(属浙江)人,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查慎行中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查慎行乞休归里,家居十余年;雍正四年(1726年),因弟查嗣庭讪谤案,查慎行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著有《武侯论》、《他山诗钞》等作品。
查慎行的《敬业堂诗集》多以山水游历诗为主,这些山水游历诗之中,不仅描摹了光怪陆离的边域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更有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作,表现出一种醉心山水田园的闲适恬淡之乐。查慎行诗歌不仅集中描写了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展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在表达士人内心世界的深度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他的诗歌在表现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也毫不逊色,广泛地反映了康熙、雍正年间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文化现象、山川风物等多方面的历史事实。
查慎行的山水纪行诗内容丰富,不仅真实生动地描绘出了祖国各地绚丽多姿的风光景色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而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反映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不俗的审美情趣。其诗中的景致既有北国风光的生动描绘,也有南国四季的深情抒写;他的诗歌中,不仅融入了诗人热爱生活、向往自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精神,而且还熔铸了他对世事的洞察和对历史人生的思考。
查慎行诗作多有描写农民的困苦生活,他久处民间,又曾漫游大江南北,所以他对当时民生的艰苦有很深切、很直接的感受,他的诗集中就有较多的诗写到当时百姓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相当深刻的揭露。虽然揭示深度不及杜甫、白居易尖锐与激烈。但是,清初压制舆论的法网极其严密,查慎行不但能在诗中反映农民的不幸生活,且对造成农民不幸的社会原因作了具有相当深度的分析,难能可贵。
查慎行的仕宦述志诗代表了其诗歌创作在艺术追求上的更高层次。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体验加之复杂矛盾的仕宦生涯,使仕宦诗意蕴繁多、内涵丰富,也得益于他历经盛衰宠辱,阅尽个中百态,历遍世间苦楚才有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豁达心境。同时这类诗也显得苍劲遒健,充满着乐观昂扬的人生态度和自信的人生豪情。
舟夜书所见
朝代:清朝 作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古诗三百首,写景
相关翻译
舟夜书所见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注释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②萤∶萤火虫。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③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拥。
折叠∧
相关赏析
舟夜书所见赏析
虽然诗歌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没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的渔灯,让诗人看到了满河的星星。诗歌写出了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同时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散”字是全诗的诗眼。“散”字写出了月光和渔灯倒影在水上,微风一吹,零零散散地散在水面上,给人一种画面感和静谧感。把作者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人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